“校企互动”旅游人才培养思考

2019-01-03 02:00刘长生陈昀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52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旅游教育

刘长生 陈昀

【摘要】“校企互动”是一种重要的培养方式。本文探讨了“校企互动”存在问题、人才培养以及培养路径。问题主要包括政策和制度的、缺失、本位主义严重以及“双师型”教师缺乏;人才培养应从政策制定者、基层专业人员以及专业教师培养方面展开,提出了“校企互动”的六大培养路径。

【关键词】旅游  校企互动  教育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校企互动型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绩效评价研究(编号:XJK013BGD025)。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52-0003-02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2018年,国内游客达55.4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0.8%;国内旅游收入达5.13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2.3%。旅游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就业岗位、城市化推进等做出贡献,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旅游的深入发展对旅游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培养一批专业旅游人才成为迫切需要。校企互动联合培养学生能够使学生置身于职业情境中,更好地对其所从事的职业有全面的认知,在情境中检验自己所缺乏的技能,并在后续的学习中补足,从而实现学生到旅游业从业人员身份的顺利转换。

国际上许多国家对教育方式进行积极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培养模式,如德国的 “双元制”、瑞典与芬兰的“职业场所等。Palacios发现,相比于其他旅游研究领域,旅游教育方面的研究较少[1]。以往,更多的研究集中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优化教师教学效果,如Tran(2009)从雇主的需求角度出发,研究毕业生的技能和素质是否满足雇主需求以及雇主最欣赏的素质特点[2];Le(2018)探讨了影响越南酒店业高等教育效率的因素[3]。近年来,研究维度逐渐转变,更多的聚焦于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越来越多的研究从学生、教师以及企业之间展开。如姜海涛(2018)研究了旅游类专业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形成的“1346”人才培养模式[4];王昆欣(2015)探讨了西方旅游职业教育在办学理念、组织方式、校企互动等方面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5]。

综述上述研究可知,对于校企互动的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培养路径等问题缺乏研究,本文即对这三个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在现行中国旅游发展背景下,校企互动应培养什么样的旅游行业人才,作出哪些方面的努力,来满足未来旅游行业发展人力资源方面的需求。

二、校企互动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互动缺乏政策保障。目前,国家还没有出台针对校企互动的相关法律法规,校企互动处于无约束状态,学校与企业可以随时解除合作状态,且企业也无需对实训成果负责,法律没有就双方的责权利给出明确规定,互动缺乏政策法律保障。

(二)本位主义限制深度合作。企业的逐利性导致企业不可能投入大量时间、财力等来培养人才,学校也由于师资力量、学生对实习抱有抵触情绪等没能真正发挥“校企互动”的作用。本位主义思想限制了校企深度合作,双方更多考虑的是己方的短期利益,没能从承担社会责任的高度来思考校企互动能够发挥的作用,未能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仅是学校单方面进行,未能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推进校企互动。

(三)缺乏“双师型”教师。教师不仅要熟知理论知识,更要掌握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实践技能。但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双师型”教师很少,大多是毕业之后就迈入教育工作岗位,不熟知旅游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层面,有可能造成教学脱离实际,授课不生动等情况。

三、“校企互动”的核心内容

(一)人才培养

从政策方面来说,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因此,培养政府政策和行业战略的制定者也是学校的重要责任。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将旅游定位于服务外事的产业,其后经历了经济型事业、经济新增长点的产业定位,2009年我国提出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攀升[6]。事实上,在政策、规划等旅游业发展领域工作的专业旅游人才相对较少,真正从事这些工作的人通常來自其他学科,而没有认识到旅游业带来的挑战。这在某种程度上使旅游管理专业开设失去了意义。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个关键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旅游行业各个领域的未来领导者,而不仅仅是行业的劳动力。学校在培养行业接班人的过程中,必须系统地传授旅游业相关理论知识,为其后续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要与企业合作,让学生在职业情境中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以及了解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既懂得政府管理,又了解旅游行业发展情况的高素质人才。

从基层专业技能方面来说,“互联网+旅游”要求旅游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旅游专业知识,更要具备一定的互联网思维、掌握一定的电子设备操作技能。此外,掌握一门外语也是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2018年我国入境游客达14120万人次,入境旅游的稳步发展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语言要求。虽然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人们之间的交流可以通过机器进行即时翻译,我们似乎不再需要掌握一门外语,但随着发达国家在全球旅游经济中的主导地位逐渐向新兴经济体转移,理解以语言为基础的多元文化将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优势。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也是旅游业从业人员必不可少的技能,因为所有的旅游服务都是基于大量的合作和沟通,因此,妥善处理好人际关系十分重要。创业创新也应该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课程设置和课外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精神。

从教育层面来说,旅游行业发展所需要的后续储备人才及人力资源也必须依靠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因此,在现阶段的教育体系中,培养专业的旅游管理教师也应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去旅游企业兼职,参与企业工作,使得教师不仅具备基础理论知识,而且拥有丰富的实践能力,从而在其教学中将其实践经验渗透进教学内容中,而且,在旅游企业中任职可以帮助教师实时了解旅游行业发展趋势、最新理念及先进技术等,帮助学生早日了解行业发展现状,引导学生关注行业时事热点。企业也可以鼓励优秀的管理者及优秀的基层员工去学校兼职,进一步丰富校企互动的内涵。

(二)互动路径

1.专业人士学校授课。业内人士是处于行业发展前沿的,他们最清楚行业发展现状、政策变化、新技术的采用等情况,邀请业内专业人士给学生介绍行业情况,可以使学生跟行业内工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更加了解行业情况,学生对行业内有关问题有疑问的,也可以邀请业内专家现场答疑,让学生在听报告并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就行业有关问题进行思考。

2.专业培养。学校可以和企业合作,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去到企业,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企业的实际需求选择岗位,让学生精通某一领域的知识;对于不清楚自己未来工作方向的学生,通过校企互动,学生可以在旅游企业中的实际工作中摸索自己的职业方向。学生在企业实操训练中进入一种主动学习状态,通过“边做边学”提高参与度,从而减少企业的后续培训,做到直接上岗。

3.多元主体设置课程。Bolton提出校企合作的形式之一是学校准备推进一些新的计划时,听取行业内专业人士的建议,这一点也可以应用到课程设计中来。课程的设置关系到学校培养质量,应由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携手制定。政府应在宏观上给予政策指导,把握培养方向;学校可以邀请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就学校开设课程给出意见,使专业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做到学习与工作的有效衔接。

4.企业资助教学设备。当前,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全球互联网技术导致了学习方式的变化。学校可以与企业联合建立虚拟实验室,依托全方位模拟软件,进行校内虚拟实训,让学生在旅游情境中学习,做到在真正顶岗实习时有条不紊。

5.培育“双师型”教师。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能在课堂中渗透其行业经验,利用自身经历作为上课素材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且这种“现身说法”的教育方式更有说服力。因此,学校可以制定一套教师与旅游企业员工之间的“校企互动”机制,鼓励教师去旅游企业兼职,参与旅游企业的工作,培育“双师型”教师。

6.建立评价机制。深度推进校企互动必须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校企双方必须深刻意识到校企互动的目的是培养行业后续发展的人才,在实习过程中学生虽是顶岗实习,但其本质仍是学习的过程。因此对于合作过程中人才培养的效果应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汇报,双方共同改进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PALACIOS C M. Volunteer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 in a postcolonial world: Conceiving global connections beyond aid[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0(7):861-878.

[2]TRAN Q T, SWIERCZEK F W. Skills development in higher education in Vietnam[J]. Asia Pacific Business Review, 2009(4):565-586

[3]LE A H, MCDONALD C V, KLIEVE H. Hospitality higher education in Vietnam: Voices from stakeholders[J]. Tourism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8(27):68-82

[4]姜海濤,王艳丽.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旅游类专业“1346”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8):92-96.

[5]王昆欣.向西方旅游职业教育学习什么[J].旅游学刊,2015(10):13-15.

[6]唐晓云.中国旅游发展政策的历史演进(1949~2013)——一个量化研究的视角[J].旅游学刊,2014(08):15-27.

作者简介:

刘长生(1973-),男,湖南邵阳人,教授,硕导,研究方向为公共部门经济学、旅游经济学。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旅游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