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争夺战”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路径分析

2019-01-03 02:07沈倩茹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

沈倩茹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和用人单位及用人条件、留人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各地的“人才争夺战”也日益激烈,高等院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应重视提高大学生就业意识,在新一轮竞争中发挥优势。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相关的问题进行全面调查,把就业指导的工具性和价值性统一与应对“人才争夺战”的基础性和长期性结合起来,以期对高等院校制定政策和毕业生的合理预期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意识;人才争夺战

在当前“人才争夺战”的大背景下,每年大学毕业生都会面临不同的就业难题。大学生就业意识如何培养?大量涌向社会的高校毕业生如何顺利实现就业?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实地调研等研究方法,分析“人才争夺战”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路径。

一、“人才争夺战”的背景

(一)全国各地竞相出台人才争夺政策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近几年来,各地都把人才工作摆在战略高度,争先恐后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甚至用零门槛和大幅度奖励吸引人才。2017年以来,南京推出外地高校毕业生面试可领1000元补贴,本科生直接落户并提供3年住房补贴;西安推出在校大学生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在线落户;天津宣布“海河英才”计划,本科生直接落户;武汉市“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计划;深圳市建设近70万平方米的人才公园;成都市提出45岁以下本科学历的青年人才直接办理落户手续;石家庄市推出本科生首套自住房给予5万元购房补贴;长沙市实行高校毕业生先落户后就业政策;郑州市推出“智汇郑州”计划,给予来郑就业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不同档次的生活补贴和购房补贴。截至目前,全国已有70多个城市出台人才新政,掀起激烈空前的“人才争夺战”。

(二)河南省部分省辖市人才新政

河南各地对人才工作日益重视,各地人才创新政策竞相出台,相继实施了一批人才引进计划,夯实了支撑地方发展的人才基础。郑州市出台“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统筹安排4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紧缺人才、领军型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和科技创业企业家等引进和培养,新引进6个院士团队,“万人计划”专家3人。洛阳市出台了“河洛英才计划”,5年内投入不少于20亿元,实施院士、“520 计划”“1211工程”等人才项目,首批签约3个创新型团队。焦作市出台《关于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的意见》等“1+6”政策文件,对产业发展领军人才(团队)特别重大的科技项目特殊支持,最高可获得1亿元项目产业化扶持资金资助。新乡市出台《关于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的意见》等,5年内将投入13亿元用于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开封市实施“1851”人才工程,先后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签订人才引进培养协议,成功举办“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市直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26名。

(三)河南省高等院校吸引人才的基础与问题

河南省拥有人口基础大、生源数量多和质量高等资源优势,但由于受限于具有全国较高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比较少,“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本土培养人才能力不足、根植人才能力不强。由于历史原因,河南省沒有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和“985”高校,仅有一所“211”高校,在“双一流”建设中也仅有郑州大学和河南大学入选。与周边省份相比,河南省高水平大学总量和质量远远落后,在高端人才集聚平台、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等方面难以承载人才创新创业。

在此背景下,高等院校一方面应加强内涵建设,优化人才引进政策,增强人才吸引力和容纳程度;另一方面,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增强竞争力,吸引更多本土大学生留在河南,为河南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应对“人才争夺战”提供持续人才支撑。

二、大学生就业意识情况调查分析

从“人才争夺战”对人才需求的要素出发,本次问卷调查选取的对象是河南省内三所不同梯度的高校,调查对象是2014级、2015级毕业生(含本专科)、问卷发放2000份回收1800份,通过问卷分析。

(一)就业方向和目标

在关于是否已有较明确的就业方向和目标中,52.38%的学生有、47.62%的学生没有,这说明近乎一半的学生对自己以后的就业道路没有明确的目标。

(二)就业意愿

在关于结合现阶段状况大家对就业的想法的调查中,82.54%的学生选择了“考研”,其他的选项有少部分人选择,且没有学生选择“自主就业”。这样看来,“考研”这个选择对他们来说也许是一种缓冲或者是一个更高平台的可能性,以便于以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同时,0自主就业表明学生就业意识极弱。

(三)就业态度

在关于对今后就业状况所持态度的调查中,只有15.87%的学生持很乐观的态度,有大约80%的学生认为自己就业有难度,其中有少部分学生觉得不知道该如何是好。由此看来,就业态度偏向消极是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的问题。

(四)择业的首要因素

在关于择业前考虑的首要因素的调查中,学生们考虑的首先是个人发展机会,其次是经济收入,再接着才是生活环境、专业知识及工作的稳定性。在关于就业优选地区的调查中,首先选择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占50.79%,其次是出生地占36.51%,仅1.59%的同学选择西部经济发展地区。结合这两项调查结果,我们可了解到大多数学生都想去东部地区就业。同时,大学毕业后,有比较多的学生选择在家乡发展。而很少有学生愿意去西部经济发展地区。

(五)就业单位性质的取向

在关于就业单位性质多项选择的调查中,大多数学生都选择党政机关、国企、外企等,其次是民企、私企、合资企业及创业初期的小微企业,选择自主创业的较少,仅占14.29%。受传统思想影响,选择具有编制性的事业单位或保障性较好的国有单位或者是商业信誉好和工资待遇高的外资企业。针对自主就业,很多大学生因没有想法、害怕困难、就业本身所具有的难度等原因望而却步;在关于学生对试用期工资要求的调查中,有约68%的学生希望试用期工资为2000元~4000元之间,17.46%的学生希望自己的工资在4000元以上,极少部分学生对自己试用期的工资期望不太高,仅为2000元以内。由此看来,大部分学生对自己之后的就业要求都不是很高,对就业更是没有什么热情。

(六)就业形势了解情况

在关于大学生对本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了解状况的调查中,61.9%的学生认为学校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困难,12.7%的学生是不太了解状况,20.63%的学生觉得形势正常,4.76%的学生觉得形势比较好。

(七)就业最缺乏的素质

在关于学生面临就业觉得自己最缺乏的素质的调查中,占比最多的是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其次是专业知识技能、沟通协调能力及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等。结合现实情况来看,学校安排工作实习,可能是因为缺乏监督和调控的机制,自制力不强的学生就会投机取巧,如找熟人公司盖章,省掉整个漫长的实习过程,这样实习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对有些新兴专业的学生而言,其专业本身偏冷门而且发展较慢,学生们需要去指定的机构实习,但跟未来就业所需要的实习可能不太一样,这跟教育和社会本身的发展状况有关,没有办法改变。笔者认为,实习更多的是增强学生们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各种能力,理应正確对待实习。

(八)困扰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

在关于就业过程中最困扰学生因素的调查中,信息量少、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能力不足、求职方法欠缺、对社会缺乏了解等这几项基本上都占一半的比例,其次是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占38.1%,最后是学校就业指导不够和优势难以发挥占17.46%。

(九)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

关于大学生就业信息主要获取渠道的调查中,大学生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求职网站、人才网站、社会招聘会、校园招聘会、教师及亲戚朋友等渠道获取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但较分散。且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是相对比较弱的一项,这表明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帮助对学生没有起到主要作用;同时,在关于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看法的调查中,50.79%的学生认为“一般,有一定的作用”,23.81%的学生认为“没有太大作用”,12.7%的学生觉得“说不清楚”,12.7%的学生觉得“非常实用,对自己求职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样看来,大部分学生都觉得学校就业指导不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大学生最想从学校就业指导处获取的信息

在关于学生最想从学校就业指导中获得哪方面信息的调查中,几乎一半的学生想获得应聘技巧、职业规划辅导、用人单位信息及专业出路等信息,求职心理辅导约占23.81%。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为学生提供信息的部门就应该根据学生具体的需求来帮助学生。

(十一)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着力点和有效方法

关于学生认为学校毕业生就业应该加强哪些方面工作的调查中,80.95%的学生认为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66.67%的学生觉得应该加大就业信息的提供量,60.32%的学生觉得学校应该多帮学生联系一些用人单位,仅33.33%的学生觉得学校可以多召开一些校友座谈会帮学生提供一些新的就业思路和渠道。

通过对问卷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在当前“人才争夺战”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意识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而言,缺乏明确的就业方向与自主就业意识等是大学生群体的普遍状态,偏向于东部发达地区及家乡本地发展,选择自主就业的学生极少。对学校而言,就业指导中心给学生提供的帮助不能起到关键作用,学校给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比较少。综上所述,我们从“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研究”的角度出发可以对以上问题归结在职业意识不清晰、职业规划不充分、学用结合不紧密、学校就业指导不充分、缺乏自我推销意识、创新创业的载体平台不足等6个方面。

三、培养大学生就业意识的路径选择

(一)高校要勇挑重担,加强指导

一是注重引导。开展全程式的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大学生群体多参加活动、大胆参与实践,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二是突出重点。发挥高校的教育功能,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是鼓励探索。引导大学生积极树立与自身特点相符的就业目标,对大学生进行体验式的就业辅导与培训,强化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二)政府要加大支持,优化服务

一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提供一条绿色通道,帮助大学生自主就业。营造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通过传统媒体和有公信力的新媒体,及时纠正择业过程中的片面认识。另一方面,优化就业环境。通过投资、引进等方式,打造一批以科技含量高、效益好、前景广的企业,升级产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

(三)企业要提供载体,发挥责任

企业有责任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作出贡献,更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扛起社会责任。因此,对大学生就业而言,一方面企业可通过招聘会、交流会、讲座等方式多跟学生交流沟通,另一方面各种类型的企业可以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使学生能对实习感兴趣同时又能学到实质性的内容。

(四)学生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就业意识本是学生自身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最主要的要靠学生自己。首先,学生需摆正就业态度,通过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其次,大学生群体需要逐渐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下定论;再者,学生必须严格对待自己的实习任务,提高自己处理问题的各种能力;最后,学生需要及时有效地利用资源。

参考文献:

[1]席娟,夏浩杰,石云霞.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研究[J].科技风,2015(05).257.

[2]郑景丽.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创业意识现状调查及对策探究——以重庆市高校例[J].中外企业家,2015(16).217-219.

[3]于广河.关于培养、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的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4).151-153.

[4]张政文,田刚健.面向全体探索以创新意识培养为主旨的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0(12).7-8.

[5]何婷英,张丽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调查与研究——以温州高校大学生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7(1).45-48.

[6]杨文才,宋皓杰,郑子龙,闫磊,杨昊天.科学的评价人才有利于打赢人才争夺战[J].农村农业农民,2019(11B),53-5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招标研究课题“高等院校应对‘人才争夺战对策研究”(2018B356)、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就业意识培养研究——以某高校实证调查为例”(2018-ZZJH-23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大学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租房消费影响因素研究
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就业视角的大学生非专业能力构成?探讨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就业指导
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大学生诚信就业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