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献中岭南灸法及其发展源流*

2019-01-05 22:20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中医文献杂志 2019年1期
关键词:葛洪灸法医家

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510006)

灸法,在古代称之为“灸焫”,是指用艾绒和药物为主要材料,点燃后在体表的一定部位或腧穴进行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热刺激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1]。我国古典医籍《灵枢·官能》中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2],充分说明灸疗的实用性,能弥补针刺方面的不足,值得推广与应用。

岭南灸法深远流长,自古以来出现了不少在灸法方面颇有见地的医家。对于灸法的相关记载始见于东晋时期著名医家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该书灸法内容丰富,是一部论述与灸法相关的著作,为岭南灸法医学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妻鲍姑善于应用艾灸治病救人,是我国第一位女灸法家,对灸法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宋元时期,岭南灸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以刘昉所著的《幼幼新书》为代表,该著作系统整理了宋代以前的灸法资料,对岭南灸法进一步归纳与总结。明清时期,则对岭南灸法的认识更为广泛全面,其中以叶广祚的《采艾编》、叶茶山的《采艾编翼》及陈复正的《幼幼集成》最具代表性,对岭南灸法的理论方面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在临床实践上颇具有指导意义。

古代岭南灸法发展源流

1.东晋时期奠定基础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东晋著名道家、医学家和炼丹家,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其学问渊博,兴趣广泛,涉猎道教、史学、哲学、炼丹术、军师、天文等方面,为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3],为岭南医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葛洪所撰的《肘后备急方》[4]是一部奠基性的著作,对针灸学方面的成就,突出表现在灸法方面。所录针灸医方109条,其中有94条为灸方,所载灸方以“简、便、廉、易”为特点,首载隔物灸法和急证灸治法,开创了腧穴定位的先河,注重灸法与中药相结合起来治疗疾病,并对灸法的作用、效果、操作、技巧、忌宜等方面均作了详细的阐述,为记载古代灸法治疗的早期文献之一。

东晋时期对灸法的发展有重要贡献还有女医家鲍姑,名潜光,山西长治人,晋代广东南海太守鲍靓之女,医家葛洪之妻。尤擅长用灸,医术精湛,以专治赘瘤与赘疣而闻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采用越秀山脚下满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作艾绒进行灸治疾病,常常取得显著的疗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著名的女灸法家。因长期与丈夫葛洪在广州罗浮山炼丹行医,岭南人民尊称她为“鲍仙姑”。据记载,鲍姑虽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但其夫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收录如此丰富的灸方,可能与擅长灸法的鲍姑有密切的关系[5]。

2.宋元时期进一步归纳与总结

南宋医家刘昉,名旦,字方明,海阳东津(今广东潮州)人,为我国古代著名的儿科学家。刘昉时为南宋官吏,喜好方书,感当时缺乏儿科全书,于是便各方搜集文献资料,命其部下整理编写成书[6]。所撰的《幼幼新书》是继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之后的一部集儿科之大成的巨著,全书共40卷,设667门,包括儿科总论、病源形色、胎教、调理、摄护、初生疾病、先天疾病、内科杂病以及血疾淋痔、一切丹毒等证。方书用药治法也很详备,除常用的丸、散、膏、丹外,还有针法、灸法及外治法,对临床上治疗疾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宋刊本载论1207条,其中论述灸法的内容有204条,不仅保留了很多宋以前现已遗失的珍贵灸法文献,包括唐代崔知悌的《骨蒸病灸方》,还有专门论述灸法的篇章,如《灸脐法》、《灸痫法》、《灸二十四瘹第十》等,其余灸法条文散在于各篇之中,大多摘自于《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及《太平圣惠方》等书里面的灸法内容[7]。《幼幼新书》搜罗广博,对宋以前的灸法文献治疗进行系统的整理与总结,使岭南灸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3.明清时期认识更为广泛全面

随着岭南医学的发展,明清时期针灸学著作开始增多,使岭南灸法得到了更为全面的补充与完善,其中以叶广祚的《采艾编》、叶茶山《采艾编翼》及陈复正的《幼幼集成》为显著代表,加强了人们对岭南灸法认识。

叶广祚,字绪维,晚年隐居茶山,号称茶山先生,岭南新兴(今广东省新兴县)人。其祖父叶澄泉,得高人传授灸法,传至三代,治疗多验[8]。《采艾编》叶广祚所著,是一部灸法研究的专书,该书详细论述经穴的释名、主治及诊法,还有治疗内、外、妇、儿各科病症的灸法。以大力提倡热证用灸为特色,体现出独到的学术思维。另一部针灸专著《采艾编翼》的作者署名为叶茶山,书中主要包括灸法与方药两大部分,灸药并有是该书最大的特色,显著的提高了灸法治疗疾病的临床效果。

陈复正为明清时期岭南著名医家,字飞霞,世称飞霞道士,广东惠州府人,生活于康熙乾隆年代,自幼习读儒术,后究心医学,以医名世,影响深远的《幼幼集成》著成之时已经60余岁[9]。其儿科著作《幼幼集成》虽以方药为主,但同时也记载了大量针灸处方,如针刺、针挑、艾灸、灯芯灸、磁峰砭法等,很多论述颇有创见。其中,以火攻治疗儿科类疾病别有心得,其理论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岭南灸法发展的条件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岭南灸法独具特色。在现存的古代岭南针灸文献资料中,大多数涉及灸法,逐渐成为了治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诊疗技术。灸法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主要与以下几个条件密切相关。

1.岭南独特的气候环境

岭南处于亚热带低纬度地区,受南海气候的影响,常年天气炎热,多雨潮湿。岭南这种多湿多热的气候环境,按理不适合广泛使用艾灸[10],但人们体质普遍湿重于热,用艾灸能够起到温通经络、祛除寒邪、补充阳气的作用,在治疗寒湿引起的疾病有显著的疗效。这种独特的气候环境还促进了岭南天灸的广泛应用,能实现“冬病夏治”的目的,使灸法成为岭南独特的治病和养生常见方法之一。

2.岭南特殊的中药资源

通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在很早以前就知道艾是一种灸用最好的原料。艾火的温热刺激能直达深部,经久不消,起到温通经脉、祛散风寒的作用。翻阅古代典籍,历史上记载较多的有名的艾草,主要为北艾、海艾、蕲艾、祁艾这四种艾草。然而还有一种艾也十分有名,为岭南地区的红脚艾,又称之为“鲍姑艾”。与其他艾草相比,红脚艾长的高大茂盛、出绒率极高,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这种特殊的中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岭南灸法的应用与发展。

3.古代岭南人民重视灸法的思想

灸法是一种简便、快捷、安全、无副作用的绿色疗法,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在临床适应范围极广,内外妇儿各科、男女老少、实证虚证,均可应用,治疗效果良好,在岭南地区得到广泛应用,受到古代人民的普遍欢迎。而岭南地区使用艾灸治疗疾病的医家众多,并留下了大量相关论述灸法理论的著作,古代这种重视灸法的思想无疑为岭南灸法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众所周知,古代岭南灸法发展源流深远悠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灸法整体水平的提高。东晋时期著名医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及鲍姑临床上应用艾灸治疗疾病奠定了岭南灸法发展的基础。至宋元时期,刘昉《幼幼新书》的出现,使岭南灸法得到进一步归纳与总结。随着岭南医学的不断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采艾编》、《采艾编翼》及《幼幼集成》,在岭南灸法理论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完善,对岭南灸法的认识更为广泛而全面。

有鉴于此,通过对古代岭南灸法文献的整理和研究,扩大灸疗的适用范围,并加以灵活运用,提高临床治疗疾病的效果,使岭南灸法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葛洪灸法医家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燕赵医学研究”栏目征稿启事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医心方》引录《葛氏方》探析
《肘后备急方》灸法学术思想浅析
针灸结合耳穴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观察
地方特色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初探
浅析温针灸的治疗机理及温度控制
中医所讲的“忌口”是怎么回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