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形势、难点与对策

2019-01-06 07:14张延祥高素芹汪萌
新农业 2019年24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彭 杰 ,张延祥 ,高素芹,汪萌

(1.聊城市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山东 聊城 252000 )(2.东昌府区凤凰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山东 聊城 252000)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村、农民确实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包括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粮食直补、农机补贴、税收减免等等。伴随着这些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惠农政策的执行,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幸福感有所增强,但是,随着经济学边际收益递减效应发挥作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却到了一个瓶颈期。该瓶颈期所面临的问题复杂、情况多样,结合两年多的农村调研,浅谈一下对这些问题和情况的现状及看法。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这次调研共走访了本辖区内的行政村10个,这些行政村一般存在以下共性问题:

1、村集体收入增长缓慢甚至零增长。

所调研的10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基本为零。主要问题在于:第一,村干部受教育程度低、思想保守、缺乏干事创业精神,几乎所有的村干部的年龄都在40岁到60岁之间,受教育程度在初中以下,缺乏干事创业的能力和动力,甚至有些村干部对上级的政策落地也是应付了事,这种情况下自身的发展都是问题,更不要说带领村民发展集体经济;第二,大部分村村干部之间存在矛盾,《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决定了大部分村主任选举受家族影响,并且弱化了党支部在村里的影响,这势必造成在工作中党支部和村委会之间的矛盾,造成村班子之间的内耗,无心发展;第三,村集体收入来源匮乏。调研中发现,村集体的主要收入来源为村集体土地的承包,有些有村集体土地的村,集体土地的承包期一般在10年以上,一次承包10年无收益增长,严重透支了未来的发展空间,即使这样,由于村干部和村民法律知识的匮乏和法律意思的淡薄,在土地承包合同的签订上存在各种漏洞,一旦合同双方出现违约情况,解决途径主要靠当事人的证词,合同对承包双方缺乏约束性,加之农村一般为人情社会,在这种情况下很难保证村集体的利益。更别说没有村集体土地的村。

2、农村劳动力空心化严重、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观念落后。

农村留守人员中大多数妇女、儿童、老年人,青壮年劳动力很少;农业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目前农村从事农业的主要劳动力年龄都在40到70岁之间,文化程度大多在初中文化水平以下,有一技之长的就更少。这部分人群劳动能力不强,思想观念落后,安于现状,接受和应用科学技术的能力相对较差,风险偏好低,接受新兴事物的能力偏低,害怕创新给自己带来的经济上的风险和精神上的打击,增收渠道狭窄。凡文化程度高,有一技之长的18到45岁之间的农民多数都外出打工或从事二、三产业,这部分人有些人常年在外,有些人只在农忙季节参与农业生产,对农业没有感情,缺乏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和动力。

3、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调整阻力大。

从农村、农民的内部因素看,农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在所调研的村中,其中有9个村主要种植各种蔬菜,其收入相对较高,对外出打工的依赖性较低,有1个村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其收入偏低,对外出打工的依赖性较高。从村庄建设上明显可以区分二者,前者村庄建设发展较快,后者村庄建设明显落后。况且后者农村空心化更为严重。但两者的产业结构调整阻力都很大,前者由于种植经济作物,土地收入较高,导致土地流转意愿小,土地成本高,加上农民小富即安的思想,对外来新事物存在抵触情绪。后者,虽然土地收入少,但农村空心化严重,导致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下降,加上土地成本小,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降低。

从外部因素看,大型的公司、新兴的农业组织参与农业产业机构调整、参与农业发展的条件不足。第一,农业本身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收益低的特性决定了大型的企业和组织投身农业的积极性不大。第二,小型的新兴农业组织大部分由前期发展起来的农业大户成立,投身农业的积极性较高,但是这部分人受教育程度偏低,资金少,获得金融支持少,加上缺乏专业的规模化农业管理经验和农业技术人员,导致大部分这种组织在靠政府的补贴过活。艰难维持在倒闭和发展的边缘。第三,农民缺乏契约精神,法律意思淡薄,这就导致这部分新兴的农业组织在应付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很大一部分精力来处理和租地农民的关系,身心疲惫。第四,政策因素和行政审批过程的繁琐和漫长扼杀了部分新兴农业组织参与农业结构调整、投身农业的积极性。以一个养殖场的建设为例:首先,养殖场建设地需要离开村庄、河流以及主要的交通道路500米,而具备这种条件的地块一般为基本农田,不允许搞建设。在这种前提下,需要办理的手续涉及国土资源局、畜牧局、农业局、环保局以及所在乡镇,各单位对自己所出手续独立办公,缺乏统筹,没有办事清单或明白纸,再加上养殖场负责人文化水平低,对政策和手续不了解,这就导致养殖场负责人像无头苍蝇一样奔走于各相关单位之间,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笔者所调研的养殖场所有手续跑了一年多,手续跑完后养殖场负责人还是对办事流程一头雾水,可见手续之繁杂。

4、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没有品牌意识和营销途径,受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大。

从所调研的村庄看,农民主要的经营方式还是一家一户的耕作方式。规模小且分散,难以形成地方品牌。即使有些初期的合作社组织形式,也缺乏经营经验和营销途径,高质量的农产品需要较高的成本支撑,有些产品得到认可后却不能稳定产量,导致已经培养的客户群流失,从而增加了合作社的风险。再加上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带来的风险,增加了涉农组织和农民增收的困难。

二、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有关对策

1、加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力度。知法、懂法才能依法办事,让农民知法、懂法,增强农民的法律意思、契约精神,改善农业生产的软环境,完善农业发展的软前提,为人才、资金等资源向农村流动做好准备。统筹涉及农业生产相关单位出台集中办公或制作、发放办事流程明白纸,让想在农村发展、想以农业项目创业的有志之士少跑腿、少动嘴,减少政策咨询、了解环节的时间、压缩走程序、办事环节的成本,让其把更大的精力放在发展事业上、经营项目上。增强效率的同时也增强了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2、明确集体资产、增加集体收入。目前农民土地确权已基本完成,是否可以完善集体资产确权的相关法律法规。把集体资产由草丛里跑出来的兔子变成集市上售卖的兔子。这样既有利于乡镇政府和村干部的工作,也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扫除了障碍。

3、引导农村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参与种植结构调整。相对于外部力量参与农业结构调整,农村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员更懂得与农民打交道,对农村、农业更有感情,外出打工使其经济上有了原始积累,也使其思路上更加开阔,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这部分人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农村留守人员,对政策的了解也更加透彻。加上农村基本都是熟人社会,这部分人的行为也更容易影响农民的种养殖行为习惯。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对这部分给以扶持,例如:农业技术培训、企业管理培训、小额贷款的扶持等等。为敢干事、想干事的人创造干成事的条件。

4、增强村班子的办事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直接影响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发现这方面的人才,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笔者认为,外出学习不如打造本地亮点,外面的经验不一定适合本地的发展,而本土成长的亮点对周边的带动效应和模范作用更适合本地的发展情况。打造亮点的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更适合在本地推广。而亮点的形成少不了能干事、想干事的村班子和本土人才。

5、打造品牌、培育和拓宽农产品销售途径。高质量的产品需要高的成本和高的销售价格,而传统的销售模式下,高质量的农产品往往面临低质量农产品的价格竞争,这就需要创新销售模式,需要培育新型农产品经纪人,引进新型销售模式。培养或发现好的互联网加农业的经验,宣传、推广。让好的产品能卖个好的价钱,让生产者得到好的回报。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6、对农业合作组织成员进行种、养殖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这部分组织是农业发展的星星之火,它们的成长和发展是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好的技术、好的经营、管理理念是其成败的关键。

7、创新涉农金融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调研中发现,资金问题是除经营、管理经验之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二大问题,很多合作组织或涉农企业,发展过程中都多多少少面临贷款难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初具规模的养殖场,主要表现在额度低,找不到担保人或担保公司,这个问题严重制约了合作组织和涉农企业的发展。

2016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事关农民安居乐业和农村和谐稳定,事关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力逐渐减弱,农民收入增长放缓,迫切需要拓宽新渠道、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意见》的出台,说明党中央已经意识的目前农业发展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新形式下,农业的发展面临的新挑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献计献策,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