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武夷茶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探索

2019-01-06 17:30徐锦斌刘梦莹
福建茶叶 2019年1期
关键词:武夷山市武夷武夷山

林 黎,徐锦斌,刘梦莹

(福建省南平市农业局,福建南平 353000)

南平市是福建辖区面积最大的设区市,是福建省茶叶主产区。南平辖十个设区(市、县),其中武夷山市、建瓯市、邵武市、松溪县、政和县、光泽县、建阳区均是我市茶叶主产区。武夷肉桂、北苑贡茶、建瓯矮脚乌龙、正山小种红茶、政和工夫红茶、金峻眉、松溪绿茶、政和白茶等一批传统和现代名茶均在国内外市场享有较高声誉。现如今国内外茶叶市场都在进行转型,茶产业如何调整迅速适应新市场新要求,成为我市茶产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1 茶业发展现状

1.1 茶园面积及产量基本稳定。2017年全市茶园面积62.3万亩,毛茶总产7.7万吨,总产值37.8亿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7.8%,占农业产值的15.7%[1]。全市完成生态茶园建设近30万亩,建立全国茶叶标准园示范基地11个,面积1万余亩,武夷山、政和、建瓯、建阳、松溪、邵武等6个县(市、区)茶园面积均超5万亩。现建立以武夷山、建瓯、建阳为主的乌龙茶产区;以武夷山、政和、光泽为主的红茶产区,以松溪、政和、邵武为主的绿茶产区,以政和、建阳为主的白茶产区。

1.2 产业层次持续提升。2017年全市工商注册茶叶企业4600余家,规模以上茶企84家,规模以上茶企加工总产值80.7亿元。龙头企业14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部级4家,地市级9家。全市获得“QS”认证茶企643家,通过ISO9000、HACCP认证企业13家。茶叶初制不落地自动化生产线500余条。全市“三品”认证茶叶企业58家,认证产品95个,认证产量1.05万吨,认证基地面积8.08万亩[2]。国家及省级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4个。在武夷星建立省级茶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拥有从事茶叶相关专业教学、科研的高等院武夷学院1家。

1.3 品牌效益日益凸显。茶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8个,著名商标 66个,“武夷山大红袍”、“政和工夫”、“武夷星”、“松溪绿茶”、“元正”、“正山堂”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其中“武夷星”牌大红袍系列产品列入钓鱼台国宾馆特供茶。2015年武夷山大红袍荣获全国200多个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的十强品牌,品牌价值达24.61亿元。武夷山市也先后被评为中国茶文化艺术之乡,政和县获“中国白茶之乡”称号,201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传统制作技艺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世界红茶鼻祖—正山小种红茶,工艺独到,从古至今均是英皇室成员极为喜爱的健康饮品。近年来,正山小种传人创新工艺,开发出了金峻眉等高端产品,身价不菲,带动了红茶内销市场的大发展。

1.4 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南平市为“万里茶道”的起点,2018年3月武夷山建立“万里茶道总部小镇”,现以茶为媒积极融入“一带一路”。2018年南平市成功赢得了第十四届中国茶业经济年会的承办权,中国茶业经济年会是目前最具影响力、凝聚力、资讯最权威、参与主体最多的高级别高规格年度盛会。近几年来南平市持续办好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以茶博会为平台,扩大南台茶经济、茶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茶产业共同发展。近年来,武夷茶叶作为礼品茶屡屡出现在“G20”、“金砖”会议等重大外交场合。2018年美国著名传媒公司Actionfliks在武夷山拍摄纪录片以西方视角充分挖掘和全面展示武夷山博大精深茶文化。

2 茶叶产业发展主要问题

2.1 茶叶区域品牌模式未完善,未完全发挥优势。2017年全市工商注册登记4300多家企业。其中武夷山工商登记3550家,建瓯203家,建阳158,邵武82家,区域差距大。如何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是我市亟需发展的。

2.2 茶叶产业经营销售模式简单。随着消费群体的年轻化,茶叶消费市场也在不断转变中。我市大部分的销售渠道都是门店经营,销售渠道过于单一,不利于茶叶市场的发展。

2.3 茶业龙头带动不足。2017年龙头企业仅34家,上市企业仅1家,上规模的茶企仅84家。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化经营覆盖面不广,导致了茶叶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茶产业新技术推广、产品质量监管、产品创新。

2.4 茶叶生产各环节科技力量需要加强。茶业是传统产业,但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我市茶叶产品较单一,茶叶的副产品较少。肉桂茶树是武夷山市茶科所上世纪七十年代选育的品种,至今依然是武夷岩茶的支柱品种。

2.5 茶叶产业从业人员培养不够全面。我市茶农人数20万余人,茶农户数8万多户,其中武夷山家庭农场29户,茶农人数63000人,茶农户数30000多户,全市约65%的乡镇、55%的行政村、10%的人口直接或间接从事茶叶生产经营活动。但是其中大多数都是中老年从事茶叶栽培、生产制作,茶叶技艺需要年轻一代的传承人。

3 茶叶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3.1 优化区域品牌,加强市场监督。一要整合资源创建“武夷品牌”、“武夷山水”公用品牌。以现代绿色农业中优秀的农副产品为突破口,统一打造“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坚持“一县一品一特”的发展思路,鼓励重点县(市、区)结合优势特色,开发1-2个茶业公共品牌;积极创建武夷山国家级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示范区。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统一品牌、统一质量、统一检测、统一运营”等要求,融入“武夷山水”品牌营销,对入围“武夷山水”品牌的企业,享受“武夷山水”品牌发展政策。二要规范我市地理标志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使用,将我市地理优势、农业生产优势展示出来。将二维码防伪技术并导入农产品溯源管理的产地环境、农事操作、农残检测等信息。符合要求的包装茶全部贴标销售。三要强化价格监管、税收检查,物价部门要做好上架茶叶商品明码标价的监督管理,定期不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及时掌握茶叶价格动态,并积极创造条件,科学发布市场指导价;税务部门要加强税收管征,对扰乱税收秩序的茶企开展税收检查、评估、税额核定,坚决打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误导消费等行为。以武夷山市三姑度假区茶叶集散市场为重点,联手打击假冒伪劣、商标侵权、标识不清、过度炒作、偷税漏税等行为。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实行失信企业“黑名单”管理,对列入“黑名单”的企业,禁止享受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并在电视、报纸、政府网站等传媒平台,定期不定期予以公布。

3.2 促进茶叶市场新业态多种模式发展。一要加强茶叶专业市场建设。加快推进“茶叶交易中心、检测中心、会展中心、茶旅体验中心”为一体的中国武夷山茶旅文化小镇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在武夷山市设立福建省茶叶交易中心。同时建立“一带一路”战略相适应的新型产品出口模式,甚至借鉴自贸区模式,尝试建立海外茶产品自销中心。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改造提升茶产业,大力发展茶业电商渠道,加强与国内一线电商企业合作,实现武夷岩茶、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政和白茶、松溪绿茶、北苑贡茶等主要产品在阿里巴巴、天猫、京东等开设线上交易平台。三要结合优秀地理环境资源创发展。积极争取农业农村部一二三产融合先导区项目,推广特色农业小镇、茶庄园、茶旅游等三产融合模式,高水平地建设一批特色茶叶小镇、茶庄园、茶旅游线路、茶叶观光工厂、茶叶产研学基地,重点推进武夷山中国茶旅文化小镇、香江茶人小镇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22年新增茶庄园10个,茶旅游线路6条,茶叶产研学基地8个。充分利用“武夷山”旅游优势,开发茶乡旅游茶园体验项目,引导茶企在生态茶园配套建设休闲木屋、观光步道、观景亭等旅游设施;由专门人员带领游客开展茶叶夏季采摘及加工体验游,拓展茶园功能[3]。借鉴国外成熟的葡萄酒庄模式,启动茶文化体验馆。利用武夷山的国际马拉松大赛,借鉴国外马拉松的产品营销模式,将茶饮文化推向世界。

3.3 壮大龙头企业的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一要扶持企业上市。加强政策导向,积极引导支持成隆天创、香江、武夷星、正山堂等优秀茶业公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革,到“新三板”、“中小板”上市融资。企业依法进入“新三板”股份转让系统基础层挂牌交易和进入“新三板”创新层挂牌交易的给予50到70万元的奖励。企业完成股改并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交易板挂牌和企业经福建省证监局辅导备案的分别给予20到100万元的奖励。首发上市申报材料获中国证监委受理的和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的给予奖励100万元。二要鼓励龙头茶企采取控股、收购、兼并和联合等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龙头企业+小微企业(合作社)+基地”的产销联盟(集团),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形成既分工、又协作的一体化运营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增强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三要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力争到2022年,新增省级新型主体20个,国家级新型经营主体5个,培训职业农民4000人。

3.4 注入新科技创发展。一要开发茶叶精深加工产品。鼓励企业加工、提取茶多酚、茶碱、儿茶素、茶色素等有利成份,开发茶饮料、茶日用品和茶保健品等深精加工产品。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一带一路”、“万里茶道”沿路国家的饮茶文化和消费特点,创新开发茶产品。支持茶叶包装、制茶机械装备制造等上下游配套产业发展,延伸茶产业链;支持武夷山市永兴机械等制茶机械设备生产企业实施技改扩建;加快推进海川药业茶娃系列高档洗护用品生产项目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二要加强茶叶技术中心建设。建立规范化的茶叶加工园区,规范的茶叶加工园区优先向茶叶深加工企业供给;重点支持武夷山仙店茶叶深加工园区、星村茶叶精加工区、建瓯北苑贡茶加工园区等茶企集中加工区建设。依托工业园区建设,实行用地、用电、税收等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一批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力争到2022年每个县(市、区)引进1家以上。对县(市、区)建成茶叶精深加工区的,由同级财政给予一定政策资金扶持奖励。三要加大科技投入。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动性,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职业院校创建茶叶研究中心。加强茶叶主产区国有茶科所建立,支持武夷山市重新为武夷山市茶科所划拔试验基地,调整充实技术力量,开展引种试验和品种选育研究,挖掘武夷山市作为“种质资源王国”的优势,增添岩茶发展后劲。

3.5 加强政策扶持,强化保障措施。一加强对市、县技术服务体系本地人才的培养,强化基层茶叶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充实基层茶叶技术专业推广队伍。充分发挥农(茶)业管理部门和武夷学院、武夷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以及重点茶企的技术优势,开展技术培训,培养茶产业发展亟需的种茶、制茶、品茶、茶艺、管理等各类专业人才。继续开展特级制茶工艺师评审,并以市政府名义授予荣誉称号。发挥非遗传承人、特级制茶工艺师等传、帮、带作用,培养造就制茶技艺精湛的技术骨干队伍。用足用好省、市人才政策,对符合享受省、市人才政策的茶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人才,在“引、育、留、用”上及时兑现政策落实。二要引导金融机构落实茶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政策,提高信用贷款额度,加大信用小额贷款力度,加快推进“两权”抵押贷款、库存茶叶抵押贷款等抵(质)押贷款试点工作,加大对茶企信贷投放,解决茶企贷款难、融资难问题。重点由人行会同金融办、农业局,支持农行等商业银行,以武夷山市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仓单”质押贷款、“快融贷”等放贷业务。支持保险企业开展茶叶自然灾害保险。支持专业合作社、茶叶行业组织等建立茶叶生产担保基金,开展资金互助服务。

4 结语

茶叶虽然是传统产业,但是在新时期它结合了旅游、文化、生态环保、健康养生等后茶叶产业将具有独特魅力,为我市的经济发展增添强大动力。

猜你喜欢
武夷山市武夷武夷山
《武夷天下秀》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武夷岩茶
作品名称:《一瓶春花》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快乐书面坊
——福建省武夷山市百花小学生书面展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武夷山茶农采茶忙
武夷山漂流口占
武夷山:作为“文化景观”的历史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