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轶论

2019-01-06 21:26周丽慧
福建茶叶 2019年8期
关键词:茶事陆羽茶艺

周丽慧

(青岛黄海学院,山东青岛 266400)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自《茶经》开始,距今兴盛已一千多年,岁月漫长,茶从平常的“饮”,慢慢升华,由“饮”而“艺”进乎于现在修身养性的境界“道”,历经千年,历久弥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茶的“渊源”

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神农氏,相传是茶树的最早发现者,也是古代农耕、医药的发明者。中国人饮茶始于何时,众说纷纭,《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明确指出其渊源。

《茶经》是世界上最早的茶学专著,其“七之事”记载诸多史籍中有关茶事的典故,涉及人物几十位,记录了茶的“外贸形状”、“出生产地”、“功能效果”、“医药用途”、“饮用方法”、“品茗鉴赏”,还囊括“传说”跟“诗词”等广泛的内容。中国茶文化史历经几千年发展逐渐演变形成,有其自身独特的形式和规范,涵盖现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宗教”等多方面。

2 茶的“艺术升华”

茶艺,也就是饮茶艺术,是指品茗的方法和意境,始于唐代,包括了准备器具、选择水源、取火、等候茶汤、习茶的技法、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时的礼节等。

中国古代的茶书,如唐代陆羽的《茶经》、宋代蔡襄的《茶录》、明代朱权的《茶谱》等均对“茶之艺”都有所记录。古时从茶道一词确立以来,“茶之为艺”也就随之出现。“茶艺”的概念在书中并未直接提出。现在的“茶艺”一词是台湾的茶人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

3 茶的“精神升华”

茶艺综合了“绘画”、“书法”、“音乐”、“文字”、“陶瓷”、“插花”等各种文化,在煮茶的过程中,态度从容,姿态优雅,品茶亦可修身养性,从中体会“禅理”、“道学”、“儒学”等内涵。也可将茶艺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并能提高生活品味与质量。“活水还须活火煮,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东坡先生更是将水火茶人景情诸元素优雅而有机的统一在一起,从取水选茶时,人与月的无声交汇,瓮与水的融融,茶在水中一浮一沉,与舔舐釜底火苗热情的交互,斟茶时,静态的汤液咕咕带着松风之音注入茶盏,到坡翁手持香茗在静夜里坐听更声长长短短。一个简简单单的茶事活动里,满满的都是古人们与自然与心灵交互忘我的情怀。

“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瓯;身心无一系,浩浩如虚舟,”在潇洒不羁的意境中,香山居士天人物外的飘逸与茶相辅相成,某种意义上,也是人融入自然与天地相和的一种遐思,在这淡淡的遐思里,人的精神不自觉会与天地相感应,得到自我的升华。

4 茶的“境界升华”

“精行俭德”、是陆羽对饮茶人的基本要求,也可以说是衡量其道德修养的标准,茶有九难中从种茶、制茶、鉴茶、煮茶、到使用器具的方法、火候、温度、烤茶的讲究、饮的先后,每一项都精心而作,要想茶有真香,唯有精益求精。当然,品德高尚、仁爱、勤俭品格、坚守操行等品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的茶人。

5 茶的“中庸和谐”

儒家思想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依托,而儒家思想精髓“中庸”更是被茶文化全面吸收。“不骗之为中,不易之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至理”。陆羽说的茶德,是在茶事过程中,引发的关于道德方面的行为,茶人将“中庸“反映在茶事上,表明茶可以以德行道。而“和”是事物两端之间的平衡,为理性节制,也是对万物的保护。刘贞亮有“以茶利礼仁”的说法,民俗中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的说法,这都是“和敬”的范畴。“茶”是一种中正平和之物,其性精清,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

6 茶的“清静自然”

道家思想最早就有“长生不老”的概念,老子最早在讲万物根源“道”的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永恒。而“茶”利于身心与道教的养生观完美的融合,其清净无欲,在安静的环境下更好的品出真味,便与道教中的“清净”一点相统一。

古人认为人与自然,精神与事物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的联系,茶本身吸取天地精华,与“天地之灵长”的人有着更自然可亲的一面。《茶经》中讲泡茶一事升华为一种“艺术”,将茶人的思想与天地自然相统一,都反映出我们利用自然和合理调节的内涵。

茶的功能不仅仅是止渴,也可以消除困乏、疲劳,更能够修身养性。茶的味道就是三倍茶盏,与人生相近,用嘴品茶却要用心领悟,泡茶、喝茶,是一种精神的愉悦跟享受,陆羽在《茶经》中处处体现了茶学精神“精行俭德”,在喝茶前,做到自我道德的修行,在陆羽看来,泡茶、喝茶就是领悟人生的过程,不同的人体会不同的滋味。

7 茶的“静心自悟”

做为外来者的佛教,于公元纪年前后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和发展,到隋唐走向繁华。《茶经》的作者陆羽,自小在寺院中习诵佛经,学习煮茶。《茶经》中也有许多对佛教僧人嗜茶的记载,不能不说,《茶经》的产生过程中,佛教的影响因素也是重要的,另一方面,茶文化也深深的影响着佛教思想,以茶入禅,以茶寓禅,袅袅的茶香中,佛教与茶也紧紧的融合在一起,最终“佛”、“茶”在千年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变得密不可分,禅茶一味,禅茶一体,且吃了赵州茶去,可以说,无论对于茶人或僧人而言,茶、禅两者皆是沁润在求道路上密不可分的伴侣。

佛家认为茶是一味修身养性的饮品,“茶”的本质是从简单和平凡的生活中品悟出生活的本质,参禅也是通过静思从简单和平凡中领悟人生的道理。喝茶讲究品饮有序,更讲究一个“静”字,它体现内外平静统一,佛家的“静悟”、“静虑”、“修心”、“三思为戒”、“戒、定、慧”皆是追求“静”,二者不谋而合。

8 茶的“最终追求”

“天”、“地”、“人”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三者孰轻孰重也成了人们现在讨论的话题,荀子在农业的角度论述过,他并没有区分三者谁重要谁不重要,而是三者缺一不可。孟子从军事角度论述“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明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通过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我们现在把先人总结的精华,“天时”“地利”“人和”运用到社会中,三者相辅相成。

茶从茶树的生长,到茶叶的采摘、制作乃至到后来的存储品饮,无不深刻的体现了三才合一的精神。陆圣在《茶经》充分阐述了这一思想,“茶有九难”,分别为:“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造”“别”是为茶树生长过程中的三才要素,列为“九难”的第一项即属“天时”,四时有序的自然之道下,茶树方能够茁生发,最终被采摘制作,“器”、“火”、“水”、“炙”、“末”、“煮”、“饮”。分别体现了茶叶在制作品饮的过程中三才因素和谐统一。制茶品饮过程中水火的选用,熟水点汤的时机把握,烤、碾、煮等等平淡工序中,有条不紊、渐生渐济、水火相生的将自然有序之道,朴素而又严谨在茶,人,自然谐协一体的场景展现出来。

茶艺本身就是“静”“俭”“不失”“高雅”的最好载体,在茶艺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多一分淡泊,多一分沉静,洁身自好,用心体悟,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让人明心镜、去烦愁,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相融相生。

参考文献:《茶经》

猜你喜欢
茶事陆羽茶艺
陆羽品茶
武夷山茶事摩崖题刻
茶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酒店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不捧场的好朋友
校园茶艺飘香
崂山茶事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
中国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
第一次放孔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