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

2019-01-06 03:37李荣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一带一路英语教学

李荣

摘  要:“一带一路”建设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外语教学应逐步实现从语言技能培养到思维能力提升的兼顾。这一论断不仅是新形势对外语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英语教学;思辨能力;“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7-0087-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形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和学习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结合大会上提出的“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养人才、造福人民”的教育工作目标,如何帮助学生适应时代要求,实现终身发展,应该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既是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也是创新思维的前提。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等关键能力,是契合“一带一路”背景下外语类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理论背景

1.思辨能力的定义。“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也称“批判性思维”“思维能力”等,是人的认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和情感特质(affective dispositions)的统一体,前者包括分析、推理、评价三项技能,后者包括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和坚毅五种性格特征。思辨能力具有建设性和创新性,它能使学生从更宽广的视角解释现象,对研究对象做出多维度的分析和判断,从而对问题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

2.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文秋芳在总结特尔雯项目组的双维结构思辨能力模型、Paulhe和Eder的三元结构模型和林崇德的三棱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思辨能力层级模型框架,主张将思辨能力分为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两个层次。其中,前者指对于思维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调整、评估的能力;后者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活动的技能和标准,如分析、推理、评价,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如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等。层级模型框架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维度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和检测,涵盖了关键能力的全部内容,为评价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具体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3.外语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的长期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一提法中的“探索”“创新”“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几个关键词凸显了思辨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国内的外语教学中,“思辨缺席”的现象普遍存在。外语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为主要目标,评估方式以英语等级考试为主,课堂教学成为的教师的“一言堂”,学生被动地听指挥,死记硬背。课堂上的互动教学仅局限于对语言知识的问答与讨论,忽视了把语言作为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的一个重要手段。以语言形式为主要目标的课堂教学,不能使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特质得到激发,反而使学生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消极、守旧、低效的不良思维逐渐强化。这一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较差,交际时不善分析思考,综合判断和推理归纳能力不足,语言组织缺乏条理性、组织性和逻辑性,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二、培养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思辨能力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2000年3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从教学目标、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测试与评估各个方面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提出了要求。在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上,“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在教学原则上,《大纲》提到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大纲》指出“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测试与评估中也指出“测试应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以上要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总则规定的“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论述一脉相承,也体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定的“坚持能力培养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关键能力培养。

2.培养思辨能力是“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思辨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孙中有认为,培养学生的可迁移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的之一。英國高等教育科学院对可迁移能力做了7类划分,分别是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个人对立工作能力、信息技术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思辨能力。而根据文秋芳的思辨能力层级模型框架,不论是第一层级的元思辨能力中的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技能,还是第二层级中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即情感特质,都与这7项能力中的每一项息息相关。例如,认知技能中的分析、推理、评价能力和情感特质中的开放特质,是沟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放、正直、坚毅等品质也是团队合作中必不可少的品质要求。因此,作为可迁移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次,思辨能力培养是时代背景的要求。“一带一路”建设对语言教学中“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为了响应“一带一路”背景下人才培养要求,外语教学不仅仅要提高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同时需要学生在具备一定语言能力的同时,熟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了解国际规则,善于国际合作。思辨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促进以上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胡文仲对当前我国外语人才的要求做了五类划分,包括研究型人才、高层次翻译人才、师资、一般翻译和复合型人才。伊犁师范大学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所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的中心应落脚在师资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上。不论是教师培养还是复合型人才培养,都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培养和健全人格养成提出了较高要求。根据思辨能力层级模式,元思辨能力和认知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而情感因素则与健全人格密不可分。

最后,思辨能力培养是语言学科教学的内在要求。语言作为一门辅助学科,是人类建立认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的重要媒介。外语学习的复杂性在于语言既是教学的媒介,也是教学的内容。这一特殊性质赋予了语言教学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辩证统一。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对接收到的各种语言输入进行分析、归纳、辨析、质疑,了解时代的最新发展讯息和动态,体现语言的工具性。二是利用语言这一媒介助力文化交流,以便实现对全球一体化影响下的各种文化的甄别和有效利用,体现语言的人文性特征。

3.培养思辨能力是当前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的要求。批判性思维在我国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孔子《论语·为政》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到了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就成为美国教育界的关注焦点。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的重要性上,我国与国外观点一致。然而,在行动方面,我国严重滞后于国外。根据文秋芳的一项调查,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思辨水平三年内变化的幅度明显小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所以,到毕业之际,很有可能其他文科类学生的思辨水平超越了英语专业学生。这对于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董喆对于英语专业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调查也反映出我国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体较弱、思辨能力各维度倾向偏弱且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表明英语专业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待加强。

以上“思辨缺席”的现象揭示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中的短板。首先,固有的以语言能力培养为导向的传统教学理念促使学生形成被动学习行为模式。课堂上,学生被动等待教师对词汇、语法结构的讲解,对于篇章结构和主题的分析也完全受教师引导,完全不敢也不愿意有自己的观点和质疑。课后活动也仅限于完成作业,背诵单词和课文,缺乏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和调整。教师已然从“引导者”转化为“主宰者”,学生从积极主动的“合作者”变为被动的“接受者”。其次,被动学习破坏了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对立统一,阻碍了学生分析、推理、评价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扼杀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让课堂教学显得寡淡無味。最后,缺乏“内容依托式”(content-based)的课程设计成为学生创新能力的阻抗,不仅削弱了学生对各类知识的甄别和吸收,也极大阻碍了学生情商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很难拥有《大纲》要求的“健全人格”。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能力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作为知识的传播媒体,语言学科教学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特性。在培养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实现语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连接,让语言发挥其在传递信息、提升认知和交流情感中的最大作用,不仅是高校外语教学的客观要求,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对当前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善于思考,具有一定语言能力的外语类综合人才,英语专业教学应从实际出发,以培养语言能力为基础,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为原则,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实现“学”和“做”的知行统一,实现书本知识学习和校外实践经验的结合。

参考文献:

[1] 董喆.英语专业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现状研究及原因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24):115-117.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等.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28.

[4] 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50-52.

[5] 林崇德思维心理学研究的几点回顾[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5-42.

[6] 阮全友.构建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12,(1):21-26.

[7] 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49-58.

[8] 韦晓保.促进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多维培养模式构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8):77-86.

[9] 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37-43.

[10] 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等.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350-355.

[11] Paul&Elder L.Critical Thinking:Learn the Tools the Best Thinkers Use[M].NewJersey:Pearson Prentice Hall,2006.

责任编辑  胡江华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一带一路英语教学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