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传统文化的科学课教学研究与探索

2019-01-06 03:37尹慧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科书人文科学

尹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必须世代传承的文化根脉、文化基因,也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深厚基础。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两份文件都强调,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文化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构建新的课程和教材体系。

科学教育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而人文教育则是关注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情感。而对于人的发展而言,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犹如鸟的双翼,缺一不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做起,那么小学的科学教学应该如何将科学与人文进行巧妙融合?

一、确定载体,推动科学与人文在知识上的融合

课程是实施科学与人文融合教育的关键载体,通过系统的科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在学习科学知识,开展科学研究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实现“科学达于深处即人文”的思想。

在原有科学教科书中选择与传统文化中有联系的内容进行融合,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加强知识间的交叉和知识的关联,笔者将小学1~6年级的科学教科书中能够渗透人文思想的课例,进行了认真的剖析、研究。苏教版《叶和花》一课中,了解“花的传粉”时,适时引入“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帮助学生理解有些植物的花虽然没有漂亮的花瓣,但是花粉的本身质量较轻,所以靠风力来传播花粉;青岛版《植物向哪里长》一课学习植物的向光性时,用“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引入,既有科学现象的呈现,又有浪漫的诗词渲染,自然且富有感染力;苏教版《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中,学习“参照物”时,引用“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等相关诗句,既巩固了对参照物的理解,又在揣摩诗句奥秘的同时,体会古人格物致知的精神。

我们在不增加课时总量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开展的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思路,立足科学教材,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拓展,将传统文化中的科学史、科技发明、传统节日、科学书籍、诗词歌赋等与科学教科书中的相关知识进行结合。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和科学学科性质,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利用资料搜集整理、参观、调查等形式。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基础上,了解相关科学史、发明创造史、诗词中的科学现象以及阅读科学书籍等,建立起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的联系,相辅相成。

二、整理课程资源,促进科学与人文在过程中的融合

(一)明确拓展目标,确定资源融合点

小学科学教科书中包含了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和技术工程四大领域的内容,集中体现了科学性、知识性、历史性和人文性。教科书的呈现形式基本以联系较为紧密的内容为一个单元进行编写,所以我们在将传统文化与科学进行融合时,可以采用不同单元或者模块中具有联系的科学学科内容,与相关联的人文学科内容进行整合,这样保证了融合后知识的系统性和持续性。

学习四年级《声音》单元后,我们借助土电话传统小制作引入声音的传播,并引导学生变换土电话的连接线,深入研究不同连接线的传声效果;将伏罂而听、抗战时期的地道战等经典故事,引入课堂,并编写成儿童剧,实现对传统文化学习与理解的多元化及立体化。

(二)整理拓展内容,突出知识链接

通過网络、书籍、家长等不同渠道,整理传统文化与科学相联系的资源,以海报、美篇、科普阅读等载体,以及利用公众号、书册、宣传单页等形式,向学生进行推送,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比如学习了《看月亮》一课,我们把古人对月亮的古诗整理出来,推送给学生,学生通过诗配画、诗歌朗诵等形式进行展示,并结合月相出现的日期以及时间点,对诗句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充分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多种平台展示,实现科学与人文在形式上的融合

充分挖掘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并将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将传统文化融入科学教学在学生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课内外结合拓宽展示平台

融合后的主题内容确定后,有的在课堂教学中展开,有的内容就需要延伸到课外。

学习了三年级《天气与生活》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从科学角度,围绕“天气现象”“动植物变化”“太阳高度”等内容研究二十四节气,从传统文化的角度,选取“诗歌”“习俗”“故事”等内容进行整理、探究。

学习了反冲原理,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反冲现象;学习了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课下制作传统节日用的走马灯和孔明灯;学习了《食物的消化》后,理解俗语中“饭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等说法是否具有科学道理。目前,笔者已经梳理主题研究36项,根据教科书内容,在不同的年级进行分层研究,知识呈现和能力提升均以螺旋上升的形式展开。

(二)利用主题活动周拓宽展示平台

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科技月活动,将科学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内容中作为选题,进行设计与展示。

比如:六年级的同学选择了《有趣的食物链》进行主题设计,非常系统而科学。首先用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图片引入,然后呈现“羊入虎口”“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等成语或谚语写出的食物链,并将食物链之间食物关系找到,形成食物网。并出示测试题目:“《龟虽寿》中的‘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指的是什么将腾蛇化为土灰?”引导大家思考分解者的价值;最后选择了惠特曼的“上帝是爱小草的,所以让它成了大多数。”这样的呈现形式巧妙地将人文与科学进行融合,既有整体性又有极强的科学性。

法国作家福楼拜有一句话: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开,在山顶上汇合。世界上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科学和人文的融合。历史的车轮驶到当下,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既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又有关心世界的人文精神和丰富的情感体验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肥城市白云山学校  山东】

猜你喜欢
教科书人文科学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人文绍兴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