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人物报道怎么做?

2019-01-07 07:27陈伟军
记者观察 2018年16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典型环境

陈伟军

典型人物报道是正面宣传有代表性人物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新时代仍有其不可替代的舆论引导功能。以“人学”立场做好典型人物报道,转换观念,摒弃“高、大、全”叙事模式,将采写对象的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在典型环境中表现先进模范的思想性格,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水平。

典型人物,即具有某种代表性或示范性的人物类型,是新闻舆论引导中不可或缺的采写对象。报道先进典型人物的道德品质、精神风范,在弘扬主流价值观、传递社会正能量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然而,新闻业界、学界对典型人物报道一直存在着不同看法,甚至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便有学者断言典型报道失却了轰动效应。尽管那些“高、大、全”“模式化”“脸谱化”的典型人物报道广受诟病,但并不意味着典型报道的生命力已然终结,它将随着时代语境、媒介生态、采编理念、接受心理等的变化而不断衍生出新策略和新形态。

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典型报道在“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2·19”重要讲话中强调,“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做好正面宣传,要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便为新时代的新闻舆论工作指明了方向。典型人物报道是正面宣传有代表性人物的一种表现形式,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正面宣传的有效途径,使典型人物报道等传统样式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以“人学”立场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典型人物塑造由来已久,古代的新闻与文学、历史很难截然分开。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查阅文献、实地考察、勘辨真伪、秉笔直书的著述过程,也是“记者之先声”。《史记》“报道”作者所处汉武帝时朝野的人物和大事,便有一定的新闻性,书中的很多人物颇具典型性。“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闻典型与文学典型属于不同的序列,各自的题材要求、信息容量、评价标准均有差异:典型人物报道的题材必须真实、准确,而文学典型依托的题材可以虚构;典型人物报道的文本篇幅和信息量是有限的,而文学典型塑造经常是以鸿篇巨制的形式展开;典型人物报道往往着眼于正面宣传和示范效应,而文学典型形象给予读者更多的是审美体验和艺术感悟。尽管新闻与文学在塑造典型的目的、手段方面各不相同,但其精神实质、叙事策略与技巧仍然有相通之处。有学者提出,“新闻是人,新闻学是人学”,这与高尔基的著名论断“文学是人学”有相似之处。从“人学”的立场出发,新闻采写不仅要还原现场和事实,更要关注人,人的情感、思想、灵魂、价值和尊严是较事实更为重要的新闻主题。回归具象的人,更能彰显新闻的人文价值。

以“人学”的立场做好典型人物报道,为人民英模树碑立传,这是新闻工作者以自己的方式参与时代精神和人性价值的传播。回溯新中国的典型人物报道长河,雷锋、焦裕禄、王进喜、蒋筑英、陈景润、张海迪、孔繁森、任长霞、王顺友、袁隆平、黄大年等,这些典型人物各具风采,为我们认识、理解“大写的人”提供了时代标杆。

二、转换观念,摒弃“高、大、全”叙事模式

典型人物报道问题,实质上是新闻如何精心选择角度观照现实生活、筛选采写对象、认识生命个体、表现生存意义的特殊规律问题。诸多要素中,首要的是能否准确、全面地理解“人”本身,这将直接影响着典型人物报道是否真实、可信、深入。按照马克思主义人学观,“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特定的时代环境、现实生活和社会关系密不可分。“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人是具体与抽象相统一的生命整体,典型人物不能只是大公无私、爱岗敬业、自我牺牲之类抽象精神的化身,平面、静态的呈现方式无法塑造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

如何认识“人”,如何表现“人”,这是新闻报道无可回避的问题。受社会文化环境、新闻报道理念、采访深入程度、文本表达技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记者笔下的人物要真正立起来是不容易的。《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也批评过我们以往在人物报道认识上的误区,一些记者为了突出先进典型的“高度”,“挖空心思去人为地‘拔高’‘挖深’。事实不够就虚构,语言不够就添加,甚至移花接木,以假乱真,把一个个好好的典型写垮了。”“高、大、全”“三突出”的老毛病发作,一些先进典型往往被写得不近人情,“比如父母死了不回家,妻子病危不探望等。这是最易引起群众反感和怀疑的。”在实际操作中,新闻的时效性压力使记者无暇对文本进行精细打磨,加上简单化思维模式导致典型人物报道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等倾向。

面对典型人物报道的困境,新闻界可以从很多方面探索突围策略,合理借鉴现实主义文学中典型人物塑造的技法,就是一种值得尝试的路径。文学典型游走于现实与虚构之间,既有一定的生活依据,又凝聚了创作主体的才情、睿智和想象,是作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呈现的具有丰富审美意蕴和人性内涵的复杂人物形态。作家是否塑造出了成功的典型人物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高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葛朗台、于连·索黑尔、安娜·卡列尼娜、德米特里·卡拉马佐夫、贾宝玉、阿Q等不朽的典型人物,充溢着历久弥新的艺术灵韵,成为读者认识特定时代社会人生的经典形象。文学典型所蕴含的叙事智慧,无疑可以为记者提供多方面的启发。

时至今日,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草根大众都有成为网红的潜在机会,“红人”和“典型”的内涵相应也会发生变化,平凡人物闪耀的生命亮色更能感动受众。如《江西日报》聚焦“走红”的护士王婷、熊芳婷等,释放出接地气的温度。通讯《“网红”手术笔记,折射坚守40年的工匠精神》将医护团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了生动展示:

“翻看王婷的‘高颜值’笔记,记录着每一场手术的细节、每一位主刀医生的特点。比如,带线是指带几号线,主刀医生使用的手套码数,传递器械的角度和力度等等。

‘看了王婷的上台笔记,我也很惊讶。一台10多分钟就能完成的包块切除手术,她却图文并茂地写了两页纸。我想所有主刀医生都乐意和这样的护士搭台。’乳腺外科主任罗永辉说,‘比如手术手套有4个号,我的手比较大,要戴8码的手套。看完笔记我明白了,为什么王婷递来的手套从没错过。’”

年轻的“网红”传承前辈的经验,用“高颜值”笔记“记录着每一场手术的细节、每一位主刀医生的特点”,达到了“始于细微,成于至善”的境界。这样的典型既亲切、传神,又彰显了时代精神,人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结合具体实际可学、可为。

典型报道需要转换视角和观念,摒弃“标签化”“同质化”的模式,以新的报道策略和叙事方式呈现先进典型的精神世界,包括借鉴文学技法塑造真实、鲜活、立体的典型人物形象,使新闻事实、主题意义和传播效果之间达成良性统一,让楷模精神回归新闻叙事的合理位置,产生应有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三、典型人物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典型人物固然要反映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某种共性、普遍性,但也要体现出具体的个性、特殊性。恩格斯指出:“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这个”即人物主体在典型性中显示的独特性,是个性与共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统一体。黑格尔精辟地分析了《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阿伽门农、赫克托尔等人物形象,这里的“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典型形象的魅力,更多来自于独立自主生命个体的特殊经历、精神气质和个性品质。

典型人物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显现其丰富多彩性,对读者来说是“熟悉的陌生人”,似曾相识而又有陌生感。现实中的人物性格,是各种属性兼具的整体。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记者不能将典型人物理想化,赋予他们完美无缺的道德品质和常人难以企及的精神境界。如果是这样,人物“个性就更多地消融到原则里去了”。基于僵化的思维观念或单一的道德品质塑造而成的典型人物,缺乏个性特质,必然流于类型化。

个性化的鲜活描写,才能使笔下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鲁迅写革命先驱李大钊,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这位“共产主义者”个性化的复合特质:“他的模样是颇难形容的,有些儒雅,有些朴质,也有些凡俗。所以既像文士,也像官吏,又有些像商人。这样的商人,我在南边没有看见过,北京却有的,是旧书店或笺纸店的掌柜。”这样的外表形象看上去并不高大,但是贴近人物的实际,先驱者为革命而流血牺牲,更令人沉痛和景仰。

先进典型不是简单的象征符号,性格是人物塑造的关键。《人民日报》记者笔下的时代楷模黄大年,是一位纯粹的、有情怀的、赤胆忠心的科学家。在黄大年的身上,体现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和“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这是我国优秀科学家的共性。记者同时写出了典型人物的个性特质:黄大年放弃在英国优厚的待遇,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返回祖国,带领团队开展攻关研究,“可项目刚刚开展的时候,国外养成的惯性思维、行事风格、处事理念,让黄大年对工作中的一些事情经常不理解,很生气,又无奈。面对种种不适应,急性子的黄大年不仅要倒‘时差’,还要倒‘识差’。”典型是某一种先进类型的代表,又是个别的、完整的人物。记者不回避社会实践中的矛盾,不隐瞒人物的弱点乃至缺点,这样的报道更能引起人们共鸣。

四、典型环境为人物塑造提供背景的宽度

人的生活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人物性格形成与环境息息相关。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它们是人物活动的空间和舞台,是其个性成长的土壤和行为逻辑的依据。特别是由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经济状况、文化氛围和风俗民情等组成的社会环境,对人的性格和心理会产生深刻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透彻地分析了人物性格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通过社会化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外部世界,实现自身的主体性。

正是由于人物与环境不可剥离,现实主义文学十分注重揭示环境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影响。法国作家司汤达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明确提出“要描写处在社会关系中人物性格的形成过程”的叙事原则。恩格斯强调,“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自然景物、活动场所、现实关系和社会环境描写,是塑造典型人物的重要手段。

典型人物报道适当地展开环境描写,对增强新闻的真实感、强化人物的性格特质无疑是有裨益的。《一粒种子的初心与梦想——追记优秀共产党员、复旦大学教授钟扬》这篇通讯,便是将典型人物置放于特定环境中书写其外在的和内在的表现。“16年来,钟扬和学生们走过了青藏高原的山山水水,艰苦跋涉50多万公里,累计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近西藏植物的1/5。”野外科考的艰苦超乎人们想象:

经常七八天吃不到热饭。钟扬和学生们饿了啃一口死面饼子,渴了就从河里舀水喝,“食物不好消化才扛饿,饥饿是最好的味精”。晚上,住的是牦牛皮搭的帐篷,因为严重缺氧,煤油灯很难点亮;冬天,盖三床被子也无法抵御寒冷,早上洗脸要先用锤子砸开水桶里的冰;路上,常常被突袭的大雨冰雹困在山窝窝里,车子曾被峭壁上滚落的巨石砸中……

钟扬正是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祖国植物基因库”,将每个学生都视为“一颗宝贵的种子”。记者不惜笔墨再现钟扬的工作环境和行为背景,既为叙事情节发展提供了依托,也很好地凸显了人物的精神实质。

新闻报道不必像文学作品一样追求人物塑造和环境描写的完整、深度,记者能够在作品中真实地写出人物的思想和个性,生动地展示其性格和心理,一定程度呈现社会背景和环境的宽度,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水平。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典型环境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典型人物宣传的创新策略研究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圆》典型易错题
漫观环境
几类典型题的解题技巧
典型催开百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