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游戏在小学低年级幼小课程衔接中的应用研究——以通化W小学英语课程为例

2019-01-07 07:27王誉
记者观察 2018年16期
关键词:幼小单词儿童

文/王誉

一、问题的提出

优化幼儿园与小学的课程衔接,克服幼儿园小学化现象,使幼小衔接真正意义地如布鲁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r,1979)“个体在生态学上的过渡”所描述,必须脚踏实地地做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探索、遵循儿童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幼儿园课程与小学课程的科学衔接需要科学的课程理论做指导,更需要切合当地实际的考量。从德国学者哈克的观察和研究看,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除了关系人断层、行为规范断层、社会结构断层、期望水平断层等社会情感衔接问题外,学习方式断层与学习环境断层都成为儿童在不同学段衔接过程中所遇困难的直接体现。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儿童在游戏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快乐,还能够联系生活经验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技能,还能通过游戏产生联想、想象激发创意思维。

在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过程中,虽然儿童面临很多断层和衔接问题,但是游戏对儿童适应新的环境有很大的帮助。儿童在从幼儿园走进小学校园的过程是生活的历程,是发展的实现。动态性、过程性是幼小衔接的本质所在。学科成绩的直观性、市场经济社会的竞争意识使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儿园、培训机构违背职业良知去迎合家长的竞争心态,放弃了儿童该学必学的东西,而在儿童以后将要长期学习的内容上花费大量时间、精力,是幼小课程衔接知识化、学科化,使幼小课程衔接丢弃了本质。

香港学者林智中、陈健生在论证“选择课程垂直组织形式的考虑时”指出:垂直组织形式的选取,可视为课程和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设计时需考虑学习者、学习内容以及学习环境,在编排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在针对跨学段的学生时,课程衔接的设计要考虑学生认识新环境的需要、结识新伙伴的需要。简单地重复学习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揠苗助长地在幼儿园照搬小学教学方式并非科学的课程操作方式。在幼小衔接的众多因素影响下,课程设计者、操作者需要运用专业判断,灵活设计出优质的学习计划,帮助儿童发展。很多国家和组织设计了贯穿学前与小学阶段英语学习的教育游戏,形式多样,载体丰富,为我们实现优化幼小课程衔接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微软公司联合推出了Games— To—Teach project 这一新的游戏框架。且目前该项目已开发出15个新的教育游戏。同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还设立了专门从事游戏设计方面的专业,并开设了游戏理论与设计课程,对游戏教学进行了深入研究。韩国成立有特意开发儿童教学游戏的公司,如:《Eye Toy:Edukids》这款游戏,专门用来教授学生英语单词句子、绘画,了解日常生活,将单词、句子融入优美的画面、独特的风格之中,再以简单的操作设置,实时互动、加强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再以GAMENG公司开发的网游《Play Eng》为例,它将英语单词、复句、短文渗透至狩猎、拼图、派对等日常活动中,该游戏分为3个英语学习等级、5个大陆板块:一级(初级大陆)、二级(初中级大陆、中级大陆和中高级大陆)、三级(高级大陆),其英语讲解也是由易到难,它由初级的单词讲解、二级的单句和复句讲解到最后对玩家进行整段英文文章的检验,有利于学生逐级发展,且当玩家积够240个小时之后,就可以学到英文单词将近1000个,句型及语法100个左右。这些研究与实践成果显示了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优化课程组织,丰富课程实施方式,让儿童在自然中实现幼小衔接。

二、研究方法

自2014年,我们在通化市选取了一所一年级开始英语的小学,连续三年在该校进行教学实践,探究游戏应用与小学低年级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幼小衔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适用了一百多项教学游戏,并与没有教学游戏的班级进行了比照,总结了一套具有推广意义的小学开展教学游戏以优化幼小衔接课程的经验。

现在我们在幼儿园中有大量的防止幼儿园小学化的实践探索,但在小学阶段相应的实践探索却相对较少。课程衔接应该是双向的,我们应该从不同的学段着手衔接问题的解决。在小学中开发符合儿童学习发展需求的课程,丰富小学低学段的学习活动的形式是解决幼小课程衔接的重要途径。

三、探究经验总结

(一)注重游戏的语言性,避免纯粹游戏

小学一二年级孩子刚刚接触英语,英语作为一门外语,他们很难将英语作为母语一样灵活运用,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游戏必须具备“语言性”这一特点。以A班“show time”(时装表演)游戏为例,在学习“vast”“dress”“shirt”等服饰类单词时,教师设计了这一游戏,让学生在走秀的时候必须说出这一服装的英语名称或让台下的学生抢答,教师从中纠正学生的发音等,在课后背诵单词时学生基本上都过关了,仅有一个学生不会读个别单词。再以“on the farm”这一课题为例,windy(文培)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guessing name”,教学的重点句型是“what’s this? It’s…”,学完单词之后,教师播放动物的声音,让学生猜出动物的名称,但大部分学生听到声音之后,直接喊出来动物单词,完全没有用到句型,而且教师也没有及时纠正。在后一环节学生组合练习并上台表演中,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运用句型,只是站在那不说话。由此可见该游戏完全没有考虑到英语游戏的语言性,游戏没有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没有多大帮助。同时,教师在游戏介绍时也应先英语后汉语,塑造英语学习环境,引导孩子说英语,而不是背英语。

(二)注重游戏的全体性,避免大部分学生“观望”

每个学生都是社会中独立的一员,他们都是班级活动的参与主体,是游戏的主导者与过程的组织者,教师只是游戏的引导,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互相帮助,共同参与游戏,若只有小部分学生参与游戏,那大部分学生就处于“观望者”的角色,那么就丧失了游戏的初衷,游戏所达到的效果就不会太明显。以XD23班“carrot squat”(萝卜蹲)游戏为例,教学课题是“What’s your favorite fruit?”,在该游戏中每个学生代表一个水果单词,站成一排,手拿单词卡片,按照规定进行游戏。但该游戏仅有9个单词卡片,只有9个人参与游戏,其他学生都是游戏的观望者。观察发现,有不少学生在台下开小差、聊天、看课外书等,在之后的练习中有8个学生背诵不过关。由此可见,游戏丧失了全体性,根本达不到其预期效果。

(三)注重游戏的简洁性,避免形式过于复杂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思维能力还比较低,他们对事物的思考、理解都只存在于表面现象,他们对游戏的理解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游戏的规则、游戏的过程很难掌握,对于游戏中存在的问题,他们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指导,同时由于他们才刚刚接触英语,因而给它们设计的游戏的形式不能过于复杂,游戏必须简洁,简单操作,这样孩子才能透彻理解游戏、参与游戏,游戏的效果也就更明显。

通过观察W校A班的英语游戏都较为简洁明了、操作简单。以“queuing sentences”(排队造句)游戏为例。教师准备78张卡片,每一张卡片上写一个字母,26个字母共写三遍,将三组卡片放入三个纸箱中,要求三组学生分别从三个纸箱中抽出15张卡片并用卡片上的字母组合单词,最终组合单词组多、时间最短的组获胜,限时5分钟。

(四)注意游戏后的反馈,建立奖惩机制

教师在学生进行游戏之后要及时反馈,对学生在游戏中的表现做出及时评价,这时学生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进步与不足,有利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文培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到位,在XD23班游戏之后,教师都会进行总结,对游戏中表现好的学生给予星星奖励,表现不好的学生给予惩罚,如:表演节目、增加作业量、请同学吃早餐等。

(五)注意游戏的完整性,避免游戏缺乏时效

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设计了两个甚至多个游戏,很多时候教师的游戏没有进行完毕,就已经下课了,很多学生都没有在游戏中展现自我的机会,学生表现失落、气愤的情绪,导致学生在下次的游戏中参与度不高,游戏的效果没有达到实处,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课堂游戏设计与实施时都必须以每堂课的时间为基点。

猜你喜欢
幼小单词儿童
浅谈家园校协同促进幼小科学衔接
做好幼小衔接,共促幼儿发展
幼小衔接的意义及有效策略研究
幼小衔接的意义及有效策略研究
单词连一连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看图填单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Playing with / 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