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研究

2019-01-07 00:39韩东云
福建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学习策略心理学

韩东云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451191)

前 言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的不断扩大,不断壮大的高职院校毕业学生也将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提出及发展以来,中国与国际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对具有高水平技术的跨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这就对大学生的英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存在学习情绪不高,厌学、弃学现象愈加严重,学习动机和积极性不高、英语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较差等消极的英语学习心理问题(赵庆云2011),也反映出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在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品质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当前国内学者大多将研究焦点放在某一特定学科的学习心理状况或某几种特定学习心理问题的研究上(邹庆玲2009),忽视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特征的发掘和培养,这种消极的研究取向导致学生负性心理特征被过度关注,以致高职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关注消极的学习心理,降低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众多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心理品质对学生学业成功有重要的意义,为了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研究在归纳和整理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高职学生积极的英语学习心理培养策略,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功。

1 积极心理学

上个世纪末,美国APA主席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学说,该理论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的关注,并蓬勃发展,研究领域也已从心理学转向教育。积极心理学以人类自身的积极的心理品质为研究重点,提倡用一种更加积极的态度来看待人类的许多心理现象(也包括许多心理问题),以一种赏识性的眼光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更加关注个体内在的能使个体发展更优秀的东西,帮助他们发掘这些潜在的积极力量,并利用这些积极的内在力量来激励人们不断探索自己的潜力,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周嵌和石国兴2006)。如果引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探究高职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培养,努力挖掘学习者们内在积极力量和发展潜力,培养积极向上的英语学习积极心理品质,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成功乃至克服困难、挫折和健康成长能力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积极心理学要求重视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积极力量可以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积极的主观体验,包含主观幸福感,欢愉,满足等;第二,积极的人格品质,包括才能,兴趣和价值观;第三,积极的社会关系。此外,积极心理学主张我们应该从问题本身中获取积极的经验和意义。积极心理学认为,虽然心理问题的产生本身无法给人类带来力量或卓越,但是这些问题却能为人类呈现展示其优秀品质和潜力的机会。因此,积极心理学提倡对问题做出积极的解释,即要求人们对事物做出积极的归因。

2 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英语学习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意义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学的建设功能,即心理学应该是发掘人类自身内在的具有抵御问题的强大力量,并积极地培养个体身上这种积极的品质。所以,在积极的心理学指导下,学校教育不仅要研究学生学习心理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例如逃课、厌学、学习焦虑等问题,还要深入研究个体内在的各种积极力量,例如求知需求大,学习接受能力强等积极学习心理特征,并尽力的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英语学习心理品质。

3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心理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高职学校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着学习动机不足

3.1 学习动机不足

高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能认识到英语学习在扩充知识面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和自身技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对英语学习有一定程度的兴趣和热情,但是又认为自己最主要的是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英语对于他们未来生活工作关系不大,所以英语学习的动机不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单纯为了拿学分顺利毕业而学习英语,容易出现厌学和畏难情绪。这也是导致一些高职学生英语课堂逃课严重的重要原因。

3.2 学习策略掌握和运用水平低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较低,在英语学习上多采用反复诵读和操练等的机械化枯燥的学习策略,使得学生英语学习效率较低,逐渐丧失英语学习的信心,而英语学习的这些失败体验也会加重英语学习的焦虑感和厌倦感。

3.3 英语学习效能感低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和能力薄弱,高考分数较低才到高职院校就读。英语作为一门较难的科目,在中学时代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就很弱。由于以前英语学习失败的体验,导师多数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没有自信,甚至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学不会英语,进而导致不愿集中精力投入到英语学习中,恶性循环,导致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愈加低下,甚至放弃学习。

4 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策略

4.1 树立培养积极的英语学习心理培养观

当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消极的预防和治疗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和疾病,对学生积极的心理健康发展重视程度不足,同时更加忽略了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的培养,面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消极心理问题严重的现实,学校层面缺乏重视和应对措施。因此要解决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负面心理严重的问题,就必须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培养英语学习的积极心理。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高职学生积极的英语学习心理培养的重要性,要让高职院校师生深刻了解积极的英语学习心理的重要性和意义。在实践上形成以专职学习心理辅导教师为主导,以辅导员和英语专业教师为抓手的教师队伍,在日常教育和课堂教育中渗透英语学习的积极心理的培养。

4.2 深刻挖掘、培养和发展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心理素质

在积极心理学家看来,心理教育要承担发挥人的潜能和积极因素,培养人的积极思维,使大学生拥有积极品质和拥有依靠自身积极力量战胜消极因素从而主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能力的使命。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看来,学生具有依靠自身积极因素来克服心理的消极倾向或问题疾病的能力,主张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学生心理发展,在面临学生学习心理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时,激发学生潜能和优势品格,使学生依靠自身积极因素促进自身英语学习的积极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交流的方式以及时了解高职学生学习心理状况,深刻挖掘高职学生内在的积极的英语学习心理品质,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发掘自身积极的英语学习心理品质,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巩固和发展积极的英语学习心理品质,并且有的放矢的针对性问题采取措施改善学生英语学习心理问题,提升积极学习心理素质。培养和发展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心理素质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4.2.1 强化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英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强化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渗透以及让学生自己感悟英语学习在学生以后学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产出导向法,在讲课前根据所讲授内容创设一个在学生实际生活或工作中很可能出现的英语运用情景,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感知自身英语水平的不足,从而产生学习的渴望和需求,增强英语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英文邀请函写作时,假设公司要邀请国外客户来参加贸易展会,让学生负责写一封邀请函。这样的情景是在现实工作中很可能会出现的,即增强了学生英语学习的渴望和积极性,又让学生认识到了英语学习对其成长的重要性,有利于其长期英语学习目标和动机的确立。

4.2.2 加强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效能感

研究表明,高效学习策略的运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因此高职英语教师要注重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进而提升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又会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英语学习情绪,形成积极学习的心理品质。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高职英语教师要不断的向学生渗透英语学习的相关策略(例如词汇学习策略、阅读和写作策略等),并重视学习策略的强化训练,使学习策略不断内化,提高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

4.2.3 积极归因,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倡导要把问题看作是获得积极的经验和积极的意义途径,要求人们对事物做出积极的归因。积极归因是指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去看待英语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把不愉快的经历或困难视为成长的必经之路,把所经历的痛苦、磨砺作为自我提升的基石,要引导学生学会把过往的成败视为自身是否努力的结果,形成努力向上的品格,进而增强抗挫折能力。例如当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出现了消极否定情绪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及时的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引导学生将考试失利的原因归结到自身努力程度不够、学习方法出现偏差等方向上来,而不是自我否定,将失利的原因归于自己能力不足等,帮助学生以最短的时间从消极情绪中走出来,使学生产生更加积极向上的态度和方式面对未来的积极情绪体验,对自己充满信心,勇于挑战,让学生在体悟满足感与成就感的同时,培养自身的正向学习观念,从而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心理品质。

5 结语

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当前心理学发展的新方向,其积极视角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心理素质提供了新方向和理论指导,改变了教育者和学生对个体学习问题的消极看法和态度,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学生学习成才目标的实现。新形势下,我们应该要重视挖掘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跨国型高水平人才。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学习策略心理学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基于自主学习策略的高中写作教学探索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探析初中英语词汇学习现状与词汇学习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三英语复习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