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理念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分析

2019-01-07 00:39雷良燕
福建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关怀实效性人文

雷良燕

(闽南理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福建泉州 362700)

引言: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着翻天覆地的转变,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理应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任。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有利于激发其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增强其社会责任心,树立其良好的民族使命感。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应以大学生为教育主体,学校与教师为教育引导客体,让引导客体满足学习主体的学习需求,发挥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1 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阻碍

1.1 思政教育缺少人文关怀

第一,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世界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人,每个人的思想素质与体质水平存在着客观差异。在实际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学者忽略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统一教学标准,缺少对学生的尊重,缺失对学生个性的包容。

第二,缺失学生的教学主体特征。大学生是思政教育的主体,但是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将学生作为知识接受的容器,严重违背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理念。

第三,剥夺学生的学习自由性。部分高校的纪律具有死板与教条的性质,苛求学生拥有统一标准化的思想、一致性的行为,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自由发展。

第四,漠视学生的情感。部分高校关注教育的应试性质,为大学生考试出谋划策,漠视着大学生对知识的情感需求。应试教育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削弱了大学思政教育的学科价值。

1.2 思政教育实效性动力不足

第一,高校思政教学内容具有滞后性。在经济发展与时代变革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倾向发生了本质改变,而当前部分思政教育内容无法与大学生的知识需求相适应,将思政教育置于空中楼阁,缺失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根基,导致高校思政教育寸步难行。

第二,高校思政教学方式具有单向性。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采取压迫性教育方式,树立教师高高在上的课堂地位,责令大学生必须遵守教师的学习要求。单向知识传输方式束缚着大学生的学习思维,限制其思想观念的良好形成,弱化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高校思政教学理念缺少创新性。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理念,问题集中在人文关怀的缺失。实效性与人文关怀,二者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相互促进关系,均是以学生思想教育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然而,在当前的思政教育过程中,人文关怀与实效性鲜少体现,致使大学生无法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体。

2 基于人文关怀理念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对策

2.1 加强人文关怀理念

第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高校专业课程的教育方式以传授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应试教学为主导;而高校思政教育是引导与矫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关注其思想感情与感性思维的成长,应与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相区别。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大学生更自然地接受思政教育所呈现的思想与理念,有助于思政教育实效性,有益于彰显思政教育人文关怀教学理念。高校思政教育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弱化教育者的崇高地位,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倾听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解决思想疑问,积极关注学生的思想成长,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来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良好发展。思政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引导者,对大学生思政学习具有基础性指导作用,成为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学习榜样。因此,应提升思政教师的人文素质,实现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是彰显思政教育实效性的直接表现。提升思政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价值观,有助于发挥思政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制定完善的思政教师培训体系,对思政教师开展人文关怀理念的知识培训,改善其教育方式;让思政教师学习十七大精神,并且以此为主题,拟定一份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方案,要求具有人文关怀的教学思想,来全面贯彻思想政治的实效性教育功能[1]。

第三,优化思政教育的校园人文环境。高校应创建良好的校园风貌,积极推进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教学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项目,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有学者曾说:大学校园的人文环境,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中滋养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校园是大学生生活与学习的综合性场所,涵盖着青年群体在步入社会之前自主学习与生活的全面过程,对其日后学业发展与生活规划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琳琅满目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获得更为广阔的知识内容,提升其思想品质,促进大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崇高文化素质的优秀青年。

例如,高校可在校园建设智能图书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政知识信息资源,创建良好的智能学习环境,有助于提升其综合文化素质;在校园为学生搭建伟人雕塑、文化古迹的假山模型等,来增添校园的文化气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增强大学生对思政知识内容的理解能力;展开多元化形式的文化节,来创建具有人文关怀的学习环境;文化节形式的确定采取投票方式,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切实推进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发展;将学生的优秀作品,陈列于高校图书馆一层正厅,一方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舞其继续努力专研,另一方面有助于体现高校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

2.2 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2.1 重视实践教学

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为:让大学生拥有先进的思想武器,成为具有崇高思想的青年。高校思政教育,选材应贴近学生生活,规避思政教学的“假、大、空”现象。结合理论与实践展开高校思政教育的具体方案有两点。

第一,定期采集大学生思政学习问题。大学生在思政学习过程中遇见的疑问与困难,极易引起其消极的学习态度;生活中遇到不可避免的问题,致使大学生产生困惑心理。学习与生活中遇见的问题,均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如若教师无法知情这些问题,难以展开因材施教的思政教学,就无法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因此,高校应积极开展学生问题收集活动,由思政教育在线上与线下为学生答疑解惑,矫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文化青年。

第二,让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政教育主体为大学生,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理解思政知识内容。让大学生轮流作为教育者,由思政教师带领其进行课程规划、课程资源筛选、微课资源制作,让学生自主参与思政教学的知识讲解过程。轮流教学有利于思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思政学习知识的掌握能力,有效攻克思政知识难点内容,提升学生自主思政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课后让学生上传课题的研究过程,分享给其他学生,促进全体学生共同成长,彰显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理念,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2]。

2.2.2 构建人文关怀与实效性结合的思政教育体系

高校定期开展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存在形式散乱、内容空洞、方法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程度地限制了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构建良好的教学体系,容纳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彰显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功能。

第一,构建思政教育活动评价机制。设定思政主题,继而围绕主题开展教育活动;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查找主题相关的材料;思政教师为之提供辅助与指导,并且监督学生主题活动的进展状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后,启动评价流程,综合评定学生的思政活动价值;展开综合性评比总结,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视,提高学生在高校思政课堂的思维参与度,彰显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教学理念,发挥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教学功能。

第二,搭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联系技术权威的互联网企业,为高校搭建校内学习系统;让互联网企业为校内学习系统选择功能性完好、运行稳定的服务器,实现为高校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政学习网络环境;在校内学习系统中,以思政教育为主模块,体现思政教育在高校的绝对地位;在思政教育模块中,设置交流平台,促进师生沟通学习问题;创建思政讨论的线上平台,有利于高校师生思政研究打破时空一致性的束缚,为学生学习提供便捷。校内网交流平台,每个学生、教师拥有自己的账号与ID,辅助思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对某方面思政内容有特别的追求等;促进思政教师掌握学生的生活形态,比如,学生放假回家遭遇了思想问题,同学间某些事情处理不好等[3]。

校内网交流平台,实现了高校思政教师的人文关怀,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为学生线上提供思想救助与疏导,促进高校大学生获得个性化的思政教育。以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问题为基础,为学生提供思政教育,一方面转化了思政教育的课堂形象,提升思政教育的学科价值,彰显思政教育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发挥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体现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因此,高校思政教师应走进大学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中,来切实发挥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与实效性。

3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人文关怀理念,发挥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势在必行,来培养一批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文化青年。高效通过定期采集大学生思政学习难点、转变学生的课堂地位、构建思政教育活动评价机制、创建思政教育网络交流平台,实现为大学生提供结合人文关怀与实效性的思政教育,以此来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因此,应不断完善与开发思政教育体系,升华大学生思想观念。

猜你喜欢
关怀实效性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老少互动 提升关工委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