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蓝图

2019-01-07 00:39刘净彤
福建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美育育人思政

刘净彤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金融学院,吉林长春13002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也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要求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求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认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2018年全国美育工作会议上,陈宝生部长指出,“准确把握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一些长期以来没解决好的、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问题,用改革的办法切实加以解决。”[1]时代的发展,标准的提升,观念的更新,投入的加大,配置的优化将转化为推进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强大动力。高校应该抓紧这一时机,切实完善以美育人的人才培养路径,不断优化调整学科结构,深化内在育人关联,立足长远,积极谋划,担负起育人职责,奋力书写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美育新篇。

1 思政教育改革的美育路径选择

美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点。蔡元培在其《真善美》讲演提纲中特别提到:“无论何人,总不能不有是非、善恶、美丑之批评,这因心理上有知、意、情三作用,以真善美为目的。三者之中,以善为主,真与美为辅,因而人是由意志成立的。”[2]理性、意志和情感三种功能是人的天性需要,是其他动物不具备的。真、善、美分别是思想、行为和感受的最终目的,其中的美是人类从自然人成长为道德人的桥梁和中介。

近些年来美育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对美育的了解也逐步加深,而且对美育的作用发挥形成了一定的心理期待。尽管如此,美育的发展推广仍旧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这其中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包括教育管理者在内,大家对美育的认知多数停留在对概念的文字陈述阶段和对表象的感官理解层面,甚至存在一定偏见,把美育简单概括等同于审美教育。对于美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美育到底能够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美育在教学工作中究竟处于怎样的位置,具有怎样的价值影响力,育人效果的衡量指标是什么等都缺少深层次的思考。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对青年人才的培养目标。其中的“美”既是目标又是方法,不仅能够影响促进德智体的提升,还能在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立德、益智、强体都能在鉴美中得到提升,鉴美能力的核心位置是不言而喻的。

2 美育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要从“大美育”这一教育理念入手。“大美育”理念主要强调美育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美育化相结合。[3]以往美育工作的受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把美育局限在美术教育、艺术教育、学校教育的范围内,既没有走出美术专业,走出校园,也没有有效的吸纳社会育人资源,社会美育力量。要想更加有效的发挥美育的思政育人作用,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开拓视野、交流思想,大胆地改革创新,在学校社会融合育人、学科融合育人、过程融合育人上进行实践探索。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我们做好美育工作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念。

二是要充分考虑“大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的特点。新时代高校里的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张扬,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凸显。教育和引导这些青年,首先要赢得他们的关注和信服。因此,高校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必须要走进学生,掌握同青年人进行沟通的最佳语境,做好充分的调研,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根据这些偏好进行设计和调整,形成多元的课程体系,尽量达到一定的课程设置广度,以便满足更多学生的需求,使他们能够在自己真正喜欢和感兴趣的领域认知世界,认知自我。

三是要突出新时代的鲜明特性。未来将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当前高校美育工作者要面对的是一群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充满生机的新时代里的新青年,他们以青年人特有的热情和执着时刻感受和回应着这个新时代的每一点变化,他们在内心发问“我该成为怎样的我”,这样的问题同样需要教育者进行思考。[4]将来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会很大程度地改变他们的生活,在知识结构方面审美能力、责任心、道德情操、价值导向等这些内在的能力品性是人工智能不能取代的,也就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应该关注和投入的方面。[5]这就要求我们必要紧跟时代,明确教育需求。

四是要具有更强的愉悦性和创造性。传统思想政治课方式的教育,被提及最多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的生硬死板,教师和学生虽然同在一间教室,但教与学之间的信息传递却仿佛信号被屏蔽一样。一位连自己都不能打动的授课者怎么会有效的影响到他的听众呢。教学内容设置的严肃性屏蔽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一味追求快乐学习容易导致偏离学习的本质,同样,对愉悦性的无视也将致使学习缺少动力。

五是要向着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美育内容包罗万象,教育理念却又自成体系。当今社会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考核日益标准化、专业化,但是美育领域的研究一直以来比较缺少系统化的总结和数量化的归纳,美育工作者在面对这一研究时普遍缺少能够固化和量化的模式和标准,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美育的实践推广和社会影响。失去专业化、标准化的考量,美育工作将变得看起来热热闹闹、总结起来乱乱遭遭。专业化、标准化一方面指美育的教学内容要进行科学的设计、取舍,既不能因为趋向繁杂和精深,而使教学工作陷入有心无力的被动状态,也不能因为过于单一和浅显而使学科设置失去应有的意义。每所院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侧重的开展美育工作,例如可以结合院校所处地理位置优势,学科研究特色优势,师资队伍配备优势等挖掘自身独特的美育教学资源。与这些优势和特点的结合,为美育的专业化和标准化提供了内在的有力支撑。专业化、标准化的另一方面是指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所谓美育,其实并没有一个师范专业是与之直接对应的,因此,美育在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上需要实现的是观念认知的标准统一,理论逻辑的内在一致,方法手段的类比复制。

3 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高校美育实施路径

研究美育的实施路径不难发现,由于美育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因此实施美育的路径也可以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这看似优势的特点,也正是我们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对美育界限认识模糊,轻视美育实践实施的原因。因此,越宽泛越自由的领域就越需要进行理论和行动上的集中和统一。当前我国美育工作的实施路径必须毫无疑问的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3.1 加强顶层设计,统一认识,综合部署。美育是实现道德教育的综合性实践,需要站在高校育人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和全面育人的高度来进行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规划设计,需要各个教学部门的综合协调,需要各个科学的融合交流。没有科学的顶层设计,美育工作的实施必将是盲目、片面和不可持续的。顶层设计中需要对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提升、引领和统一。在推动学生道德成长、人格完善的过程中,美育作用的发挥将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促使教学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因素,让思政教育蕴含在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等各个方面。

3.2 加强美育实践,“知行合一”,全程育人。在社会转型背景下,我国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多种考验,重理论学习,轻实践锻炼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样对德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环节是育人工作中相对薄弱的一环。美育理念主张通过在丰富的实践体验、现实感受中激发人的内心感受,找到并认知最本质的价值认同。[6]缺少了实践环节,甚至是实践环节的不足都将从根本上影响对美育的实施。当前,可以开展的美育实践活动种类十分丰富,例如可以通过校园内的各种学生社团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校园外的青年公益组织和社会活动群体拓展学生服务社会了解社会的途经,通过有组织的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激发爱国情怀,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竞赛提升自信心和意志力。校园内外,凡是学生能够触及到的事务,只要细致研究,认真挖掘,都能成为我们实施美育的要素或者环节。全过程育人关键在于用育人的心去发掘,用合适的路径去输送,用科学的方法去呈现。

3.3 加强教育管理,规范教育评估。美育最突出的特点是她的润物无声,这种人文教化的力量,为高校青年学生的精神塑造和人格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对美的感悟使青年们更加富有精神活力,更加富有创造力,更加富有爱国情怀。但是这些教育成果的展现都是偏于意象化的,层次的界定不清晰,能力的判断不准确。要想使美育成为一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持续发力的源泉,对美育的教育管理和评估必须得到加强。

3.4 加强课程创新,纵向发展,横向融合。课程建设始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任务,美育课程的改革同样对思政育人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教学安排上紧紧围绕着提高思政育人效果多动脑筋,对老教师的经验总结给予鼓励,对年轻教师的创造实践给予支持,都是促进课程创新的有效手段。

新时代,美育学科和学科美育的壁垒已经被消除,为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其特有的重要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背景下,美育理念的应用得到进一步延伸,未来美育在的思政育人中必将呈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从根本上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出充满爱国情怀,无愧于时代的有为青年。

猜你喜欢
美育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论公民美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