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关键点

2019-01-07 00:39薛江谋
福建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思政精神大学生

薛江谋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南阳 47306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这成功的背后不仅是十三亿多中国人民付出的汗水,更是中国人民所凝结的强大精神的支撑。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新时代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成为高校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研究课题。相对于高校课堂教学的局限性,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符合现代社会现实,同时也更贴近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因此,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中国精神可以更加容易地引起学生共鸣。新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国迎来了新的希望和曙光,高校思政中国精神课作为课堂育人的主渠道,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的主要途径,要切实发挥“中国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1 中国精神的突出内涵

如果没有强大的人民精神力量、先进的文化引领,国家和民族就没有办法在世界立足。中国精神就可以体现出我国整体形象和人民的灵魂。在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过现代人民需要正确的了解中国精神的内涵。想要发展社会经济,实现中国梦,首先需要弘扬中国精神。我国之所以可以传承几千年,主要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自己的精神追求。因此,中国人民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我国各个民族精神力量。每一个时代都具有自己时代的民族精神。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

2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2.1 教育事业和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发展,不能只依靠物质力量的支持更需要精神力量支撑,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主人,不仅承担着建设国家的重任,同时还要推动社会文化发展以及文明的进步。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需求也是不同。所以说,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和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也是不同。“立德树人”是思政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同时社会的发展和我国特色的教育制度,它决定了我国是以教书育人为教学思想、“立德树人”为教育理念,这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可以彰显出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中国的前进方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2.2 教育体制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部门对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同时把中国精神融入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成为高校思政工作当中的主要任务。从全球教育和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最基础保证。二十一世纪人才不仅仅需要具有高智商、高学历还需要有坚定的政治思想,同时一个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发展经济同时也是在发展文化和人民精神,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精神看得比学历还要重要。现如今,国内高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政教育,想要做好思政工作首先需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理念,坚定“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把中国精神融入到思想教学当中。

2.3 关系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价值观形成

开设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具有彰显中国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其次就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大学生每天可以通过很多渠道来获取社会信息,很明显这些信息对学生的内心、价值观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中国精神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思政课不仅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还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以帮助学生打开内心的世界寻找光明。

3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铸造中国精神的力量根基

既能懂得道理又可以按照规则做事,是现代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也是大学生中国精神培养的主要目标,中国精神培养不仅仅应该注重学生的内心更需要注重学生的行为。在大学生中弘扬中国精神除了要提高大学生的中国精神理论素养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要认同中国精神,在生活和学习中需要自觉实践中国精神。大学生是中国精神传播的主体力量,中国精神对大学生成长影响比较大,中国精神的传承还会影响到每个阶段的社会风气。因此要把中国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当中,在融入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社会现实作为教学基础,把理论层面的知识通过实践形成转变成现实层面的追求。

3.1 以大学生的社团文化活动为载体,培养中国大学生中国精神

把中国精神融入思想理论课程教学,需要充分的利用大学生的社会活动。高校社团活动是大学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受到中国精神的熏陶,其效果远远地的要高于课堂上单一的理论教学。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专业特点进行中国精神培养。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点就是成立中国精神学习小组,想要把中国精神融入大学生的生活当中单单只靠课堂教学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鼓励大学生自觉地学习中国精神,领会到中国精神的内涵和意义。在思政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把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中国精力理论学习小组,小组之间可以不定期的进行交流,从而提高小组成员的理论知识学习,提高他们的精神觉悟。第二点就是现代大学生受国外影响比较大,很多学生喜欢过国外的圣诞节,但是对于国内的传统节日却并不是很感兴趣。因此高校可以利用我国的各种传统节日:中秋节、端午等传统节日,还有各种重大历史事件和纪念日,把中国精神内涵融入到这些中国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当中。第三点就是利用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结合高校的报告会、文化节、歌曲大赛等,很多大学生都比较喜欢参加的传统文化活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代的炎黄子弟都是从这个丰富的宝贵精神当中去吸取和传承中国精神,这也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传统的文化学习不仅仅要在课堂上,更应该在学校中的每一个角落中体现出来。随着我国文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更加注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在学校的建设中,很多高校都开始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园环境的结合,希望学生可以在校园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气息。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互联网技术把传统文化通过这些媒介传播给学生,使学生要有民族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第四点就是充分地利用校园网络平台,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手机、电脑、微博、QQ、微信、网络已经走进了高校校园当中,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它不仅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也改变了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大学阶段的学生对整个社会和新兴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学生可以利用新媒体获取最新的校园信息和社会信息,还可以利用新媒体和其他同学老师交流。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和世界交流的媒介,也成为他们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校园网既可以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生活。高校可以利用校园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指导,还可以在校园网上播放历史文化、历史事件等。

3.2 以体现中国精神的有用性为切入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践活动

想要培养大学生的中国精神首先需要得到大学生的认同、接受和实践。根据多年的实践可以看出中国精神可以推动大学生的成长,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此仅仅靠理论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并不能让大学生体验到中国精神的有用性。大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学校可以组织知识问答活动、调研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带着问题和研究精神去探索和发现。比如说“中国精神是如何形成和发展”、“如何实践中国精神”等。同时当地的政府部门和相关的公益部门可以联合高校学生一起开展比较有意义的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当中不仅可以传递社会关爱还可培养大学生的中国精神。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旺不能只靠着物质方面的支持,还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不仅可以培养现代大学生的中国精神还可以完善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体系。因此,高校教师需要以大学生的社团文化活动为载体,培养中国大学生中国精神,同时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外实践活动。

猜你喜欢
思政精神大学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