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研究文献中中国文化走出去传播作用研究

2019-01-07 00:39魏嘉骏
福建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孔子汉语建构

魏嘉骏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830000)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发表演讲时指出“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欧腹地,联系东西方世界的古代交通要道,它不仅是联系亚欧商贸的重要通道,更是一条沟通东西文化与思想的大动脉。因此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理念,深刻阐述了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政策,其中,“民心相通”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汉语作为记忆和传承我国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的符号,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并且,对外汉语教学作为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一项重要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不仅满足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学习汉语及中国文化的需求,也提升了汉语的国际地位和价值,增强了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 知网数据下的文化走出去

知网数据下的“一带一路”主题文献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在物流选址、中俄合作、投资防控等诸多方面都有涉及,本论文以文化走出去作用为主进行讨论,因此在进一步的筛选分析中,将涉及“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作用对人文交流、中国话语体系建构、中国形象建构、经济方面作用等相关文献进行筛选,汇总并进行分析:

1.1 人文交流类

“一带一路”的倡议下,以及“五通”政策中,“民心相通”最为重要,而文化则是“一带一路”的核心与灵魂。“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首先作用的就是人文交流方面,在样本文献数据统计中,涉及教育主题类文献为30篇,文化类36篇,艺术类4篇,体育类4篇。

1.2 话语权建构

文化走出去对中国话语权建构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在相关文献中,专家对话语权建构进行思考的文献有2篇,建议类文献2篇,如何实践类文献1篇。虽然相关文献数不多,但这一话题的产生便是“一带一路”的不断深入。

1.3 中国形象建构

关于中国形象的如何建构,首先讨论最多的便是如何建立国家形象,其后便是区域性形象建设问题。在区域形象建构中,涉及陕西形象建构的文献2篇,河南、广西、甘肃各1篇。

1.4 经济类方面

关于文化走出去对经济的作用,相关文献的研究涉及面最为广泛,涉及到经济、人才、旅游的许多方面,其中区域经济、外语人才、物流等是经济类中探讨的热门领域。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得相关研究极为火热,同时“孔子学院”作为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重要依托,将“民心相通”政策作为基石,以“一带一路”政策为主线,以“孔子学院”为实体,二者相辅相成,逐渐发挥“孔子学院”传播文化的作用,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

1.5 孔子学院方面

目前,许多国家都拥有本国文化传播的媒体和中介。例如,美国建立的对外英语教师协会,就旨在传播美式英语及美国的文化,一百多个国家的成员加入这一协会中。自然代表中国形象,向国际展示中国魅力,传播汉语及中国文化的组织机构,首先印入脑海的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应该便是“孔子学院”了。

截止2019年,根据国家汉办官方网站上的数据显示,我国已在世界上158个国家间建立了535所孔子学院,及1134个孔子课堂,涉及90多种语言。在教授来华留学生汉语、培养汉语人才及爱好者、传播、展现中国形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汉办官方网站的数据中,欧洲是世界上孔子学院最多的大洲,在43个国家建立了182所孔子学院,开设相关汉语课程及文化课程,同时,欧洲作为一个经济极为发达的大洲,与中国的经济往来与经济合作较为密切,来华留学生数量也较为可观,可以说在欧洲,孔子学院实现了全覆盖。荷兰是与我国贸易交往较为频繁的国家,近年来荷兰的来华留学生数量逐年提升,孔子学院培养了汉语爱好者,同时也促进了两国的经济发展、贸易往来、友好合作。

东亚国家中的日本、韩国,其孔子学院数量在亚洲是排在前位的,2004年11月世界上第一所挂牌的孔子学院就位于韩国首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在东亚国家这个“汉字圈”中,推广汉语、学习汉语的难度是相对较低的,同时东亚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能力上也是较强于其他国家的学习者的。

而在东南亚,有一个由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组成的“东盟十国”,这些国家的民众,对汉语以及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18年,“东盟国家”的成员,除文莱外,其他九国均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依托当地的孔子学院或孔子课堂,展开汉语教学,将汉语作为一门必修课。

而在独联体国家中,俄罗斯的孔子学院数量是最多的,目前俄罗斯与中国不仅友好往来亲如兄弟,而且在贸易往来、文化交流、两国合作中都是十分顺畅的,因此在这一大环境下,双方的文化交流可以是畅通的、两国间语言人才的需要也是很强的,因而孔子学院在俄罗斯的数量也是最多的。

2 “一带一路”对中国文化走出去作用分析

依托重大活动,展示国家形象。“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几年中,我国开展了博鳌亚洲论坛、G20峰会、“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等一系列国际合作活动,提出建立文明的、和谐的“丝绸之路”,以和平、和谐、友好的形象,示于世界各国人民。

开展各类文化会展,搭建国际交流平台。2015年4月,中国义乌文交会开幕,2017年义乌文交会特别设立了“一带一路”馆,邀请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45个国家参观欣赏。2018年春节,中国举办“欢乐春节”活动,覆盖到53个国家。

学术交流往来频繁,“汉语热”持续升温。“一带一路”沿线孔子学院数量增长,中国文化中心也在不断建立中,各国家学者也参与到“一带一路”讨论中,为深刻贯彻“五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文化中心发挥着与孔子学院的作用,让世界更多人民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了解汉语、了解汉语下的中国文化。

文化产业活力迸发,文化国际竞争力增强。在文化传播中,中国元素不断向国际间传播,涌流。文化出版、翻译出版逐渐热门,我国也在不断与沿线国家签订互译出版协议,例如中国的名著《西游记》已经被翻译为多种语言,被当地民众接受、阅读。同时文化产业、电影产业兴起,中印合拍《功夫瑜伽》、中捷合拍《熊猫和小鼹鼠》、中俄合拍《晴朗的天空》,中国的熊猫、功夫与当地文化融合,既有新意,又有共通元素,在人民欣赏电影的同时,传播了中国文化,增强文化的软实力。

3 走出去的建议

3.1 运用多种方式扩大传播中国文化影响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应当了解并抓住国外民众的文化习惯,提供符合当地风俗习惯的中国文化。与目的国文化相结合,单一的中国文化传播对于有些人来说不能理解的很透彻,通过对比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或者其他方面,更能激发学习者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动力。”

同时我们应当传播一些高质量的中国文化,以动画片为例,在西方以羊为主题的动画片《小羊肖恩》的形象广为流传,为中亚的人所接受、喜爱。而中国的以羊为主题的动画片则是喜羊羊,拿喜羊羊与小羊肖恩相对比,中国羊的影响力显得相对不足,所以我们应当打造属于自己的形象文化,建立品牌效应。

与此同时,也要均衡的进行传播。比如说:像中国传统的文化武术、太极;传统民间工艺剪纸、泥人;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京剧、音乐,尤其是将国外传播进来的音乐融合进我们自己的元素,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音乐。

总之,只要是能够代表中国的,优秀的文化都应该被传播出去。让别人全方位的了解中国。传播经典,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一定的取舍后,进行文化传播,传播符合中亚、世界的经典。”

3.2 政府要鼓励、支持文化交流活动

文化的交流,在政治的帮助支持下会较为顺利,文化的交流与政治的关系也很密切。但现在西方仍然存在“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通过孔子学院进行“文化渗透”,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在此情况下,政府则可以更多给予一些指导,鼓励、支持民间组织进行文化传播,支持文化“走出去”。

3.3 发挥孔子学院的作用,利用这一“象征”传播文化

现在全球各地孔子学院数量高达千所,孔子学院内涉及太极,剪纸,茶艺等多种中国文化课,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间接了解中国文化,从而产生兴趣,推动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出去。

3.4 要有所创新,立足眼前

应当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载体,兼有一定的创新,传播中国文化。要以京剧为例,它作为中国的国粹,现在的年轻人却并不喜欢,首先,练习的过程太艰苦,要吊嗓子、练功,很多的人现在吃不来那个苦,其次,它的形式很传统,中国的年轻人都不是很喜欢,那国外的民众也不一定会接受,所以应当有一定的创新,走出去的形式也要有所创新,这样中国的文化才可能走得更远。

4 结语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发紧密,由于文化思维、意识形态的不同,文明的碰撞时有发生,文化作为一种潜在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各国间竞争的主要手段,而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文字是记录一个国家语言、历史的书写符号系统,而汉语则是记录汉民族语言和历史的书写符号系统,汉字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我们的历史,外国人可以通过汉字、汉语去了解、认识我们的文化,目前在“一带一路”的助力推动下,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为世人所熟知,所喜爱,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汉语,感受中国文化。我相信随着各国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中国文化会走的更远,会有更好更广的平台展现文化魅力,展现中国风貌。

猜你喜欢
孔子汉语建构
学汉语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