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共革命节日动员的主要形式及成效

2019-01-07 00:39邢晓艳
福建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纪念活动纪念日动员

邢晓艳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晋中 030600)

1 革命节日与节日动员

近二十年来新文化史的研究在国际史坛上日益活跃,最具代表性的是集体记忆史的研究。统治者对人们历史记忆的塑造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物质文化遗产引起的,以符号、雕塑、文物古迹、纪念物等表现形式;另一种就是通过比较柔性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如公共纪念活动、庆典、游行等,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1]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对某一事件和人物进行记忆的时间节点,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社会性的功能。而革命节日作为与中共执政党建立、成长和壮大的密切因素,成为抗日战争时期民众动员的重要方式。

革命节日是中华民国成立之后,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西方的节日文化价值观念深深影响到我国的节日纪念,从而形成了与惯例性传统节日有所不同的新型节日——革命节日。革命节日一般是中国革命、国际命运中的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纪念日,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纪念日、马克思主义诞辰纪念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七七事变”纪念日、“双十”国庆节纪念日、“三八”妇女节纪念日等等。这些革命节日是根据革命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而使得我们党对节日有更多的话语权。

2 中共革命节日动员的主要形式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出于多种战争需求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想要将自身政治理念灌输民众,成为他们的内化力量进而自觉地支持或参与中共的革命事业,强调民众动员的实际效果。因此,中共积极利用革命节日的纪念活动,将新的因素和内容注入并进行改造,使节日与革命动员工作紧密结合,成为鼓励、教育和激发群众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革命节日动员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召开纪念大会,发表纪念言论。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近代以来完全意义上的民主政治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作为纪念辛亥革命胜利的“双十”国庆节,自然成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民众支持的重要契机。因此,每年的国庆节,中共都要发表纪念言论。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新华日报》提前发表《双十节国庆纪念宣传大纲——辛亥革命的经过、意义与教训》一文,让民众了解辛亥革命,从而激发抗战热情,唤醒爱国意识。一二九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边区政府分别于1939、1944年在延安召开纪念大会,动员民众抗日救国。在民国三十年的十月十日,延安举行纪念大会,至为壮观热烈。“鲜艳国旗到处飘扬,各处工厂学校均率命放假三日,自晨迄午各处鼓乐齐鸣,歌声嘹亮,纪念会于下午十六时开会,到场三万余人,会场布置庄严肃穆,大会主席团有朱德、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等。大会在肃静之中目睹国旗缓缓上升,林伯渠、徐特立等相继发表演讲,表明要坚持抗战到底并纪念孙中山先生缔造民国之伟大功业,晚上举行名剧表演,以示庆祝。”[2]

第二,进行祭奠、追悼和参与阅兵活动。一般上,追悼、祭奠和阅兵纪念活动是由中央政府组织,主要领导人参与,为的是彰显国家的实力,进而影响民众对国家的认可度,是纪念活中比较隆重的方式。如1938年10月19日,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新华日报》发表刊文公开祭奠;1938年3月延安各界为周总理逝世13周年及抗战牺牲将士举行追悼活动;这些都在纪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民众的价值观和政治取向。国民政府的“双十节”阅兵活动,也鼓舞了民众的士气。1939年10月11日中央日报报道了蒋委员长在成都阅兵的盛况,举国欢腾,中共也发来贺电,共祝贺国军湘赣战斗取得大捷,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三,优待抗属,开展劳军运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由于敌人的军事实力过于强大,导致我方兵力补充出现空缺。为中国的抗战补充大量兵员,吸引有为青年、知识分子报效祖国,增强其民族观念与国家意识,中共在革命节日期间走访慰劳军人及其家属,根据不同的家庭情况发放优抗粮。这种重视精神领域的宣传动员方式,不仅减轻了军民家庭的心理负担,也给了心灵上的安慰,致使其更加积极地参与抗战事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1937年10月10日中央日报方志发表的《怎么纪念今年的双十节》一文中,写到“今年的双十国庆节不同于以往的国庆节,三个月来的将士牺牲,中华民族已经失去了自身的人格,所以我们应该把庆祝的经费节省下来,作为前线将士的慰劳金”这表明节日的纪念主题是同“革命”“国难”结合在一起的,同时重视抗属的生存条件。

3 革命节日动员的成效及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节日动员,效果显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首先,节日动员,唤醒了民族危亡的意识,凝聚了抗战的有生力量。其表现形式尤其是口号的作用,在陕甘宁边区政府公布纪念国庆节的主要口号中“收复一切失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辛亥革命万岁!孙中山万岁!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万岁!”“中华民国万岁!中华民族解放万岁!”等等,都表明了抗战到底的决心,也激发了民众的抗战热情和爱国主义的精神。在节日动员中让民众对民族的生死存亡有了清醒的认识,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

其次,节日纪念活动作为中共表达话语权的重要形式,密切了党民关系。借助革命节日纪念这个时间节点,来宣传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表现党的建设成就,提高党在民众心目中的威望,坚定党领导人们取得最终胜利的信心。周恩来在民国三十三年双十节《如何解决》演讲中说到:“国民党当局是一心一意实行法西斯主义政治而拒绝实行三民主义的,而我们在敌后在边区忠实于我们自己的诺言,努力实行革命的三民主义,坚持对敌斗争,三三制,发展生产,减租减息的政策便被误为进行赤化,违抗政令,而他们在大后方去剥夺人民自由,实行官办自制,控制舆论摧残文化垄断专卖,实施暴力,纵使官僚资本破坏民业,造成目前最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甚至革命的三民主义。”通过对比国民党与中共的行为,充分宣传了中共为抗战所做出的努力,提高了党在新民心目中的威望,为最终成为执政党积累了群众基础。[3]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氛围,消除了战争所带来的压抑、紧张、苦闷的气氛,使得军民可以放松心情、重新投入新的战斗之中。如阜平人民热烈庆祝双十节,举行庆祝会。在东门外的沙滩上出现四五个仪仗队,表演的节目中,有说书,小唱,打落子,打霸王鞭和拉洋片等,这些节目都叙述和描写了国民党政府和统帅部的腐败无能,民众十分放松,都认为抗战在中共的领导下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在1944年春节,在晋绥根据地,当地剧社进行军民表演,舒缓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总而言之,民众动员的成功是中共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共的革命事业主要集中在农村,面向的是农民群众这个庞大的群体,通过革命节日纪念活动这种创新方式唤醒民众的政治、革命意识,提高参与度,为抗战事业贡献自身的力量,为其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当今,我们不应该忘记革命节日所给我们带来的宝贵财富,更不应该忘记中共为抗战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纪念活动纪念日动员
抗战胜利纪念日
奥斯威辛为何在大屠杀纪念活动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
我也来两圈
音乐迪斯尼
50岁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新月历
受邀者 安倍晋三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
结婚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