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01-07 00:39
福建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国际化民族传统

徐 巧

(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 611137)

我国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历史的大国,文化底蕴非常深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精神文化生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就在人们的瞩目之下提上日程。柔力球、武术、太极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受到一带一路周边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太极拳在我国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武术在我国自古有之。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需要复合型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背景下要打造世界一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一流体育学科建设。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相对较少,报考学生较少,并且该专业教师指导学生时多数仅注重理论知识而非实践训练,难以培养出符合国际化发展需求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人才储备更是难上加难。为了满足一带一路国际化发展需求,我国力求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各类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实现民族体育的价值和传承。

1 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不合理

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在长期劳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产物,拥有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曾经,人们运动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和保家卫国,但随着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在世界和平时期,人们更注重的是德智体综合发展、理论与技能兼备。例如,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武术而言,武术是必备技能,民俗、养生技能也需要兼而有之,才能够符合实际需求。但高等院校多数只注重技能培养而忽略与之相适应的其他技能,这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普通体育专业培养并无区别,民族传统体育的地域性、民族性、特殊性等特点并未凸显,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难以贴合实际,更难以符合国际化发展要求。

1.2 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不具体

民族传统体育并非将所有与传统体育相关的内容都融入到教学当中,若如此,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可能具有专业性。通过走访询问相关专业的学生发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安排不太合理,基础课程较多,侧重于理论教学,专业课实力不够,甚至同一运动项目已经开设多年,内容陈旧老套,教学内容创新点较少,内容较为死板,学生的动作往往一板一眼,难以有连贯、优美的动作出现,也无法勾起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好奇心。另外,选修课设置较少,每学期仅有几项专业训练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多学生已经将其熟记于心,无法拓宽学习的宽度和广度。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和发扬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必备的思想,如射弩、投壶等项目重在传承;如摔跤、骑牛等项目则重在修缮改良。应当对民族传统体育有区别的对待,不应当完全照抄照搬,应符合国家化发展趋势。

1.3 国际化人才培养条件欠佳

外在条件的优劣程度也会深深的影响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深度,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会涉及到师资力量、培养教材和设施场地等因素。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才开始真正重视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虽然有些高校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但师资力量却令人堪忧,教师专业对口比例较小,很多教师是普通体育专业转型而来,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实践指导能力较差;在教材使用上,专业性教材大多属于自编性质,很难体现出民族体育的地域性特色;场地设置上,各大高校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现象,各种相关配置也是参差不齐,这种情况下导致专项训练课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高,很难培养出具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水平的国际健身人才。

1.4 高校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过于笼统

各大高校对于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各有差异,目前为止,并没有专家学者对民族传统体育有所定义,对武术、传统养生、民族传统体育等表述不清,设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并没有侧重点之分,甚至有的高校将武术与养生作为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方向。

2 构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2.1 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定位

根据国家体育文化发展规划有条不紊的进行,我国设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高校应当对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合理制定。对于近期目标而言,各大高校应当安排相关负责人尽快完善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体系;对于远期目标而言,完善高校内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得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具特色化。另外,高校应当设置相应地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管理机构,细化职能分工,使得高校内在人才培养模式下做到对招生、学习、训练、竞赛、保障、就业等各个角度的精细化管理。

2.2 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模式进行完善

随着国际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增加,这就要求我国高校在设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对相关的教学模式作出规划,及时了解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发展的真实状况,对学生做出该专业的相关分析,并总结发展的优劣势状态。同时,教师应多关注学生学习民族传统体育的喜爱程度,找到学生真正感兴趣之处,根据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地域性特点和学校的办校特色,积极发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特色之处,将其竞技性、娱乐性融为一体进行学习,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培养出符合国际化需要的专业性人才。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而且也顺应了当今时代民族传统体育融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教师应积极关注民族传统教育的需求,尽可能的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多元化人才。

2.3 构建自主学习的民族传统体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教学中并不能够将所有内容都有涉及,这需要学生能够建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体育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教学,并借助网络媒体、期刊杂志等外界可利用的一切资源对民族体育资源进行整合;国家可以定期召开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会议,并制定更具有地域性的专业化教材,得到最适合学校发展的优势体育资源;各地政府部门应当支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积极吸收外来资金投入到场地设施和相关配置中,尽可能的保证学生的专业学习环境。

2.4 加强高校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认识

传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对国家文化建设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同时,民族传统体育能够陶冶情操和审美情趣,将民族传统体育传出中国,走向世界,本身就会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所以,各大高校应当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真正将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发扬光大。通过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的形式以及学校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各种渠道,加强高校对该专业国家化人才培养的认识,在一带一路健身背景下尽可能的加快国家化人才培养力度。

3 结语

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已经在国际上熠熠生辉,传承、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也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彰显我国民族传统文明魅力。因此,对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已经是大势所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理论与实践上及时与国际接轨,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将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发扬光大,还能够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源远流长,这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我国现阶段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需求。

猜你喜欢
国际化民族传统
聚焦港口国际化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