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逐贫赋》看扬雄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

2019-01-07 00:39贺麟迤
福建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扬子扬雄价值观

贺麟迤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广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接和涵育。《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挖掘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有利于增强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被誉为“西道孔子”的扬雄,其思想、创作折射出的人格操守和价值追求也成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抔沃土。

1 “西道孔子”——扬雄及其创作

扬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著名经学家、辞赋家。后世诸多文人对其人品、创作极为推崇。汉代桓谭称:“扬子云才智开通,能入圣道,卓绝于众,汉兴以来,未有此也”(《论衡·超奇》),东晋陶渊明在《饮酒》其十八中借扬雄以自况,唐代韩愈称“雄者亦圣人之徒”,北宋王安石有言:“儒者陵夷此道穷,千秋止有一扬雄”,司马光赞曰:“扬子云真大儒者也!孔子既没,知圣人之道者,非子云而谁”(《读玄》),曾巩也道:“自斯以来,天下学者,知折衷于圣人而能纯于道德之美者,扬雄氏而止耳。”[1]

扬雄创作包括《蜀都赋》、《长杨赋》、《反离骚》等文学作品,以及《太玄》、《法言》等学术著作。就其赋作而言,人们比较了解和熟悉的是其模仿司马相如的风格,创作的具有“美刺”功能、入世思想的《甘泉赋》、《羽猎赋》、《河东赋》等“立功”大赋,而对其《解嘲》、《逐贫赋》等“立言”小赋知之甚少。可正是从其自述情怀的小赋中,才更能见到扬雄“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人格操守和价值追求。尤其是《逐贫赋》,钱钟书称此赋为“巨擘”,“创题造境,意不犹人”,风格“诙诡”(《管锥编》)。作为“咏贫”文学的开山之作,《逐贫赋》以幽默滑稽的笔调,“反映汉代下层士人的一般生活状态,显露出作者甘心守贫的可贵品格”[2]。扬雄这种面对贫困却“予独无虞”的坦然和安守,激励着后世一代代文人的创作,“韩文公《送穷文》、柳子厚《乞巧文》,皆拟扬子云《逐贫赋》”(洪迈《容斋续笔》卷十五),“王振又作《送穷辞》、孙樵《逐痁鬼》,其源正出于《逐贫赋》”(《野客丛谈》),“扬子云《逐贫赋》,昌黎《送穷文》所本也。至宋、明而《斥穷》《驱戆》《礼贫》之作纷纷矣”(浦铣《复小斋赋话》)。其思想、创作影响着人们在面临人生困境时所作的态度选择,也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境界。

2 从《逐贫赋》看扬雄的思想追求

2.1 寂寞清静的深沉

扬雄《逐贫赋》开篇“扬子遁居,离俗独处”,精炼概括出其一生写照。据《汉书·扬雄传》记载,“自季至雄,五世而传一子”,扬雄“为人简易佚荡,口吃不能剧谈,默而好深沉之思,清静无为,少耆欲”。可以看出,扬雄的沉默孤独,一是由五世单传的孤寂的家族环境影响,二是由自身性格决定,三是由生理的缺陷造成。乃至于后世在谈及扬雄时,多是以寂寞论之,“寂寂扬子宅”(左思《咏史》),“寂寂寥寥扬子居”(卢照邻《长安古意》)。

这种寂寞、孤独可以看作是扬雄的自觉选择。其在《解嘲》中也曾反复表达,“默默者存”,“自守者身全”,“知玄知默,守道之极;爰清爰静,游神之廷;惟寂惟寞,守德之宅”。对于扬雄来说,放弃对富贵、功名的追求,自甘于离俗的孤独,才能在“左邻崇山,右接旷野”的幽僻中,居幽而思至,最终形成其寂寞清静的深沉之思。时人刘歆《与扬雄书》赞曰:“子云淡雅之才,沉郁之思。”后世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道:“子云沉寂,故志隐而味深。”

2.2 不甘于贫的抗争

“寂寞”是扬雄的标签,“贫穷”也是。桓谭在《新论·闵友》言:“张子侯曰:扬子云,西道孔子也,乃贫如此?”《识通》也言:“扬子云在长安,素贫约。”

扬雄在《逐贫赋》中详细的描述了自己人生的真实境况,印证着“贫”是其生命的“滞客”。文中“终贫且窭”,“朋友道绝”的情形,一如《汉书·扬雄传》所载,“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虽历仕成、哀、平三帝,却“三世不徙官”,“家素贫,……人希至其门”。面对衣食上“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独藜飧”的困窘,他并非一味的消极哀怨,也曾以“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耘或耔,沾体露肌”的辛勤劳作来对抗“贫”,也曾以“远窜”、“登山”、“隐藏”、“入海”来摆脱“贫”,可惜“贫”却依旧“我行尔动,我静尔休”的日夜相随。无法避开“贫”的无奈之下,扬雄厉声驱逐:“今汝去矣,勿复久留!”彰显出他虽因“贫”而“惆怅失志”,却没有丧失对不公命运的控诉与抗争。

扬雄一生“恬于势利”,不囿于钱财的得失。其最大最直接的抗争发生在王莽新政时期,“从阁上自投下,几死”。除却生死抗争之外,扬雄早年还希望借助于赋来对当时统治者进行讽谏,只是可惜,“赋劝而不止,明矣”(《汉书·扬雄传》)。

2.3 坚守初心的晏如

扬雄不甘于贫困,又无法摆脱贫困,更不愿违背自己的本心去追求富贵,“非其意,虽富贵不事也”。于是他看轻财富,安于贫穷,就像他习惯孤独一样,在“家产不过十金,乏无儋石之储”中,“晏如也”,且“哀帝时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雄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汉书·扬雄传》)。

《逐贫赋》中看到扬雄对待贫困的真实态度,借“贫”之口,表达出一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安贫乐道。拟人化的“贫”不卑不亢的陈述着自己虽贫而德行无亏,甚至具有“大德”:贫而不至“昏惑”,贫而“福禄如山”,贫而“堪寒能暑”。贫能明德、自省、无虞。“贫”最后还“言辞既磬,色厉目张”的表示:“誓将去汝,适彼首阳。孤竹二子,与我连行。”义正辞严,以孤竹二子阐明自身的高洁。《逐贫赋》也成为“扬雄由被动接受贫困至主动安于贫困的一个重要标志”。[3]

正因为有着这种对待贫困的“晏如”、“泊如”,才有在《解嘲》中扬雄面对客人“然而位不过侍郎,擢才给事黄门”的嘲讽时,“笑而应之”,虽未获得势位富贵,却收获了泰然处之的淡泊心境。《太玄赋》也道“奚贪婪于富贵兮,迄丧躬而危族”。扬雄还以颜渊为标榜,“箪瓢之乐,颜氏德也”(《法言·修身》),自爱自敬,于清贫中自得其乐,坚守不为名利所动摇的初心。

3 扬雄思想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3.1 涵养着对大同世界的美好向往

扬雄对贫的怒斥、驱逐、抗争,源自于对生活品质能得以提高的向往和追求,这也是所有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憧憬和愿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4]驱逐贫困,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第一步,也是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第一步。近年来的精准扶贫工作,更是通过全国人民上下一心,艰苦创业,扶贫扶志,大幅减少了贫困人口,提高了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向着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迈进了一大步,向着扬雄《逐贫赋》中所设想的“桀跖不顾,贪类不干”的大同世界迈进了一大步。

3.2 涵养着立德修身的孜孜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5]这也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承接,引领崇德向善,树立文化自信。扬雄在《法言·问道》中提出“道德仁义礼”的五德,也展示出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念。就个人层面而言,具体阐发如下:

一为爱国。“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6]《逐贫赋》中,扬雄在惆怅自身困顿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忧虑,把个人的富、贫与国家的盛、衰相联系,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离俗遁居,而完全的消极避世,依然牵挂着国家的发展。同时他也“主张天地人合一的‘太玄’理念,主张‘江河四海朝宗中国’的爱国观念”[7],具有深沉的家国情怀。

二为朴实。扬雄思想里有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髓,从出仕时的以赋劝谏,到遁居后的潜心学术,高扬隐逸之风,“不屈其意,不累其身”(扬雄《法言·渊骞》),“不修廉隅以徼名当世”(《汉书·扬雄传》)。正如当代那些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无名英雄,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默默挥洒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不计个人名誉、利益得失,展现出一种高洁自守的无我境界。

三为友善。所谓友善,即与人为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彼此信任、宽仁体谅、和睦相处。扬雄在《逐贫赋》中听闻“贫”的陈述后,如朋友间的坦诚相待、相互理解,立即“避席,辞谢不直”,表达出“长与汝居,终无厌极”的友善之心。此种善意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促进社会的和谐进步。

四为执着。《逐贫赋》中扬雄在“三省吾身”的寂寞清静中坚守,用“鹄逝”表达自己矢志不渝的高洁初心。“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法言·渊骞》),生死都不能动摇其心志,何况贫富乎?这种执着也体现在其对知识和学术的追求,抛开一切功利目的和世俗干扰。[8]如扬雄与刘歆书曰:“愿不受三岁之奉,且休脱直事之徭,得肆心广意,以自克就”,他主动放弃富贵,把知识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石,活得通透而纯粹。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要把扬雄在道德、学术、生活各方面那“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贯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有情怀、有担当,牢记初心,执着坚守。

五为勤俭。“土阶茅茨,匪雕匪饰”是扬雄的日常,俭以养德,贫俭的生活处境造就他对“贪富苟得”的“饕餮之群”的鄙夷,对“瑶台琼榭,室屋崇高;流酒为池,积肉为崤”的奢靡极尽讽刺和批判。在狠抓作风建设的今天,反“四风”之一就是反对奢靡之风,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提倡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六为旷达。扬雄在贫贱与寂寞中,“予独无虞”,放弃世俗价值观念所十分器重的富贵与功业[9]。据《论衡·佚文》载:“扬子云作《法言》,蜀富人赍钱千万,愿载于书,子云不听。曰:夫富无仁义之行,犹圈中之鹿,栏中之牛也,安得妄载?”[10]钱财的获取若非符合仁义,即使拱手奉送千金,扬雄也丝毫不屑。其安贫乐道似颜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始终保持晏如的心态,是为旷达,也体现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人生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扬雄的安贫乐道、淡泊自守,对知识、学术的终身追求,以及其创作、思想中闪光点,契合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养分。将其吸收、转化、运用,坚持以文化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扎实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国民文化自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猜你喜欢
扬子扬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江苏扬子电缆集团有限公司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刍议扬雄笔下的蚕桑及民生观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唐诗中的扬雄
岔路失羊
扬子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