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探究
——以刺绣文化为例

2019-01-07 00:39李和鞠
福建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刺绣一带一路文化

李和鞠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830000)

刺绣,又名“绣”,俗称“绣花”。它是用绣花针穿彩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织物(丝绸、布帛)上以构成纹样或文字的一种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

1 刺绣的历史发展

在原始社会,人们发现衣服遮盖了纹在身上的花纹图案,就想到把纹在身上的图案转移到衣服上来,于是就有了衣服上各种刺绣图腾。早在3000年前,在商、周时期,中国有华丽的丝绸刺绣。在河南发现的商代刺绣实物,它的花纹为菱形纹和折角波浪纹,在花纹线条的边缘使用了加绞拈的丝线,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刺绣工艺品。据《尚书》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装服制度就规定了“衣画而裳绣”。先秦时代文献中记载有“衮衣绣裳”、“素衣朱绣”、“黻衣绣裳”的说法。战国时期的刺绣以“辫子股针法”较为著名,秦汉时期,绣品成为对外输出的主要商品,在陕西西安有专门生产高档真丝刺绣的“东编室”“西编织室”,汉代王充的《论衡》里记载“齐郡世刺绣,恒女无不能。”说明了刺绣技艺和生产得到了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出土于新疆和田、巴楚、吐鲁番等地的刺绣佛像供养人的丝织物是中国刺绣工艺用于佛教题材的最早记录。唐代刺绣应用广泛,针法也有了新的发展,采用了平绣、打点绣、纭裥绣等多种针法。纭裥绣又称“退晕绣”,即现代所称的“戗针绣”,可以显示画面色彩的不同层次与深度,对物体的色彩绚丽有逼真的描述,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宋代的绣品生产遍布河南、四川、湖南等地,明代董其昌《筠清轩秘录》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待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嚵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盖至此乎。”这一描述概括了宋绣施针匀细,色彩丰富的特点。元代刺绣名人书画或花卉写生,明代张应文的专著《清秘藏》中有记载:“元人用线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宋人精工矣!”,说明元代工艺不如宋代。明代广大城乡都出现了许多绣坊,在民间妇女中,刺绣也很普及。此时还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地方刺绣品种,如属北方绣系的北京洒线绣、东北的辑线绣和山东的鲁绣、衣线绣等。清代刺绣多为皇家刺绣,大部分由宫中造办处如意馆的画人绘制花样,然后将江南织造管辖三绣坊照样刺绣,刺绣非常整洁美观。在民间也相继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地方刺绣品种,如有鲁绣、粤绣、湘绣、京绣、苏绣、杭绣等。苏绣、湘绣、蜀绣与粤绣后来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在近几年刺绣出现了新的品种,如哈萨克刺绣与苏绣的结合产物“胡杨绣”;中国传统的苏绣和国际高定的法式刺绣结合而成的“团扇刺绣”;苏绣与乱针绣相结合的产物“一禅绣”。尽管刺绣品类在不断丰富,但它目前也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窘境,但“一带一路”的提出,也为刺绣文化的走出去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2 中国传统文化刺绣面临的问题

尽管中国传统文化刺绣经历了朝代更迭,时移势迁的变化,无论是其种类还是技艺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今天的刺绣早与原始社会和宋元明清时期有了今非昔比的重大变化,但是,随着刺绣种类的愈加繁多,技艺的愈加高超,其在发展传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给刺绣的进一步传承带来了不便,更是让刺绣在国际舞台进一步的走出去、传出去有了阻碍。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刺绣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2.1 发展传承难

因为刺绣发展至今,手工刺绣耗时耗力,费用高,市场急功近利,忽视产品质量,大多数企业会选择机器刺绣,所以手工刺绣逐渐被机器刺绣所代替,手工刺绣受到了机械刺绣的巨大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忽视了手工刺绣,同时也使得手工刺绣逐渐消失在大众视野中。传承渠道的狭窄、传承人体系的不健全也会导致传统手工艺止步不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抱着手机,看着视频,但不愿意花费时间来学习刺绣。耄耋之人也只是仅懂一些刺绣的皮毛,而到了90后和00后,更多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刺绣为何物。现在的课本里也没有关于刺绣的知识,学校里也没有开设与刺绣相关的课堂教学,父母也不会和孩子们交流刺绣,所以刺绣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由于刺绣面临着发展传承难这一问题,所以在“一带一路”传播及文化走出去方面就面临了更大的瓶颈。在国内,刺绣已然面临着缺少“接班人”的问题,而愿意将这种文化带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在当今文化潮流的驱动下,我们更应该让“非遗进校园”,展示刺绣技艺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注重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从而带动更多地学生加入到刺绣学习中,让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中也能更好地传播下去。从而让刺绣更好地走出世界。

2.2 推陈出新难

从远在4000多前的动植物相结合到汉末六朝的人物形象,一直到现在服饰上的刺绣图案还是山水花鸟与人物,人们传承至今的刺绣图案一直禁锢在对山水风景和动植物的转变上,而未联系现实生活,丰富刺绣图案,使之更加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而这些花鸟风景的刺绣图案不免会带给人一种视觉疲劳感。

由于刺绣图案推陈出新难这一问题,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中就遇到了更大的阻力,随着当今世界的发展日益增快、交流日益增加,人们需要多元化的现代化产物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而当今刺绣的发展并未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紧紧结合,因此,我们应该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将刺绣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新时代的新思想相结合;与沿线国家文化的多样性相结合,从时代、世界发展的角度去出发来创新刺绣的图案,让刺绣能够更好、更快、更稳地走出去。

2.3 性别偏向

据了解,习得刺绣者多为女性,继承者也是如此。首届中国手工刺绣传承创新大会在“中国蒙古族刺绣文化之乡”——内蒙古自治区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闭幕中,70米蒙绣长卷上的近7000只大小不同的蝴蝶是由70名当地蒙古族绣娘绣制的。传统手工刺绣传承人——王胜红(男),他主要是南工绣,也就是南宋宫廷刺绣,南匠为皇帝、皇亲国戚绣制服装,22年来绣制了3万余件。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满族刺绣传承人——孙艳玲(女)。“择一事,忠一生,守一艺,传一世。”的潍坊刺绣传承人——丁培玲,已在刺绣界半个多世纪,整理出了百余种刺绣针法,成为1000多名“绣花女”的师傅。

由于刺绣受性别偏向的影响,使其在发展传承和推陈出新方面更为困难,因其发展传承主要在女性,大部分男性对于刺绣的了解知之甚微,所以女性承担起了刺绣发展和传承的重担。究其原因,在古代由于受到“男耕女织”的影响,针织刺绣成为女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近现代以来,虽然男性女性的社会地位及家庭地位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是“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学习刺绣者依然多为女性,男性很少涉及这一行业。然而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刺绣这一技艺不仅仅需要女性的传承,更多的技艺也需要男性的参与,要想让刺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走出国门,需要男性和女性共同发挥其作用,打破发展传承难和推陈出新难这些问题,为刺绣创作提供新思维、新题材、新理念,使传统刺绣找到新的发展机遇,使刺绣作品的创作更具有时代感和艺术感,使其以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理念更好地与时代发展潮流接轨。

3 “一带一路”背景下为刺绣发展提供新的路径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它为刺绣发展提出了新的路径,为刺绣的走出去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促进我国与周边各国经济商贸等领域的合作,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交流平台。中国刺绣作为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也正在为共建“一带一路”文化繁荣,推进大国外交做出越来越突出的贡献。

“一带一路”的提出让我们文化走出去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7年6月11日,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的第二天,我们在“五洲情”场馆内可以看到“一带一路”国家手工艺展示,多个国家的刺绣作品纷纷亮相。2018年12月20日举办了潮州国际刺绣艺术双年展,双年展吸引了全球13个国家176位刺绣艺术家249件商品,这也是在中国举办的第一个国家级、国际性的刺绣艺术双年展。这些活动的举办可以让国内外刺绣艺术家相互学习,博采众长,振兴和发展传统刺绣工艺,向世界展示刺绣传统技艺的独特价值和无穷魅力。(中国经济网)

3.1 利用孔子学院传播刺绣文化

孔子学院的建立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平台,对于刺绣的传播,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让中国优秀传统手工艺走出国门,面向世界。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在学习期间应该掌握刺绣的基本知识和基础针法,带上自己的作品去展示给外国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穿插一点关于刺绣的知识,也可以用刺绣工艺品作为他们学习汉语的奖励,激发她们学习汉语的兴趣,让更多的外国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手工艺。此外还可以在文艺演出活动、艺术展览中展示出我们的手工艺品,让更多地外国朋友了解刺绣文化。

3.2 向世界性的组织申请刺绣推广日

我们可以向世界性的组织申请国家宣传日,宣传日期间,我们可以在学校或广场上展示我们刺绣作品,向他们讲解关于刺绣的知识,有兴趣的同学和朋友可以临时教她们一些比较简单的针法,让她们体验到完成一副刺绣作品的荣誉感与自豪感。另外还可以出一些半成品,指导他们制作的过程,让她们参与进来完成刺绣作品并向同学介绍来宣扬我们的刺绣文化。

3.3 新兴技术

国际电信联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设立的宽带数字发展委员会发展的《宽带状况报告》显示: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32亿人可以上网,相当于全国总人口的43%,但是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1个“中低收入和低收入”国家中,每百人能上网人数平均值为25,有15个国家的数字低于全球平均数。信息网络的滞后、文化教学的缺失,所以我们在进行文化教学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辅之以视频剪辑、图像、VR技术,让更多的学生和当地居民来感受文化的美好。同时我们也可以一对多地对他们进行辅导,让他们参与到文化的活动中来,感受一下手工艺文化的魅力,与我国的文化进行一次亲密地旅行。

3.4 周边国家的参与

“一带一路”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是相辅相成的,文化认同感极其重要。因为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所不同,而且在宗教、语言、和风俗习惯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只有各个国家产生了文化认同感,文化才可以深入交流,同时可以挖掘两国文化体系中的同质性元素制定相应的文化传播方案。中国文化蕴含了“以和为贵”、“和谐包容”等传统美德,这恰恰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和理念不谋而合。对于“一带一路”周边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刺绣手工艺的引进,一方面可以增加劳动岗位,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失业率,同时还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随着中国文化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国家自愿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文化传播也成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实现自愿互换、互补、共享,推动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

3.5 企业品牌的“走出去”

企业品牌的“走出去”也代表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卢福英是苏绣第一个走出国门的绣女,先后6次在日本的大阪市、德国的曼海姆市推销自己的绣品;苏州宏宝刺绣是专门研究开发精品高档刺绣装饰屏风的公司,多次为人民大会堂提供国宴刺绣,并作为珍贵礼物赠予外国使者,如巨幅苏州刺绣《山河壮丽》赠予俄罗斯大使馆;古苗疆刺绣公司立足于“古苗疆走廊”,搭上“一带一路”发展的快车道,在北京、上海、德国均有生产基地和销售基地,已将苗族刺绣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并获得外国人士的喜欢。吉木萨尔县新型刺绣企业已达6家,产品远销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4 结语

刺绣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着中华文明。刺绣不仅见证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且刺绣也随着民族的进步而不断地变化。刺绣文化的弘扬,一方面夯实了我们文化建设的根基,另一方面奠定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刺绣也将跟随“一带一路”走出国门,走向更多的国家。让中国更坚定地走文化自信道路。

猜你喜欢
刺绣一带一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清新唯美的刺绣
谁远谁近?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刺绣新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