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角下的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育

2019-01-07 00:39左志坚彭贵珍雷秋瑾
福建茶叶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传统音乐

左志坚,彭贵珍,雷秋瑾

(江西中医药大学,江西南昌330001)

面对当前公共艺术教育领域中国传统音乐内容以及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本文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入手,阐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为什么需要中国传统音乐的内容,以及中国传统音乐蕴含的人文精神及其对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的作用。

1 为什么需要传统音乐

1.1 音乐具有文化属性:音乐教育领域多元文化主义的全球趋势与认同

什么是多元文化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的重要理论家、英国的C.W.沃特森在其著作《多元文化主义》中提出多元文化主义是文化观、历史观、教育理念、公共政策。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文化观、教育理论,作者阐述道,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不存在优劣高下之分,多元文化主义的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之间的平等及相互影响;传统教育中主流文化对非主流文化的排斥局面必须得到改善,学校一定要帮助学生消除对其他文化的误解、歧视以及对文化冲突的恐惧,学会了解、尊重和欣赏其他文化。1多元文化主义特别强调“世界上不存在单一或统一的文化评价标准。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基本价值,不同文化之间不是相互排斥,而是互为借鉴,共同繁荣与发展的”。2

在国际音乐教育领域中,多元文化理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早已深入人心,并被运用于音乐教育的实践。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以多元文化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关于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

1.2 缺位: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现状

传统音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缺位,既表现在观念上,又表现在实践中。

观念上,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在我国音乐教育界起了决定性作用,至今仍有顽固的影响。

语言学家将语言分为口说的语言和书写的语言,二者虽然具有不同特性,但更具有相同重要的文化价值。语言学家的结论对于我们重新理解音乐的真正文化价值给予了极大的启发:音乐语言也分为口传的音乐和书写的音乐(音乐虽然是非语义性的,但音乐领域中所运用的一系列名词却是由语言概念来界定的)。二者具有不同的特性,但同样具有相同重要的文化价值。具有口传心授、身传心授特征的中国传统音乐就是这样的口传音乐,反映的是中国的文化价值;西方音乐则以量化记谱的形式成为一种书写的音乐,反映的是西方的文化价值。但事实上,统治我国音乐教育界或者说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影响当今音乐教育的主要思想却是欧洲音乐文化中心论(其实还有汉族音乐文化中心论)。

实践上,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主体地位是缺位的,这种缺失包括教学内容和方式。

音乐具有文化属性,音乐教育也具有文化属性,这是一个中外学者一致公认的命题。语言学家提出一个观念并已被他们的研究所证实,那就是语言学研究首先应该关注的是母语,而不是本末倒置的过多关注外国语言的研究,并提倡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否则,用外来语言语法研究本土母语将遭遇极为尴尬的境地。在音乐领域同样如此,中国音乐的母语就是中国传统音乐与其生存的文化环境,这是我们音乐教育与研究的基础和主体。以外来音乐语言规则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或是研究本土音乐,要么驴唇不对马嘴,要么风马牛不相及。因为中国传统音乐与西方音乐区别巨大,有其自身特性与规律。用源自西方的书写的音乐语言规则来对以口传音乐语言为主要特性的中国传统音乐进行教学与研究,很难把握中国传统音乐的根本特征与风格。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中,那些所谓科学的记谱比如五线谱或简谱记谱法上的所谓旋律,早已脱离了中国音乐语音规律的真相,与活泼、即时、丰富多彩且具有生命活力的传统音乐本来面目相距甚远,如同是干瘪的木乃伊3。笔者认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力正在于它的口传性与非乐谱性。

学者们提出一个国家的音乐教育应该以自己的传统音乐为基础,比如世界著名的音乐教育家柯伊达。中国学者基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观和中国传统音乐的特性提出“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理念并据此建立新的中国音乐教育体系。可直至目前中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体系中,占主体地位的仍然是建立在西方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基础之上的内容(即音乐四大件:和声、曲式、复调、配器),教学方式也以西化为基础。就整体的教学内容与方式而言,具有西方音乐的文化属性和西方文化特征。

1.3 缺失:当前学生人文精神的现实表现

学校需要有人文精神,学生需要具有人文精神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可当前学生的人文精神却是缺失的。

关于什么是人文精神,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做出了多种多样的阐述:有人从哲学层面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可从四个方面来概括:个人、群体、自然、天道。由此,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修身为本,就是每个人要通过修身使自己的身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二是每个人要处理好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三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类与自然持久的和谐;四是人心与天道要相辅相成。4有人认为要至少从三个层面来认识人文精神的内涵:“第一个层面,作为社会的人应有的道德精神(是人之为人的起码的前提和基本要求);第二个层面,作为生命个体的人应有的哲学精神(最高德性,普遍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最高内容和最后归宿);第三个层面,作为与自然的对应物的人应有的宇宙精神(天人合一,人认识的最高境界)。这三个层面涵盖了人的世俗关怀(与他人与社会好好相处享受世俗生活的乐趣)、终极关怀(对理想人性、彼岸世界的关注、向往与追求,享受精神的盛宴)和宇宙关怀(对大自然的人文关怀,即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相处,获得对人类永的期待与保证)。”有人从历史的层面指出“当代人文精神的总特征是弘扬价值观念,提高文化意识。这个层面的人文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和价值观、人生观及道德观教育”。

这些论述尽管由于视角不同而言语不尽相同,但都指出:一、人文精神跟人的精神与观念有关;二、人文精神跟人与人生存于其中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有关。

有别于西方的宗教传统,中国几千年来文化发展的主要精神支柱就是人文精神。尽管如此,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却是缺失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市场功利为导向,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迷信技术能解决所有问题,沉醉于“唯科学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同情心和爱心;缺乏崇高的道德水准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共赢的健全人格。

2 中国传统音乐的人文精神

2.1 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音乐观念与实践上的人文精神

音乐观念上中国传统音乐中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以儒家为例,在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审美、音乐的价值、音乐的社会功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闪烁睿智光芒的思想,集中体现了人文精神,影响深远。关于音乐的本质,儒家完全从人性和道德的角度来加以理解;关于音乐的审美,儒家认为要将音调的优美和人性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关于音乐的价值,儒家提出要用音乐来完成个人的修养,音乐能使人的精神渐趋完美,成为“仁人”;关于音乐的社会功能,儒家主张音乐是极有效的塑造良好社会风尚的教化工具,以“人”作为出发点,通过培育人的良好德行构建良好的社会风尚。可以看出,儒家在音乐观念层面上,始终围绕着“人”这个中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

音乐实践上中国传统音乐中也具有人文精神,譬如音乐创作思维中强调“线性思维”。所谓“线性思维”,是指以旋律思维作为音乐创作思维的基本方式,旋律在中国传统音乐创作中占有中心地位,这是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思维的基本特征。它体现出中国文化中的“以人为中心”的人文精神,因为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思维中,追求的是清晰明辨的感性表现及直截了当的音响形态,这是“以人为中心”所要求的感性、经验、直观,只能以旋律思维作为基本方式才能更好的表现出来,与西方音乐创作中追求的通过主要以和声与复调方式表现出的理智、科学、逻辑有极大的区别。

2.2 以和为美:中国传统音乐语言特征、表现与审美上的人文精神

以和为美同样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又一种人文精神,体现在音乐语言特征上强调音乐结构、旋律发展、调转换的协调与自然,音乐表现与审美中以情为中心与重点,但又适可而止。

仅以音乐结构为例来加以说明,“散-慢-中-快-散”的布局形式是中国传统音乐在结构上的最大最普遍的特征。这种结构布局,讲究结构内部各部分的逐渐变化及整个过程的圆滑、融合、柔和,追求自然顺畅的变化,强调统一并在统一的基础上发生对比,有别于西方音乐所强调的对比、冲突以及对比基础上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事物尤其是人的情感发展的各个阶段,极为契合人的情感发展的整个过程。

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与审美以“情”为中心与重点,也显示出以和为美的人文精神。中国传统音乐在结构原则、旋律发展、调的转换、表演、欣赏等方面,均是以体现情感的自然流露为基本追求,既不同于西方音乐在结构原则上强调的通过和声、曲式等具有逻辑性与严密性的手法表现音乐的冲突与对立,也不同于在旋律展开手法上为消除任意性而强调通过音与音之间的科学联系体现出的遵循科学的规律性。

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与审美以“情”为中心与重点,实质上就是以“人”为中心与重点。这个“人”既包括社会的人,如儒家的主张,也包括自然的人,如道家的主张。以社会的人和自然的人为表现中心,始终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追求与艺术实践。在“重情”的同时,强调以和为美的大原则。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感的表达要求是不走极端,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情感的表现以适度为限,以达到天地万物各安其位,人情世故生机勃发。中国传统音乐无论是在音乐表现还是音乐审美,在传达人的情感时都十分强调含蓄,注意分寸与节制,讲究点到为止、恰到好处,以平和之乐来培养谦和自守的道德人格。总之,中国传统音乐的以和为美,强调音乐语言内部本身的和谐生成,音乐与人内心的和谐统一,音乐与人生存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

3 结束语

可见,中国传统音乐包含有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以和为美的人文精神。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将中国传统音乐纳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拓展艺术视野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传统音乐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