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羊脑包虫病

2019-01-07 01:55李积良
中兽医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包囊细粒绦虫

李积良

(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畜牧兽医站,810499)

羊脑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羊脑内形成的包虫病,细粒棘球绦虫主要存在于受过污染的环境中,诸如草、水源等。羊食用携带细粒棘球绦虫草料或饮用污染水源后,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随草料进入羊的消化道,通过消化道进入静脉血液中,游离至脑部,最终形成脑包虫病。中医治疗羊包虫病时需要以杀虫驱虫为根本,结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血养气等疗法,并最终达到消炎灭虫,全面改善羊机体功能的目的。

脑包虫病可感染人及牲畜,畜类感染广见与牛、羊之中。脑包虫病常见的终末宿主为犬类,可通过犬类的粪便对周围的草、蔬菜、水源等环境形成污染,致使以上这些环境中存在细粒棘球绦虫,羊在使用受过污染的草料或者饮用水后容易患上羊脑包虫病。羊脑包虫病对羊的健康影响较大,严重时还可引起死亡。

1 致病因子

羊脑包虫病的致病因子主要为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粒棘球绦虫的虫卵通过食道进入消化系统,再由内消化系统孵化,进入肠道壁的静脉系统,直到游离进羊脑内部,此时幼虫便在羊脑内部寄生,成长为细粒棘球绦成虫,形成包囊。细粒棘球绦虫包囊可寄生于羊脑的多个部位,引起羊视力障碍、精神萎靡、四肢痉挛、休克、咳血等。包囊结构为双层,囊层中含有囊液和虫囊,囊液会随着细粒棘球绦虫囊的增长而变大,引起较为强烈的过敏反应。其中囊液为羊脑包虫病中的过敏反应源,由于细粒棘球绦虫的张力较强,手术或穿刺意外以前你囊液外溢则更容易导致强烈的过敏性反应,引起羊的死亡或休克。

2 临床表现

羊脑包虫病的发展周期较长,具有多个发展阶段,前期发展阶段不明显,属于潜伏期,且存在潜伏周期较长的表现。前期阶段无异常过敏反应或明显症状; 中期阶段羊开始出现体温变高、心跳加速、呼吸困难,或异常兴奋,或异常沉闷,出现不同程度的躺卧情况,虽表现症状不明显,但也可觉察出端倪,此时也是最佳的中医治疗阶段;后期阶段是包囊形成和增长的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包囊在不断的增大,对脑部及其神经压迫较为明显,羊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临床反映,如食欲变差、精神不振、体质衰弱、日渐消瘦、四肢无力甚至麻痹,严重的情况直接出现昏倒或休克,间歇性休克还伴随着咯血的情况。后期阶段是羊包虫病发展的高潮期,也是细粒棘球绦虫形成包囊后对羊脑破坏较大的阶段。这一阶段随着包囊的增长和囊液的增多,羊脑内部的包囊不断靠近,直接造成羊脑组织开始萎缩。

3 诊断治疗

3.1 四诊法确诊

羊脑包虫病的中医辨证治疗首先需要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法确定脑包虫病的发展阶段,一般从羊开始表现出异常反应开始,结合羊的体征和表现,分别确认中期和后期阶段。中期阶段以临床羊脑包虫病的临床表现为对照,结合体温、脉搏、心跳等表现,主要以杀虫为主,辅助以活血化瘀、补气补血的中药材,进行短期调理,即可使羊获得较好的恢复。后期阶段由于羊的脑部组织破坏严重,体能全面下降,治疗主要以杀虫驱虫、清热解毒为主,并辅助以较长的活血化瘀、补气补血、滋补养元、调节脾胃等诸多药物,全面改善羊体机能。

3.2 中医用药

羊脑包虫病的常用处方如下:

处方一:鸦胆子30g,六神曲、焦山楂各25g,黄芪、熟地、阿胶、常山、何首乌、当归、炒白术、炒白芍各20g,枸杞、炙甘草、龙眼肉、五味子、川芎、川断续各12g。具体用药需要根据羊脑包虫病的发展情况酌情加减处方及其用量。

处方二:蜂蜜250g、黄芪70g、冬花60g、当归50g、党参50g、白术40g、陈皮40g、柴胡35g、升麻35g、甘草25g。

以上处方根据羊脑包虫病的临床需求配合使用,用法为加水煎汤灌服,每日1 副,一副三汤,每日三次。此外,需要及时测量羊的体温、心跳、呼吸,根据体征表现调整处方用药,在治疗后期酌情增加补中益气的中药[2]。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羊脑包虫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不仅能够从根本上起到杀虫的效果,辅助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补血养气等药物还能起到调理羊体机能的作用,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包囊细粒绦虫
鲫成鱼绦虫病治疗一例
外在水分对潮湿细粒煤风力分级效果影响的研究
链状裸甲藻赤潮消亡过程及其与休眠包囊关系的初步研究
共和县畜间包虫病防治效果调查报告
蓝氏贾第鞭毛虫包囊感染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精锐微泡浮选机在上宫金矿的试验应用
细粒级尾砂高浓度胶结充填试验研究与工业应用
新疆北疆部分地区牛羊包虫病流行病学调查与cox1和nad1基因分析
鸡绦虫病症状及治疗
牛羊绦虫病的预防和中西医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