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伤寒的防治

2019-01-07 01:55李艳
中兽医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副伤寒抵抗力沙门氏菌

李艳

(甘肃省渭源县麻家集镇畜牧兽医站,748200)

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细菌引起的一种仔猪传染病。急性者常见败血病,慢性者则为坏死性肠炎,偶发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该病一般多发生于2~4月龄仔猪,6月龄以上猪只鲜有发生。一般的消毒药便能迅速杀死猪副伤寒杆菌。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健猪常有带菌现象,病猪及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本病传染主要经过消化道,幼猪吃食了被病原体污染的饲料、饮水后引起发病。同时不合理的饲养管理和猪舍潮湿、阴暗及过早断乳等外因,都能降低幼猪自身抵抗力,促进本病流行传播。本病对生猪养殖造成一定威胁,笔者就多年基层工作和诊治经验,对该病的防治做一论述,仅供大家参考。

该病病原体主要是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和肠炎沙门氏菌等也常引起本病。沙门氏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两端钝圆、卵圆形小杆菌,不形成芽胞,有鞭毛,能运动。

病原菌对干燥、腐败、日光等外界环境因素具有较强的抵抗力,比如在水中能存活2~3 周,在粪便中可存活1~2 个月,在冰冻的土壤中可存活过冬,虽然在潮湿、温暖处仅能存活4~6 周,但在干燥处则可保持8~20 周的活力。该菌对高温的抵抗力不强,在60℃环境下15 分钟即可灭活。同时,对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也不强,常规消毒药及其常用浓度均能达到消毒的目的。

1 症状

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普遍可从3 天至30天左右。根据临床经过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通常情况下以慢性型较为多见。

1.1 急性型

一般来势迅猛,和猪瘟症状及其相似。病初体温上升至41~42℃,病猪停食,不愿走动,可见精神沉郁,腹部卷缩,拱背,腹泻,粪便极臭。2~3天后,患猪体温稍有下降,肛门、后腿等部污染混合血液的粘稠粪便。时伴有咳嗽、呼吸困难;由于病猪心脏衰弱,皮肤(尤其是耳尖、四肢、胸腹等处)呈现暗红色。

1.2 慢性型

病初患猪由减食直到不食,腹泻常有规律性,粪便呈现淡黄色、黄褐色、淡绿色,有恶臭。腹泻日久,可见病猪大小便失禁,粪便内可见血液和假膜。病初1~3 天有高热,之后呈弛张热,个别病例体温不高。皮肤特别是胸腹部常有湿疹状丘疹,被毛蓬乱、粗糙、失去光泽。精神衰竭,皮肤暗紫色,特别以耳尖、耳根、四肢比较明显。腰背拱起,后腿软弱无力,叫声嘶哑。强迫其行走时,则行走蹒跚。病的末期,往往极度衰弱死亡,病程可延长到2~3 周左右。死亡率约为50%。

2 剖检

急性的大肠粘膜可见肿胀发红,伴有出血点,肠淋巴结和脾脏肿大。在肝、脾、肾等脏器的实质内有粟粒大小的坏死灶。

慢性的大肠粘膜增厚,有浅表溃疡和坏死。肠道表面附有灰白色或暗褐色假膜,形状如糠麸。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脾、肾及肺均可见坏死灶。

3 预防

3.1 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全方位根除发病原因;对于常发本病的猪群可优先注射副伤寒菌苗。

3.2 采用添加土霉素饲料添加剂,即可促进生猪的生长发育,并对预防猪副伤寒等消化道传染有明显的效果。

3.3 当发现本病时,应在第一时间内隔离消毒。

3.4 病死猪要及时无害化处理,以防病菌散播和人的食物中毒。

4 治疗

治疗病猪应在隔离消毒的基础上及早进行,可酌情选用如下处方。

4.1 土霉素,日剂量30~50mg/kg 体重,视病情而定。肌肉注射每日1 次,口服则分2 次。连续应用至体温下降,精神食欲好转(一般3~5 天)时,剂量减半,继续用药4~7 天。

4.2 磺胺双甲基嘧啶(SM2)有一定疗效。日量0.2g/kg,分2 次口服,连用7~10 天。

4.3 每公斤猪体重肌注10~20mg 氟苯尼考,连注3~5 天,也可按每公斤猪体重内服20~30mg氟苯尼考,连服3~5 天。

4.4 使用大蒜酒浸液

取大蒜120g(去皮捣碎),加白酒500g,装瓶内密封一周后再用。仔猪每次口服5~10g,每日2次,至食欲恢复后可停止,或再喂几日也可。

4.5 黄连散:青木香6g、毛苍术6g、黄连6g、地榆炭6g、炒白芍10g、白头翁6g、车前子6g、红枣5个,碾细后拌入料中,一次喂服。

4.6 黄香汤:黄连10g、木香10g、白芍12g、槟榔12g、茯苓12g、滑石15g、甘草6g。加水煎成后分4次量,每日2 次。

猜你喜欢
副伤寒抵抗力沙门氏菌
4种鸡源致病性沙门氏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广东、广西、福建省和上海市零售鸡肉源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基因型
给花生找“亲戚”增强抵抗力
鱼粉中沙门氏菌杀灭方法的研究
食品中沙门氏菌检验虚拟仿真实验研究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研究
猪副伤寒病临床症状及治疗方法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羊副伤寒病的防治
当动物画上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