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香菇袋料栽培主要技术模式及关键技术*

2019-01-07 07:30张桂香
中国食用菌 2019年11期
关键词:越夏菌袋出菇

张桂香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自2015年以来,甘肃省袋料香菇栽培飞速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省香菇袋料栽培的数量超过3 000万袋,产量超42 000 t,产值超3.36亿元,短短2年,面积增加50%,产量、产值分别占全省食用菌年产量、年产值的35%和37.3%[1-2]。由于香菇保存期长,市场容量大,生产周期短,投资见效快等特点,已成为目前各级政府发展农业的有效抓手,新一轮国家精准扶贫也把扶持和发展香菇产业作为帮助贫困地区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首选策略[3]。

甘肃省袋料香菇产业虽然起步晚,但由于甘肃省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等优势,产业发展迅速,目前香菇已成为全省仅次于平菇之后的第二大食用菌主栽种类[1]。同时,由于甘肃省生态类型区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适宜甘肃省不同地区气候特点的多种栽培模式。为了进一步规范甘肃省香菇袋料栽培技术,提升栽培的产量、效益,指导产业发展,现将甘肃省香菇袋料栽培的3种主要技术模式,即人字形地面栽培(地面斜置)技术模式、层架立体栽培技术模式和覆土栽培技术模式,技术要点及特点介绍如下。

1 香菇人字形地面栽培技术模式

1.1 适宜区域与栽培季节

该模式适宜甘肃省的陇南山区、河西地区、黄土高原区、甘南高原区[3-4]四大生态类型区的海拨2 000 m以上地区的越夏栽培(冬季10月至12月播种,夏季4月至10月出菇)、海拨1 300 m以下地区的秋季栽培(春季3月至5月播种,秋冬8月至次年3月出菇),以及海拨1 500 m左右地区的越冬栽培(秋季8月至9月播种,11月至次年5月出菇)。

1.2 品种选择

越夏栽培建议选用菌龄短、早熟、高产优质品种238和0912;秋冬栽培建议选用菌龄长、低温型晚熟品种申香215和L808。

品种238:短菌龄、硬质菇、广温型品种,适应性较强,适宜温度范围较广,较耐高温,最佳出菇温度10℃~25℃。子实体单生,菇型偏小,肉厚,柄短,大小均匀。菌盖伞状,边缘内卷,深褐色,表面布浅褐色鳞毛。转色期较短,菌龄80 d~90 d,适宜夏季反季节栽培,也适宜秋、冬、春季节栽培出菇,前三潮菇生物转化率80%,最高可达100%。

品种0912:菌龄短、早熟品种,适应性较强,适宜温度范围较广,最佳出菇温度10℃~25℃。子实体单生,菇型中等偏大,肉厚,柄短,大小均匀。菌盖伞状,边缘内卷,深褐色,表面布浅褐色鳞毛。转色期较短,菌龄90 d~100 d,适宜甘肃省不同生态区四季栽培,前三潮菇生物转化率80%,最高可达100%。

L808(国品认菌):菌龄长、晚熟品种,栽培周期长,出菇期长,能够跨季节出菇,最佳出菇温度10℃~20℃。子实体单生,菇大,肉厚,质地结实。菌盖半球形,深褐色,表面布浅褐色鳞毛。菌龄110 d~120 d,适宜秋、冬、春跨季节栽培出菇,前三潮菇生物转化率55%,最高可达90%[5-6]。

申香215(国品认菌):菌龄长、晚熟品种,菌丝粗壮、浓白,抗逆性强,菌丝耐高温,越夏安全。最佳出菇温度10℃~25℃。子实体单生,菇大,肉厚,质地结实,优质菇比例高。菌盖半球形,深褐色,布浅褐色鳞毛。菌龄120 d,适宜长季节栽培,前三潮菇生物转化率50%,最高可达95%[6]。

1.3 设施类型

栽培设施:海拨2 000 m以上地区的越夏栽培,宜选用通风、降温和保湿效果良好的简易菇棚;海拨1 300 m以下地区的秋栽,宜选用控温和通风效果良好的钢架大棚或日光温室型栽培设施;海拨1 500 m左右地区的越冬栽培,宜选用日光温室型栽培设施。

1.4 栽培关键技术要点

人字形地面栽培技术模式也称斜立式交叉摆放技术模式[7]。设施内部的地面上用竹竿(木棍、钢筋) 和铁丝搭建高 15 cm~20 cm,宽 1.0 cm~1.2 m的栽培床架,每个床架纵向拉5根~6根铁丝,间距0.25 m,2个床架之间留50 cm~60 cm走道,架子长度根据场地确定。

越夏和越冬等短季节栽培采用15 cm×55 cm保水膜双层袋(保水膜袋+灭菌袋)或三层袋(保水膜袋+灭菌袋+外袋),秋栽等长季节栽培采用(17~18)cm×(58~60)cm 保水膜三层袋。培养料配方:阔叶树木屑或苹果枝屑79%、麸皮20%、石膏1%,含水量55%~62%,pH 6.5。单面4穴接种,接种量每袋50 g~60 g,接种后“井”字形码放,接种穴朝上,每堆10层,每层4袋,行间距50 cm,控制培养室温度20℃~23℃,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70%,暗光,空气新鲜。随菌丝生长脱外袋刺孔(接种穴菌丝相连时,脱外袋;菌丝长满转色时刺孔,刺孔深度3 cm左右,刺孔直径3 mm左右,数量50个~80个)翻堆,据温度调节堆高及间距。菌棒达到菌龄,菌丝达到生理成熟时,控制培养室温度18℃~22℃,通风由每天1次~2次逐渐增加到3次~4次,拉大干湿差,增湿至55%~75%,见光培养(光强1 000 lx左右)、转色。菌筒成熟后,适时催蕾(温差、湿差和震动刺激)出菇。低温季节催菇要解决好增温、保温及保湿工作,控制温度10℃~20℃,昼夜温差8℃~10℃;湿度80%~95%,散射光线,通气良好;春季气温较高时着重解决保湿与通气的问题,防止杂菌感染和高温烧菌。菇蕾发育期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温差,逐渐降低环境湿度,保证有良好的通气和光照条件。冬季低温季节注意增加菇棚光照,提高温度,菇棚内最低温度控制在3℃以上。春季气温升高后注意菇棚遮荫,协调通气和湿度条件,防止杂菌感染。加大昼夜温差和干湿差,以提高花菇的产量和质量。每茬菇采收完,养菌7 d~10 d(待采菇留下的凹点菌丝发白)后补水(补水标准:菌棒重量降低35%~40%及以下),水补到初始重量的75%,上潮菇出菇前菌袋重量的80%~90%。

1.5 栽培特点

优点:简单实用,搭架成本低,应用范围广;通风、透光性好,便于管理;接近地面,易于保湿降温,越夏反季节栽培效果好。缺点:相对于层架栽培,空间利用率低;采菇时拿放菌棒会造成一定的震动,增大畸形菇的概率,同时会对菌棒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每茬菇后需要注水或者浸泡菌棒补水,费时费力,同时容易折损菌棒。

2 香菇层架立体栽培技术模式

该模式适宜区域、季节安排、品种选择、设施类型及栽培管理技术基本同人字形地面栽培技术模式。不同之处,需要在设施内部地面上用钢筋、竹竿等搭建宽 1.0 m~1.2 m,高 1.6 cm~2.0 cm,长度根据场地确定的栽培床架,每个床架4层~5层,层间距40 cm~50 cm,2个床架间留50 cm~60 cm走道。

栽培优点:架式摆放节约用地,空间利用率高;出菇期间设施内整体环境温度、湿度易控制,利于育菇阶段管理;适宜不同区域适温季节栽培,单位面积产出高,效益好。缺点:搭架需要人工、材料,会增加一定成本;易造成高温季节上层菌架温度高、湿度小,低温季节下层菌架光线过暗等原因引起的不出菇或出菇少等出菇不均匀现象,栽培管理中,需经常各层架间倒棒管理;适用于空间较大的设施场所,狭窄场地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3 香菇覆土栽培技术模式

3.1 适宜区域与栽培季节

该模式适合甘肃省四大生态类型区的陇南山区、河西地区、黄土高原区、甘南高原区海拨2 000 m以上地区的越夏栽培(冬季10月至12月播种,夏季4月至10月出菇)。

3.2 品种选择

建议选用菌龄短、早熟、高产优质品种238和0912。

3.3 设施类型

宜选用通风、降温和保湿效果良好的简易菇棚或控温和通风效果良好的钢架大棚。

3.4 栽培关键技术要点

选用菌袋规格 15.000 cm ×55.000 cm × 0.005 cm双层袋 (灭菌袋+外袋),每袋装干料 0.9 kg~1.0 kg,湿重 2.1 kg~2.3 kg。菌袋生产管理及养菌同人字形地面栽培技术模式。当接种穴菌丝相连时,脱外袋。在菌袋培养90 d~110 d后菌袋菌丝满袋后脱灭菌袋,随即平排于事先清理干净并消过毒的畦面上(每千袋畦面用6 kg漂白粉或50 kg石灰水喷洒,2 d~3 d后再用2 kg左右硫酸铜喷洒于畦面,盖好薄膜,消毒3 d,然后揭膜,畦面铺盖2 cm细沙,用1瓶辛硫磷、2.5 kg甲醛兑水70.0 kg洒于畦面,再盖膜3 d,将膜揭开后再用0.5 kg高锰酸钾对水70 kg洒于畦面,然后洒上1层石灰水后即可排筒)。菌袋排于畦面后及时盖薄膜,做到边脱袋、边排筒、边盖膜,维持温度18℃~22℃,盖膜第4天全部揭开薄膜,第5天早晚各加强通风1次,并用干净的水冲洗菌筒,待菌筒转色80%~90%时停止浇水4 d~5 d,之后覆土。覆土材料宜选用沙土,在烈日下暴晒2 d,去碎石、杂物,拌入10%的石灰粉或火烧土、草木灰,填入菌袋之间空隙并稍加压实,菌筒面裸露3 cm,白天不盖膜,晚间盖膜。适量喷水维持菌袋和覆土湿度。田间畦沟内引灌干净流动的小溪水或山泉水、水库水。采用干湿交替的方法进行催菇,控制昼夜温差8℃~10℃,空气相对湿度90%左右,增加通风量,散射光照射,连续3 d~4 d,菌筒表层出现不规则的白色裂纹,菇蕾从裂纹中长出。夏季出菇应加强通风,降低菇床温度,防止高温烧菌。每茬菇采收完,放去畦沟水,并停止菌袋喷水,降低菇床湿度,进行养菌,待采菇凹陷处的菌丝恢复长白,灌畦沟水并加强喷水以利于下一潮出菇。

3.5 栽培特点

优点:菌袋畦面摆放脱袋时无需转色,采用边出菇、边转色方式,大幅缩短生产周期;采用灭菌袋加外袋的双层袋栽培,省去保水膜袋,且各潮次菇间菌棒无需注水,可节约大量人力、物力,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越夏栽培,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易控制,保湿降温效果好,管理方便;出菇均匀,潮次不明显,商品性较好。缺点:空间利用率低,单位面积栽培效益相应降低;覆土后香菇菌棒的特殊气味,易招致害虫侵袭,严格采取防虫措施;覆土选择和处理需要一定技术,栽培有一定局限性。

猜你喜欢
越夏菌袋出菇
河南省食用菌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到宜阳县开展科技服务
果树安全越夏四注意
李子树采后的越夏管理方法
杏鲍菇出菇实践操作技术浅析
秋栽香菇养菌出菇管理顺口溜
牡丹江地区地栽黑木耳废弃菌袋回收利用现状及对策
越夏茬蔬防虫工作要赶早
越夏黄瓜坐果难 巧用措施多坐瓜
香菇白棒出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春栽香菇菌袋安全越夏需把“五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