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武陵山片区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2019-01-07 14:14黎艾艾
福建茶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秀山武陵山

黎艾艾

(长江师范学院管理学院,重庆 408100)

民俗文化,是对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它通常泛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民俗文化旅游则是民俗文化与旅游两者的有机结合,它是以具体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旅游活动,具有鲜明、突出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对游客充满了强烈的吸引力,是一种注重参与体验的旅游产品。

武陵山片区范围较广,它包括湖北、湖南、贵州、重庆四个省市71个县(市、区)。其中重庆武陵山片区包括黔江区、酉阳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丰都县7个县区,其中4个民族自治县的少数民族主要以土家族、苗族为主,此外有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等5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总数为193万人,占重庆市人口的5.8%。境内各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俗文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为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条件。

目前重庆武陵山片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大多停留在对传统产品的设计和组合上,仅将民俗文化旅游与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混杂搭配,并未真正体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因此,本文将针对武陵山片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其独特的魅力,使它成为武陵山片区旅游业发展中最具吸引力的产品之一。

1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重庆武陵山片区现有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种类齐全,形式丰富,而且特色鲜明。主要包括富有特色的民居建筑、民族与地方特色的饮食、服饰、传统民间手工艺与艺术、民间歌舞、传统节日等内容。

1.1 民居建筑旅游资源

由于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民族宗教文化的影响下,重庆武陵山片区的民居建筑主要形成了以吊脚楼为代表的建筑形式,在少数民族地区则留存有土家族、苗族传统古寨。现存的民居建筑典型代表有依山傍水的龚滩古镇吊脚楼、被誉为中国最大的苗族传统建筑群的彭水蚩尤九黎城、酉阳龙潭古镇王家大院、武隆江口古镇的传统民居建筑以及因保留完好的建筑环境、建筑风貌而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武隆后坪乡文凤村天池坝组、沧沟乡大田村大田组、浩口乡浩口村田家寨和平桥镇红隆村等四个村落。

1.2 民族服饰旅游资源

重庆武陵山片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资源丰富,鲜明的民族特色,灿烂的服饰文化,构成了重庆武陵山片区民俗风情一个独特的景观。如土家族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穿着无领滚边右衽开襟衣,衣领及衣袖边均会绣有色彩艳丽、精美的各式图案,彰显出土家妇女的心灵手巧。另外在秀山、彭水等地区还有独具特色、式样繁多、色彩艳丽的苗族服饰。

1.3 饮食风味及特产旅游资源

在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及民族文化影响下,重庆武陵山片区的各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风味饮食,如土家族的荞面羹、糯米粑、火炕腊肉、各类豆腐制品、合渣菜、罐罐茶等,苗族的油茶汤、酸汤鱼、酸肉、辣椒骨等,丰都的麻辣鸡块,黔江麻辣鸡杂、武隆的豆花及老腊肉等,构成了丰富的饮食文化。结合当地的特产,形成品质优良,极富吸引力的特色旅游商品,如全国闻名的“黄连之乡”的石柱黄连、“油桐之乡”的彭水油桐、“油茶之乡”的秀山油茶、武隆芙蓉江鱼干、羊角豆腐干等。

1.4 民间节庆旅游资源

重庆武陵山片区的民间节庆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生活气息浓郁,带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如酉阳、秀山、石柱、彭水等地区土家族的舍巴日、赶年;秀山、彭水地区苗族的过苗年、七月七、羊马节、秀山苗族的赶秋节及丰都鬼城庙会等各种节庆活动。

1.5 民间工艺与民间艺术旅游资源

民间工艺与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满足自身需要所产生的,它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审美情趣,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观赏性较强,有的并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它们不仅是旅游观赏对象,还是旅游购物对象。民间工艺体现在石柱土家族的西兰卡普与土家织锦、秀山苗族的蜡染技艺与苗绣,彭水郎溪乡的手工造纸工艺。民间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如石柱土家族的啰儿调、秀山的花灯戏、秀山土家族的薅草锣鼓、酉阳土家族的摆手舞、三棒鼓、酉阳竹琴,土家族哭嫁歌、苗族芦笙舞、木叶吹奏、土戏、傩戏等反映了重庆武陵山片区独特的民俗风情。

2 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2.1 产品品种单一,吸引力不强

虽然重庆武陵山片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仍有为数不少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未被开发利用。目前不少民俗文化未被深度挖掘,旅游项目较少且类型比较单一,仍停留在以观光为主,让游客参与、体验的项目不多,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

2.2 产品创意不足,缺乏文化内涵

近年来,重庆武陵山片区也在不断开发新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但总体在内容上缺乏创新,有些照搬别的景区开发模式,导致重点不突出,未能充分体现当地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及民族风情。

2.3 保护意识薄弱,民俗资源逐渐流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外界广泛的交流,重庆武陵山片区受到时代潮流的冲击,年轻人不再对本民族的民俗文化有认同感,致使部分民俗文化资源正在逐渐流失,尤其在民族服装与民间工艺制作方面流失严重,出现无人继承的现象。

2.4 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低

重庆武陵山片区民俗文化旅游精品本身较少,加之宣传力度不够,还没有形成品牌效应。有些民俗文化甚至不被外人所知,知名度仅限本地区域。因此,应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

3 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目前武陵山片区逐渐重视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彭水、武隆地区的民俗旅游发展甚至已初具规模,但其旅游产品大多停留在餐饮、住宿及娱乐等层面,没有充分展现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开发。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类型多样,内容丰富的民俗旅游产品。

3.1 观赏型民俗产品的开发。通过建立民俗博物馆、民俗文化旅游区及利用现存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寨等形式供旅游者集中观赏。如中国第一座土家族文化生态博物馆——黔江武陵山民俗生态博物馆、酉阳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博物馆、秀山凤凰山花灯民俗文化旅游区、武隆田家寨仡佬族民俗博览馆、彭水阿依河民俗文化馆,分别体现了土家族、苗族及仡佬族等少数民族独特的民俗风情。

3.2 参与型民俗产品的开发。这类型的民俗产品重在体验,因此要求民俗旅游产品做到原汁原味。例如,可以在酉阳桃花源景区开展“做一天桃源人”,真正体验一下世外桃源的田园式生活。还可以在土家村寨住吊脚楼、穿土家服、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等,既可以让旅游者领略田园风光,也可以感受田园生活,使旅游者身临其境,增强参与体验性。

3.3 表演活动型产品的开发。武陵山片区民俗旅游活动繁多,秀山花灯、土家哭嫁歌与摆手舞、傩戏、土戏等都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可以利用开发成为表演活动产品。如土家的哭嫁歌,可以让表演者模拟临出嫁时的情景,既增强了民俗旅游地的吸引力,也营造出较为浓郁的民俗风情环境和气氛。

3.4 民俗旅游商品型的开发。民俗旅游商品通常具有传统的制作工艺,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民族风格,使得它有着不可低估的纪念意义与收藏价值。如土家族的西兰卡普与织锦、秀山苗族的蜡染与苗绣等。还有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饮食,如土家族的荞面羹、糯米粑等,苗族的油茶汤、酸肉等,丰都的麻辣鸡块,黔江麻辣鸡杂、武隆的豆花及老腊肉等。

4 开发对策

4.1 加强区域合作,整合文化资源,提高品位和内涵,增强整体形象。重庆武陵山片区不仅具有优美的自然风景,而且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但整体形象不高。因此开发时应该加强武陵山片区区域合作,整合区域的文化资源,突出民俗生态旅游及民俗文化艺术主题活动,挖掘其文化内涵,形成集观赏性、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文化性于一体的专项旅游产品,以此提升区域整体形象。

4.2 培养民俗专业人才,加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目前武陵山片区从事民俗旅游的人员大多是当地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样不利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播。因此,政府应重视对民俗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可以充分利用当地中职学校及周边高校作为教育平台,培养更多的民俗专业人才,一方面有利于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则利于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及服务水平。

4.3 加强旅游基础建设,鼓励社区参与。民俗旅游资源通常分布在乡村地区,而落后的旅游基础设施会制约民俗旅游的发展。因此,政府应加大力度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如公路及公共设施(卫生间、停车场等)的建设。同时当地政府还应利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为民俗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有特色的农户,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干净整洁,安全舒适且极具民族特色的生活环境,积极推进民族村寨的环境建设。

4.4 树立品牌意识,培育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品牌。品牌是产品的生命和灵魂。目前在重庆武陵山片区并没有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品牌。我们应树立品牌意识,深度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开发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型地域特色旅游产品,以丰富而特色鲜明的活动内容,精美诱人的旅游商品及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旅游者。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秀山武陵山
秦巴-武陵山区重庆段乡镇域多维贫困测度及类型划分
北仍村的味道(外一首)
诗二首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雪花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王秀山:协会的根本是做好行业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