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泡洗联合内服治疗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临床观察和护理体会

2019-01-07 07:54郭康萍
关键词:尿素氮血钙肾脏病

郭康萍,俞 凯,傅 裕,王 戬

(安徽省滁洲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临床多项研究已证实,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皮肤瘙痒症状,其发病率15~49%[1],这一类慢性肾脏病患者,常因瘙痒难捱,寝食不安,甚至引起皮肤损害,越来越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目前一致认为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可能与钙、磷代谢紊乱,在皮肤中微量沉积有关。其中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就是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另外,皮肤表面有含氮物质沉积、皮肤干燥及尿毒症性神经病变都可致皮肤瘙痒的发生[2]。目前,西医治疗的思路主要是使用内服药物来对症处理,以抑制组胺、抗炎止痒,但常会容易出现诸多不良反应如乏力、嗜睡等,部分患者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及自杀倾向。鉴于以上原因,为了更好的改善症状,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我们从中医药思维出发,结合慢性肾脏病伴发皮肤瘙痒这一类症状的特点,采用中草药泡洗外用联合中药内服,研究及实践一年来,获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慢性肾脏病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33~70岁,平均46岁,并发皮肤瘙痒轻型17例,中型8例,重型16例;对照组男22例,女19例,年龄35~72岁,平均44岁,并发皮肤瘙痒轻型16例,中型9例,中型16例。两组患者均符合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症诊断标准,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遵医嘱选用排毒止痒汤:荆芥、土茯苓、防风、白鲜皮、浮萍各30 g、苦参50 g、徐长卿50 g、紫草20 g、当归15 g、茵陈15 g、薄荷20 g。先将药混合加水1000 ml浸泡2 h,煎煮30 min,待药液温度冷却至40℃左右时开始以药液泡洗瘙痒处,全身瘙痒者可将药液倒入浴缸进行泡洗,浸泡中逐渐加入热水,使水温维持在40℃左右,30 min/次,每日2次,同时要注意防寒,避免感冒,洗浴时切勿烫伤皮肤。同时予以尿毒清颗粒冲剂口服,3次/d,1袋/次。连续治疗14天。

1.2.2 对照组

于皮肤瘙痒处涂抹无极膏,2次/d,同时予以尿毒清颗粒冲剂口服,每日3次,每次1袋,连续治疗14天。

1.3 观察指标

检测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的血肌酐、尿素氮、血钙、血磷水平及皮肤瘙痒改善情况的差异。

1.4 皮肤瘙痒改善疗效指标[3]

显效:经治疗,原有皮肤瘙痒情况完全消失,且短期内未有复发;有效:经治疗,原有皮肤瘙痒情况有明显改善,或有部分减轻;无效:经治疗,原有皮肤瘙痒情况无任何改善甚至有持续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血生化指标改善情况

治疗前后对照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血钙、血磷水平未出现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血磷水平显著降低(P<0.05),血钙水平未出现明显降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血钙、血磷水平变化(±s,mmol/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血钙、血磷水平变化(±s,mmol/l)

分组 n 时间 肌酐 尿素氮 钙 磷治疗组 41治疗前850.4±231.5 25.79±3.41 1.93±0.44 1.79±0.40治疗后 786.5±223.6 19.86±2.75 2.24±0.40 1.41±0.34对照组 41治疗前845.6±256.3 23.67±4.53 1.98±0.32 1.83±0.30治疗后813.2±207.8 21.79±3.85 2.03±0.30 1.75±0.27

2.2 治疗前后患者皮肤瘙痒改善情况

治疗组治疗后皮肤瘙痒缓解率较对照组相比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8%、6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皮肤瘙痒症状改善情况(n,%)

3 护理及体会

在泡洗治疗过程中,由于体表血管扩张,出汗会增多,随着水分丢失从而会导致机体在心血管、体温及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发生一过性波动和变化,会出现诸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体温升高等症状,但在泡洗后半小时即可逐渐恢复正常。因此在泡洗过程中要加强观察、监护,以保安全。(1)对伴有心脑血管病、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等以及女性月经期间的患者为操作禁忌或相对作禁忌。(2)在首次泡洗前,应全面评估患者,并告知中药泡洗的功效、操作流程,机体可能发生的反应,以取得患者认同配合,并嘱咐患者及时告知不适症状。(3)在泡洗前后均须监测体温、脉搏、血压及病情变化等。(4)泡洗过程中,尽量使身体浸泡在水中,不断擦洗皮肤,擦洗力度要适中,动作要轻柔,使沉淀在皮肤上的毒素被冲洗干净,切忌抓皮肤,下肢泡洗时防止摔倒意外的发生。(5)泡洗过程中观察室温、药液温度是否合适,定时测药温,经常询问患者有无不适,随时观察病情变化。(6)掌握出汗的程度,以微微汗出为佳,泡洗过程中,应适量饮温开水以补充体液并促进代谢废物的排出,如患者出现心慌、气促、头晕、面色赤热或苍白、出大汗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停止泡洗,并报告医师做相应的对症处理。(7)防止烫伤,药液温度保持40℃左右,年老体弱者、糖尿病及反应较差者泡洗温度适当降低。(8)患者不宜空腹泡洗,进餐前后30min内不宜泡洗。泡洗结束后,多有疲劳,宜静卧休息30 min,切忌突然站立。对年老体弱、肢体活动不便者,协助泡洗并严密观察。(9)严格消毒隔离防交叉感染,泡洗用具一人一份一清洁消毒备用。(10)泡洗中如发现患者过敏时,及时联系医生。(11)每次泡洗前后均应评估局部皮肤情况如水肿程度,有无皮肤破损,瘀点瘀斑等。

4 讨 论

皮肤瘙痒是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常见症状,即使在透析治疗过程中,亦是患者最常见的临床主诉之一。慢性肾衰竭时,肾脏排泄废物的能力降低,肌酐、尿素氮等毒素就会在体内聚集,它们不能从尿中排出,只能经肾外途径渗出,比如通过肠道、皮肤排出,代谢废物附着于皮肤上而引起瘙痒。而关于皮肤瘙痒的形成机制,近年来临床也有各项相关研究,其中主要的理论认为是因为慢性肾脏病患者体内的钙、磷代谢的异常;或者是因为患者原发病日久引起皮肤细胞内脱水,而出现皮肤的汗腺、皮脂腺逐渐萎缩;或是患者自身产生了严重的微血管病变;或是尿毒患者体内毒素不能正常代谢排泄,而堆积在肌表,导致皮肤泌酸功能下降等一系列原因。同时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并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钙磷代谢紊乱;另外肾衰透析患者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变,由于日常治疗中使用透析器,透析膜以及透析方式等引起的各种因素刺激有关。总之,关于慢性肾脏病患者伴发皮肤瘙痒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所以西医研究至今,无论内服外用各种西药,仍无可靠疗效。而在中医学理论中,关于慢性肾脏病患者群体的皮肤瘙痒问题,认为其病因是患者肾病日久,肺脾肾三脏均亏损,水湿代谢失常,从而体内的湿毒外溢于肌肤,肌肤表面被毒素浸渍,产生瘙痒症状,其病机与体虚、瘀阻、湿毒三者密切相关[4]。本项研究中以以上理论为基础,结合临床临证经验,配伍使用排毒止痒汤泡洗,以解毒除湿、透疹消疮、祛风止痒作为治疗原则。本项实验研究中所使用的排毒止痒汤,其中是以当归、鸡血藤为君,从人体之根本入手,先润燥活血,另以荆芥、防风、白蒺藜为臣,有疏风解表、祛风止痒之功,再用蛇床子、苦参为佐,可清热燥湿、祛风止痒。此方煎煮后泡洗,使用过程中进行一系列的熏、擦、浸、泡,借助药液的温热之力及药物透皮吸收的功效,润泽全身或局部皮肤,直接通过肌肤进行吸收扩散,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全身新陈代谢,达到排毒利湿止痒的目的。此疗法与常规西医治疗相比,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减轻药物副作用[5],充分体现中医药疗法的“简便验廉”,值得推广实施。

猜你喜欢
尿素氮血钙肾脏病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尿素氮变化、变化规律及变化的意义分析
从“肾毒”论治慢性肾脏病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该不该补钙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益肾清利和络泄浊法治疗慢性肾脏病4期的临床观察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血钙正常 可能也需补钙
围产期奶牛血钙影响因素及其与生产性能关系分析
大量放腹水加白蛋白治疗肝硬化张力性腹水疗效分析
尿素氮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造影剂肾病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