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性的表达:《黑镜3》中近未来世界的构建研究

2019-01-07 06:25王婵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不确定性

摘要:《黑镜3》作为反映近未来黑科技题材的科幻类剧集,对剧中时间、空间及人物主体性的塑造进行处理,构建了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特征的近未来世界。在这个近未来世界中虚拟与现实高度融合,时间观、空间观和人物主体性都被消解,具有后现代的特质。本文试从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出发,解读剧中所构建的近未来世界不确定性的表达。

关键词:不确定性;《黑镜3》;科幻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116-02

一、引言

《黑镜3》是2016年由美国NetFlix公司出品的反映近未来黑科技的科幻剧,以丰富的想象力对近未来世界的社会形态、大众生活方式、以及军事战争等方面都做了假设。第一集《急转直下》涉及对未来社交的假象、第二集《游戏测试》是在目前UR虚拟游戏技术上的合理拓展、第三集《闭嘴跳舞》是对网络技术危害性进行的设想、第四集《圣朱尼佩罗》构建了一个虚拟现实的“永生”世界、第五集《人与武器的对抗》对未来军事战争的猜测、第六集《外国所恨》则讨论了网络和现实的关系。剧集将背景设置在近未来,通过再现一个个经过推演或变形的现实情境,引发观众对自身所处现实的疏离和反思。在呈现剧集中的每个故事时,虽然在形式上采用的是古典主义的表达方式,但整体所构建出来的近未来世界具有非常鲜明的后现代性。本文厘清后现代主义的定义及其特征后,对《黑镜3》塑造的近未来世界从时间、空间和人物主体性三个方面入手进行解读。

二、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性

后现代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是一种以反传统哲学为标志的社会文化思潮,作为一个“滑动而多义的术语①”要想对其做明确的界定十分困难,但通过与现代主义的比较我们能较为清晰的对后现代主义的特征进行辨析和确认。

与现代主义崇尚理性,强调权威和中心等制度和规则相反,后现代主义强调对一切等级制度的消解,拒绝对意义的解读,一切都是零散化、透明、无深度的。“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风格,它以一种无深度的、无中心的、无根据的、自我反思的、游戏的、模拟的、折衷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艺术反映这个时代性变化的某些方面。②”《黑毛静系列为代表的科幻题材作品因其主题上关于现实与幻象的探讨,使得影片的主体内容带有强烈的后现代性特质。

三、不确定性的表达:《黑镜3》中近未来世界的构建研究

后现代主义抛弃了现代主义强调的权威、中心和等级等观念,试图消解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所构建的井然有序的稳定世界,转而倾向于将一切事物都置于多元的、散乱的不确定性维度之中。《黑镜3》的后现代性特质最明显的就是对不确定性(哈桑语)的表达,而这种不确定性在剧集中具体的实践则主要以剧集中塑造出的近未来世界进行體现,即现实感的消失、时间的空间化以及主体性的消弭这三大特征。

(一)现实感的消失

在后现代主义对不确定性的诸多表述中,首先强调现实感的消失,真实与幻象相交织、融合,置身其中的人们无法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因而大多数时候都处于混乱迷惘的状态。现实感的消失营造出的非真实化特征是《黑镜》这一“黑科技”科幻剧的一大卖点,即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当下的现实,是对“近未来”社会的展望与呈现。由于大众媒介通过拼贴与复制营造出无数影像符号和视觉景观,构成了一种虚拟的现实,在此环境下的大众会置身于真实与虚化倒置的生存状态中,现实被一系列影像符号所替代。无论是第五集《人与武器的对抗》中的斯崔普,还是《游戏测砌中迷失在虚拟视觉游戏中库珀,都在发现影像背后的骗局后开始反思自我的存在,出现了“我是谁”等关于自我身份意识的追问。

大众变成了一系列的符码而不再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个体,“不断产生的仿像使人迷失,仿真最后导致所有事物的边界内爆,一切意义消解,人类最后以符码游弋存在”③。无论对斯崔普还是库珀而言,他们眼前的现实世界是一种虚拟视觉和记忆的幻象,被改造后的感知系统下无法看到真实的世界,进入虚拟游戏系统后也无法分清真实与虚拟、记忆与当下,在科技和视觉的桎梏下他们各自的主体性不断被消解,这样在虚拟和现实之间的构想把人们构筑在了一个融汇真实和想象却又处在真实和想象之外的异质空间当中,控制他们不再是自我意识,而是电子媒介社会的各种数字符码。现实与虚拟的“距离感”的消失使得现实感消失殆尽,无法确定现实从哪里开始或结束,使得该剧的后现代性特质更加明显。

(二)时间的空间化

后现代主义的语境中,时间是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即“传统的、线性的、一维的时间被瓦解,时间整体性在崩溃之后成为一种零散化的、无向度的时间碎片。这些时间碎片被另一种力量所左右,并被组织、汇聚到‘现在,‘现在成为包容过去和未来的唯一时间存在的标志。从这个角度看,时间被纳入了以‘现在为中心的空间,或者说过去与未来的时间都被纳入了现时的空间,时间被空间化了。”④

在《黑镜3》第四集《圣朱尼佩罗》中,由于将过去和未来的都纳入了现时时空,因而在叙事逻辑的角度上影片所构建的时间不再单纯依靠物理的现实时间就能进行衡量,而是由不同的空间环境来提示时间的转变。影片开头约克夏走在比较有怀旧气息的街道上,通过橱窗里较为老式的大块头电视机和酒吧里载有《全速前进》和钓斑狂泡泡》等老款游戏的电玩机来提示第一个时空较为具体的时间段。当影片时间提示一周后,在房间内较为便携的录音机和凯莉新换的敞篷越野车的提示下,我们能意识到影片的时间转换到了另一个较近的年代,但当时钟指向12点,镜头又戛然而止。影片第二次显示一周后,街道两边的橱窗内变成了高级的液晶电视来作为细节提示当下时间的再次更替,当约克夏寻觅凯莉未果时,之前疯狂追求过凯莉的韦斯好心意的提醒她可以试试在别的时间里寻找凯莉,比如80,90年代或2002年。到这里才明白,原来影片中的圣朱尼佩罗是一个虚拟的世界,每到十二点后,当下的时空就戛然而止,转换到一个新的时空。于是镜头一转,第四个一周后就她就又来到了盛行《黄金年代》游戏的1980年;第五个一周后来到贴有《惊声尖叫》电影海报的酒吧,游戏变成了枪战射击类的三维游戏的1996年;第六个一周后,《谍影重重》的海报引入注目,橱窗里的电视提示这是2002年。

顺时性的物理时间被数个不同的空间所替代,传统一维的单线性时间消失了,转而由多个虚拟空间来对时间进行辨认。影片在30分钟内通过对六个不同的场景空间的切换展现了六个大跨度的时间段,线性时间的整体性在影片中已不复存在,而是变成了多个以“周”为单位的时间碎片,只能通过各个时间碎片内的空间陈设来提示“现在”的维度。同时,除虚拟空間本身的时间是被空间化了,现实和虚拟的区别也是由空间来提示——现实中冷清的医院与最终归宿地海边别墅的温暖布景。从此角度进行理解,代表“过去”或代表“未来”的时间都仅仅通过具体空间的陈设来提示,因而影片中的时间被空间化,时间感丧失转而注重为空间的呈现,将传统的物理时间打破后,人物更加自由、无向度、散漫的并置于多个时空当中,进而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暗合影片关于人类主体性的探讨。

(三)主体性的消弭

《黑镜3》将片中的主人公设置于一个影像符号塑造的物化世界,第一集中塑造了一个由网络媒介主导的评分世界,在这里所有人都拥有话语权一参与互动评分系统,每个人都可以给对方实时打分,社交的过程就是一个评分的过程。而分数高的人可以得到一系列的附加好处——受人尊重、作为信用的保障可以更优惠的享用服务,为了得到高分数的人不得不每天以虚假的面孔整日以笑对人。打分系统控制了人们的生活习惯,逐渐变得以评分为重继而丢失了自我,离开评分系统后压根不知道自已该做什么,到底又谁才是自己真正尊敬、喜爱的。人们被媒介技术侵蚀了精神世界,主体性被消弭变为了以媒介为中心的“容器人”⑤。

由影像符号塑造出来的物化世界在现代科技的助力下表现得更加极致,人物甚至无法感知现实与虚拟的界限,于是《游戏测试》中分不布青虚拟与现实、无法找到现实与记忆的分界的库伯,《人与武器的对抗》中被集体改造感知系统的军人,他们都无法作为真正的主体去感知现实、感知人和环境的关系,当他们眼前的现实变成了虚拟视觉和记忆的幻象时,自身主体性也因此被消弭了。第三集《圣朱尼佩罗》中还加入了意识副本的元素,即在近未来的时空设定中人类使用高科技提取、塑造的、主体之外的另一个意识之“我”或实体之“我”。这一过程既是一种意识复制,亦可视为“主体的裂变”,此时主体被给予的唯一选择权在于考虑是否要永久的停留在虚拟世界,即彻底的消弭主体性,完全停留在意识副本当中。因而当结局双女主都选择舍弃现实中的“自我”,将主体意识/意识副本永远的寄放于圣朱尼佩罗里时,真实和虚拟世界的界限早已不复存在,进一步展现了剧集对不确定性的表达——无论是主体赖以生存的时空还是主体本身,都在虚拟与现实之间徘徊,个人的主体性自然也在这摇摆不定的抉择中被消弭了,暗合《黑镜3》不确定性的表达。

四、结语

《黑镜3》构建出的虚拟与现实高度融合的近未来世界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在对时间、空间和人物主体的设置上带有后现代性的特质,展现了当代大众对于技术媒介主导下当代社会中真实与虚拟界限消解,人物继而只能以数字化方式生存的的焦虑。

《黑镜3》通过影片预设的对未来人类在技术主义指导下生存和发展的境况,表达了创作者对人的主体性的关注,表达了创作者对于真实性和人文层面的关注,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虚拟与现实、技术与生活的关系。

注释:

①陈犀禾,潘国美.西方电影理论思潮系列连载九:后现代主义问题研究[J].当代电影,2009(02):72-78.

②(英)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研究[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③吴镇宇.英国迷你剧嘿谁彰解读[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04):79-83.

④管宁,魏然.时间的空间化:小说艺术方式的转换——后现代消费文化视阈中的文学叙事[J].社会科学战线,2006(06):106-111.

⑤张潇.对后现代社会社交媒介“狂欢化”的批判性思考——以英剧《黑镜·急转直下》为视角[J].新媒体研究,2018(12):138-140.

作者简介:王婵(1995-),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电影。

猜你喜欢
不确定性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下的生态治理——以三江源草地修复为例
英镑或继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英国“脱欧”不确定性增加 玩具店囤货防涨价
具有凸多面体不确定性的混杂随机微分方程的镇定分析
考虑风电功率与需求响应不确定性的备用容量配置
考虑系统不确定性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容错控制
具有不可测动态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控制
不确定性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纵向一体化经营
RELAP5再淹没临界后传热模型不确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