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如何看待童年消逝

2019-01-07 06:25李悦夏瑶瑶洪亚琴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兹曼消逝成人

李悦 夏瑶瑶 洪亚琴

摘要:谈及“童年的消逝”这一言论往往是疑惑感与认同感并存的。“童年”怎么可能会消逝?但是回转过来也不难意识到相比于我们这一代,00后、10后的童年似乎的确缺失了很多东西。

关键词:童模;童年

中图分类号:I206.7;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24-0124-01

首先需要对“童年”这一概念进行厘清。《童年的消逝》中尼尔·波兹曼所指“童年”不与“婴儿期”一样同属于生物学范畴,是在社会不断变革中出现的,因而并非大众所误以为的生理年龄的生命群体。或者说波兹曼是指在“成人”与“儿童”两者界限模糊不清时,通过电子媒介,儿童接触到成人所接触的事物,致使这两个概念逐渐消失,不再存在差异。

在《童年的消逝》中波兹曼论证时的例子之一便是炙手可热的少女模特。国内童模热已持续有一段时间,不久前也出现疑似童模被虐待视频引起各方关注。童模以及家长们面临着两难选择:“学业”或是“事业?为人父母在抉择的最终目的大都是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发展前途。且大部分父母内心都是不愿意接受自己有一个糟糕透顶的孩子。因为一个无知、无耻、没有规矩的孩子代表着成人的失败。①这可追溯到《三字经》的“子不教,父之过”。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构建“儿童风尚”的运动应运而生。橱窗里国际大牌如Burberry、Dior等进军童装市场,尽显奢华。这对于奢侈品的市场定位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在呈现形式上往往都会以不符合年轻孩童性情的形象展现。比如服装广告中常常可见男生手持上衣的前襟、衣领,或者双手插袋,以表現“酷”的姿态;而女孩子总流露出少女妩媚、迷离的眼神,“卖弄牲感。配对出镜的男孩女孩会有比较暖昧的互动,譬如搭肩、牵手甚至亲吻。广告商总是试图展现登对的“金童玉女”形象。②童模摄影工作者常在朋友圈发一些工作中拍摄的小视频:一个女孩两个男孩,穿着短袖热裤,泼着浴缸里的水;男孩女孩在镜边跳舞;男孩趴在床上,只穿着热裤在床上搭积木;男孩与女孩在草坪上手牵手并辅助文字“配一脸”等……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孩子们学会如何更好地展示自己。只是,这种符合成人口味的服装、场景被加在孩子身上,潜移默化下,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是否会不自觉地朝着成人的方向变化?

波兹曼认为造成这样现象的罪魁祸首是媒介。这意味着伴随这些年轻的“网络原住民”们在不被监管时,可通过网络知道原本不被期望知道的。儿童和成年人具备同样的资格来感受电视所提供的一切。且电视图像“既具体,又不言自明”。③网络媒介更是不受时空限制。儿童将比过去的“儿童”,更不被约束地看到这个网络里的世界。

但是也可以看到新的监管方式已经产生,如今家校沟通已不再只停留在家访、家校联系本、短信、电话上了。一部分人依旧会记得小时候对于家校联系本以及其他方式的沟通的恐惧感,总担心翻开来发现老师给家长的留言或者说华告状”。如今媒介技术不断发展,学习情况、通知可以迅速地到达家长手机上。譬如“今天因为课堂纪律不佳,全班延迟放学半小时”、几位同学“因为作业问题,目前在办公室里”……课外辅导机构招聘一些助教,来管理家长微信群,反馈成绩及学习状况。家长几乎时时知道孩子的动态,孩子也被迫将学校生活展现在家长面前,被比以往甚至更严格的方式监管着。此外,孩子并不能那么随心所欲地上网。

因此,波兹曼的想法实际过于消极。跳房子、跳皮筋这样的游戏很难再出现在现在儿童群体中,因为新的游戏已经出现。大卫·帕金翰在《童年之死》中讨论了电子媒体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的影响,并呼吁在新的媒介生态中给予儿童身为公民和消费者的权力。大部分中青年都已经无法抵抗媒介发展趋势,更何况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儿童。但这部分生长于发达的互联网社会的群体将有属于他们的、新的应对方式、生存方式。认知总是有一个过程的,童年可能会缩短它的时间限度,但是并不一定会消失。波兹曼大概自己也在只是想以他的方式警戒人们不要过分依赖媒介。

媒介变革不可抵抗,与其感怀童年消逝,不如考虑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下保护儿童的权利,培养儿童的媒介素养。我们需要学会脱离网络,虽然网络不会无故消失后,但是会出现在一些情境之下没有网络。而作为成年人,需要意识到儿童存在于网络之中,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传播方式。在传播方式上,要避免消费儿童去加剧童年的再缩短。对于家长,都应意识到不管把孩子送到各类机构,都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使孩子过早地被迫结束童年。

注释:

①③(美)尼尔·波兹曼,吴燕莛.童年的消逝[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74,104.

②王娴.消费主义的童年:奢侈品童装广告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兹曼消逝成人
这个“花瓶”不简单!毒枭教父背后有个狠辣女人
梦回五千年:探寻消逝的良渚
成人不自在
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的现代性倾向批评研究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
对48届威尼斯双年展策划人哈若德.兹曼的访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