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

2019-01-08 18:38夏文荣辛广勤武永巨
福建茶叶 2019年11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民资源

夏文荣,辛广勤,武永巨

(德州学院,山东德州 253023)

1 农业信息化基本内涵

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消费、市场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在我国,农业信息化问题实际上就是信息化的“三农”问题。

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信息资源得到较好地开发利用。农业信息是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和关键,根据不同环节、对象、层次,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分类、加工、分析建立各种各样的动态农业信息资源库,是农业信息化“活的灵魂”。

(2)农业信息设施设备比较齐全。包括农业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利用手段、物理设备、系统设备、社会环境的现代化。如计管机、传真机、复印机、数码摄像机、电话机等设备设施。

(3)农业专业信息系统开发全面深入。主要包括各种各样的专业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如远程教育系统、农技服务系统、农产品供求系统等。

(4)农业信息网络具有较强的支撑能力。主要指农业系统内部和相关部门之间建立起的上下左右相互联系、能承载大量信息和不同类别与不同层面的农业信息社会化服务系统。例如县级农业信息系统,县局有农业信息办公室、乡镇有农业信息服务站、村有农业信息服务点。

(5)农业信息主体信息化意识较强。主要包括农业信息资源开发者,生产者、提供者、管理者、利用者对农业信息利用、依赖程度强化了。.

(6)农业信息法制建设较为健全。包括农业信息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的法制、法规、条例等,抑制了信息的负面效应。

(7)农业信息服务业比较发达。主要指农业信息工作的组织机构的社会化、服务网络的多元化、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2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现代农业及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助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助于新型农民的培养,而且使城乡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推进农业信息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选择。

2.1 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建设现代农业其实质是用现代技术武装、改造和升级传统弱质农业的过程,农业信息技术与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并称为农业科技革命的两大主流。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广泛应用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PS)等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生产经营管理、资源环境保护和农民生活消费产生深远影响。

农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开展有效的信息服务,可以使农产品顺利进入市场,进而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装备农业,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进行数字化设计、精准化运行,智能化控制、科学化管理,能够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效益。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汇集、处理动态经济信息,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支持,可以促进各级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和业务职责优化重组,以现代经营管理理念,实现管理与运行机制的现代化。

2.2 是建设现代农业及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

国内外经验证明: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可以提升农业、农村发展速度,建立城乡之间信息传递、交换的平等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借助于现代通讯技术,以使城乡居民直接分享现代文明成果,分享各种技术知识与市场信息,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整个社会科技、文化、社会事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共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可以提高农业经营管理的效率,促进农村社区性服务组织的建设,构建政府、企业、农户之间的互动、和谐的发展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现代化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重而道远,其难点和关键在农业、在农村、在农民。当前,从全国来看,城乡信息化水平差距大,城乡信息不对称现象突出,这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反映,又将会进一步加剧城乡发展失衡,成了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通过农业信息化建设来调整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城乡发展水平差距扩大的现状。

2.3 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底子薄,基础差。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的推进,“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更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瓶颈”,解决好“三农”问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通过信息化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任务。

“三农”问题主要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建设农业信息化,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农业信息化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如改进栽培管理技术,降低施肥量、减少灌溉次数、控制销售成本,从而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次,建设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业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实现农民增收。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信息资源的引入,会改变农村“信息贫穷导致物质贫穷”的局面,能促进农民就业结构的改善,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最后,建设农业信息化为农业提供信息支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发展信息受阻问题多多。如前几年发生的圆葱伤农事件,就是因为信息不通、不灵,导致产品找不到出路,致使农民遭受损失,政府为难。通过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销衔接,加块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实现多次转化増值,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所以,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客观要求和有效手段。

2.4 是实现农业资源高效配置的重要手段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资源和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资源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农业人口多、土地资源少、水资源更为奇缺,农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大部分地方以传统农业为主,资源消耗大。尤其突出的是在农田灌溉和施肥方面,大水漫灌、有水就浇以及多施肥オ能高产的观念依然存在,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肥料浪费。不仅増加了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使得本来就十分稀缺的自然资源更加紧张。

加快建设衣业信息化,可以实现农业资源高效、优化配置。第一,在信息资源方面,可以实现当地农村和农民与城市、国内以及国外的互联互通,在农业生产信息、品种信息、技术信息、市场信息、价格信息上,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国内资源,也可以利用国际资源,不仅可以利用国内市场,而且可以利用国际市场,并进行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进一步扩大国内外两个农产品市场。第二,通过农业信息化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最优结合。有利于农民和政府部门以及决策者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充分发挥信息的导向功能作用,引导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种植最新品种。实现农业生产正常、有序、高效运行。另外,当地的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院校也可以为自己的科研成果找到更为理想的应用场所,选择合适的试验示范基地,农业科技人才也可以根据各县市或乡镇农村、农民对人才的不同需求确定自己理想的流向,有效推动农科教结合。第三,促进当地农业资源在更加广阔的时间和空间流动。通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推动农业资源在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产业之间进行生产、分配、流动和重组,可以促进农民就近选择适合的就业岗位,在县市、部门之间调剂品种、种子、农产品以及生产资料等,有效解决农业资源的稀缺问题、农产品生产过剩或农产品短缺等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加快建设农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农村与城市、国内与国外的互联互通,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可以根据各地的需求信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顺畅、有序转移和流动,从而进一步加速城镇化进程,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效果,助推我国农业現代化和美丽、富裕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农民资源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