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师德修养在“互联网+”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2019-01-08 03:16刘小亚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9年33期
关键词:师德修养出路挑战

刘小亚

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与互联网发生了深度融合,随着“慕课”“网络课程”“翻转课堂”等全新教学方式的出现,高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对教师的依赖逐渐淡化,高校教师这一角色在一定程度受到强烈冲击。但互联网有利有弊,它能够避免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却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的作用,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大量专业教学资源,但却无法在互联网上找到有血有肉的道德榜样。“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问题尤为重要,虽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只要找到正确的应对策略,挑战也可以变成出路。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师德修养;挑战;出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33-0065-02

1概述

2015年3月,国家总理李克强将“互联网+”行动计划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及并对其含义进行了具体解释”。同年12月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作为代表进行了重要发言,并且成立了“中国互联网+联盟”,这一举措标志着我国“互联网+”时代的真正到来。

自此,“互联网+”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深刻变革,各行各业均感受到了这场风暴的强大冲击。在教育行业,尤其是高校教育领域,“互联网+”也被充分运用,这种“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对于高校来说无疑是信息的大爆炸。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点,学习这种行为不再受到空间、时间、形式的限制,学生也乐于跳出课堂的束缚,接受更加自由灵活的学习方式。久而久之,高校师生之间的紧密联系被破坏,很多教师随之出现懒惰心理,放松自我要求。不得不说,“互联网+”在给高校教育提供新机遇的同时,也给高校师德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道德修养是当今社会思想建设的核心内容,更是各行各业重视的制胜法宝,落实到高校这一微缩型小社会,师德修养更是关乎学生、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因此,关注“互联网+”背景下的师德修养问题,刻不容缓。

2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的深刻变革

“互联网+教育”进入高校后,教育状态呈现出教学模式的创新性、高校学生选择的多样性、高校教师角色的转变性三大主要特点。就教学模式来看,在传统理念中,“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两大主体,“学”依赖于“教”,而互联网推广后,“教”的部分被弱化,“学”的部分被放大,高校教学模式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本转变。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再是一件必须在课堂上才能实现的事情,他们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环境中获取大量数据化的专业知识,接受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这是传统教学难以比拟的。放眼广大高校教师,大部分人的教学观念也随之转变,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过渡,教师角色从灌输者变为引导者。尽管网络课程的兴起,打开了信息时代学习的新局面,但“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变大、广度拓宽、深度加强,这同时为教师的本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便利;然而,学生拥有了过多的选择权之后,广泛涉略各门课程,虽增加了学习内容,但不见得有好的学习效果,并且教师也因权威也遭到挑战而出现存在感淡化,工作态度淡漠。因而,在网络课程的热度渐渐降下来之后,高校教师开始冷静权衡“互联网+”的利弊,期望在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之间找到平衡点,一场“人机大战”拉开序幕。

3互联网+形势下,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在互联网+形势下,学生可以从网络上学到专业知识,但却不能从智能机器上感受到教育传承的力量和道德精神的洗礼,互联网+不可能代替教师,教师应在道德方面为学生做出更鲜明的标榜。“互联网+”的到来使许多教师的作用遭受质疑,一时之间,“网络教学终会代替传统教师”这种论调嚣尘而上,年资较高的教师由于自身及历史原因,难以掌握新的教学手段,他们坚持传统教学,排斥新的教学模式。青年高校教师中,一部分人积极创新,顺应“互联网+”的潮流,但也不乏浑水摸鱼者,他们借助网络教学的便利,在本职工作上松懈,不再把教书育人当成是唯一的职业理想,在职业生涯上偏离了方向,在理想信念上不再严格要求自我。因此,有必要重视师德教育,使教师保持高警惕、高觉悟、高要求,这不仅是关乎教师存亡的重要问题,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迫切要求,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4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师德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4.1淡化师德意识.放松自我修养

互联网时代,开放的网络,庞大的多元化信息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也使教学变得更加便捷,随着信息来源多样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占据主要地位,许多教师出现思想懒惰,职业道德淡化的趋向,从最初的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变成事不关己,应付了事,對于自身的要求也日渐放松,很多教师因为可以快速在网络上找到教学资源,而不再重视自我学习和提升,放弃一些学术交流、继续学习、研究深造的机会。他们不再热衷于衣着得体、精神饱满地站在三尺讲台,讲授专业知识,分享人生阅历,传扬文化精神。有的还摒弃了爱岗敬业,树德育人,严于律己,服务社会的师者风范。

4.2依赖网络教学,忽视职业道德

在各种形式的网络课程在高校兴起后,一些教师不再保持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而是过度依靠网络教学,忽略了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据观察,慕课广泛投入使用后,相当一部分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制作网络课程上,完成之后,他们只是机械的展示课件视频,发放网络作业,再从网络评估系统获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方法固然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同时也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但是教师却不再直接接触学生,不能通过情绪的传达、感情的交流和精神的碰撞来生动形象诠释教学,对学生的心态、意识、思想一无所知。借助互联网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绝不能躲在互联网背后,期望找到一劳永逸的教学方法,用同样的网络课程应付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当下,高校教师要重视灵活多元的网络教学,但也不能忽视鲜活生动的现场教学。

4.3消极应对挑战.动摇职业理想

“互联网+”来势凶猛,对于很多高校教师的职业素养是一次严峻的考验。部分教师排斥网络教学,不能及时转变固有观念,有些教师即使接受了网络教学,也是消极应对,一方面疲于应付网络课程的建设,一方面又忽略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最终影响教学效果,这种现象使得很多教师信心受挫,在“互联网+”的大势中显出劣势,尤其是尚未树立坚定信念的青年高校教师,极易动摇职业理想。一旦不能的在职业岗位上坚守,教学的发展就无从谈起,这无疑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阻碍。

5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师德建设的出路和策略

5.1开展思想教育,重视师德问题,加强个人修养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应及时把师德修养的思想宣传工作落到实处,提高对网络时代师德修养的重视程度,以便鼓励、帮助教师们加强自我修养。可通过“互联网+师德建设”的方法构建“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定期组织相关的宣讲培训活动,引导广大教师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展现优良的师德师风。

5.2提倡新模式,不忘旧传统,充分肯定教师的作用

尽管“互联网+教育”有诸多优势,但它仍不可能代替教师完成完整的、有生命力的教学过程,在大力提倡新兴教学模式的同时,不忘发扬传统教学,并且将二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相互促进。高校应充分肯定教师存在的意义,从精神、物质多个层面给予支持与鼓励,帮助广大教师在“互联网+”大势中找到准确的自我定位,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5.3完善监督机制,建立评估体系,实行明确的奖罚制度

高校师德建设本质上是思想层面的要求,思想不可控制,但行为可以约束。高校应该针对师德修养完善监督机制,建立评估体系。通过各种形式的师生督促、同行评价的来对教师的道德行为加强监管,进行公开、公平、公正地评估,推选优秀的道德榜样,并能有理有据的进行奖励,反之,则实行相应的处罚手段。

5.4施行依法治校,明确相关规定,发挥法制的约束作用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在高校建设中的具体体现pl,法制对道德有着较强的约束作用,一方面,针对师德问题明确立法,既能有效净化校园环境,也能有力管束教师的道德行为。另一方面,校园立法不但要明确规定高校教师的行为准则也需要确保高校教师的相关权益,这样才能让依法治校既规范教师的道德行为,也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此外,针对高校网络立法,抵制网络不良信息,可以更好地服务网络教学。

6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是一个遍地有“老师”的时代,学生所学再也不仅仅限于教师和课堂,各种网络课程同样能够满足他们。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更加重大和长远,专业知识也许可以来源于互联网,但好的品德品质却只能由人来教育引导,在教育事业上,树立学生的正确德行永远比传授专业技能更重要。因此对于高校教师来说,除了为学生提供準确广泛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自我师德修养,这也是广大高校教师应对“互联网+”挑战的出路之一。

猜你喜欢
师德修养出路挑战
以外国文学教学为例谈如何提高师范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大学生参与法治社区建设探微
基层民事检察监督工作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