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演唱中人称定位的思考

2019-01-09 16:59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民族音乐 2019年4期
关键词:歌唱者人称第一人称

■魏 坤(西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声乐,是用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语言音乐化的艺术体现奠定了它的质的规定性。歌词或者唱词的诗话的语言美,是构成声乐艺术美的文学基础。声乐美的创造,是以它对语言的美化程度及其感染力来体现他的艺术魅力的,他的整个创造过程,无论是词的撰写、曲的谱就、歌的唱成,始终贯穿着语言的因素作用。歌唱者面对曲谱,除了对于谱面音乐部分进行分析处理外,还要对歌词文本以及词曲作者和作品的相关背景进行了解,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诠释将他再度表现出来,因此声乐是一门技术艺术相结合的学科,技术艺术之体现就在于对于演唱作品的整体演绎。在面对歌词文本时,歌唱者往往注重文本本身的内容和语音、语调的分析,而忽略了人称的定位。“分析作品时,分析它的风格、情感定位,尤其是大家不太注意的人称关系,在演唱作品的时候,用第几人称去唱这首作品,来进行二度创作?很少有人想是用‘我’来唱,还是站在‘你’或‘他’的角度,这点非常重要”。人称的定位以及歌唱角度的确立对于歌唱者在实际演唱中表达情感非常重要并且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使声乐以声传情的目标更加具体和可操作。

■歌词——作为音乐文学的叙述意义

严格地说,音乐文学实际上指的是声乐文学,从声乐文学所统属的范围来看,凡具有歌唱性的体裁,并纳入与音乐结合表现的形式,都属于音乐文学或声乐文学的范畴。 叙述,是人类组织个人生存经验和社会文化经验的普遍方式。叙述有很多种定义,但最基本的可以这样理解:“叙述主体把有人物参与的情况变化,即事件,组织进一个意义文本,期待接受主体认知此文本中的伦理与时间方向。”叙述强调“有人物参与的变化” (叙述中的所谓“人物”,即具有人格的一个“角色”,不一定是人), “人物”与“变化”是叙述两个必需的要求,缺少两个要素的文本,只能是“陈述”而不是“叙述”。因此在歌唱中,也需要叙述而不是陈述,这里就要求歌唱者在自我对于声乐作品的歌词意义挖掘中更加深入,并且加入自我的分析,应该怎样进行叙述,叙述的过程中需要哪些变化,尤其是人称视角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赋予声乐作品更多的表现角度,并且使歌曲的表达更加全方位和立体化。

■歌曲演唱中人称定位的含义

歌曲演唱中的“人称定位”有两种解读:一是根据曲目已有的角色要求来转换人称,表现不同的音乐对话;另一种是歌者根据歌曲内容采用立体化思维进行的自我判断和选择的演唱视角,这个视角往往因人而异,在一首歌中也会随音乐和文本进行转化,展现了歌唱者对于歌曲的自我理解和情感表达。

■歌曲演唱中人称定位的分析

(一)根据创作者要求的演唱视角进行歌唱表演

歌曲的文本首先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叙事有叙事者,并且有相应的叙事视角。歌曲的文本因此也一样有叙述视角,并且分为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在实际歌曲的演唱中,有一些作品是作曲家已经规定了人称视角,演唱者只能在固定的角色转换中进行表达。例如歌曲《我的祖国妈妈》,歌词中的两个人物,我和“妈妈” (祖国)已然由创作者规定了第一人称“我”和第二人称“你”的视角,所以在演唱中,只能是你我双方的情感交互。第一人称“我”的歌唱视角,容易带动演唱者的情绪,同时在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演唱时,往往强调了观众“你”的观察视角,演唱者和观众站在对立的视角上,一个演,一个看,这时候往往对歌唱者自我内心情感的挖掘和表达要求较高,如果没有声情并茂、入情入理的歌唱和表演,观众并不太容易带入到歌曲的情绪中。但是这种第一人称视角的好处在于能够最快的将歌唱者所叙述的事情连成一个整体。“第一人称会把一篇不连贯的、支离破碎的故事联结起来,使它显得像一个单一整体的形式”。在叙述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上,第一人称视角有着较大的优势,将不同的画面联结起来,并进行在音乐状态中的演唱,叙述视角简单清晰,使整个歌曲更加完整。在上述第一人称视角的情况下,还有一种歌曲是作曲家已经规定好了不同的人物角色,但全部都是用第一人称视角来演唱,最典型的例子是舒伯特的艺术歌曲《魔王》,歌曲中虽然有4个人物:孩子、父亲、魔王、叙述者,但每一个人物的演唱仍然是在第一人称的视角下进行创作,歌唱者只能通过音色、情绪的变化来不断地投入到新的角色之中,不断地扮演不同的“我”。

还有一些歌曲是在第三人称的视角下进行演唱的。如歌曲《黄水谣》,整个歌曲从描写风景开始,然后中段描述日寇入、国土沦丧、人民悲惨的生活状况,最后再现部分表达黄河依旧奔腾,却早已物是人非的悲伤情绪。歌曲整个以观察者的视角来描写“他”和“他们”的生活状况,和观众站在一个角度上进行体验。这时的歌唱者更像一种引领者的角色,和观众站在一起并带领他们深入。“从叙事学的角度看,第一人称叙事与第三人称叙事的实质性区别就在于二者与作品塑造的那个虚构的艺术世界的距离不同。第一人称叙述者就生活在这个艺术世界中,和这个世界中的其它人物一样,他也是这个世界里的一个人物,一个真切的、活生生的人物。而第三人称叙述者尽管也可以自称‘我’,但却是置身于这个虚构的艺术世界之外的”。

(二)无规定情境下的多视角转换

在更多的歌曲作品中,创作者并没有规定固定的人称视角,完全需要歌唱者自己去体会和揣摩,这些歌曲也为歌唱者提供了较大的二度创作空间和审美想象。并且在这样的歌曲演绎中,也更能体现相同歌曲不同演唱者的个性特点。此类歌曲往往想象空间较大,人物设定人称定位模糊,并且在一首歌中经常会出现多视角、多人称的变化。演唱者可根据自己对于情境的设定、人物的想象来进行大胆的尝试。由于视角的转换,歌唱呈现画面的更替更加多元化,因此整个歌曲的内容会丰富,情感的层次也更加明显。以歌曲《大江东去》 为例,这是一首民国时期作曲家青主根据北宋诗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所创作的一首艺术歌曲,歌曲以极具中国意境的诗词,配以德国艺术歌曲的写作技法,根据原词上、下两阙的结构,前半部分具有朗诵性的宣叙调风格,后半部分是有歌唱性的咏叹,最后全区在沉吟中以强结束抒发作者忆古思今的情怀。整首作品在描写景物和营造意境的音乐中开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这样的歌词叙述中,歌者可以想象用第一人称来演唱,用“我”的视角看到大江东去浪淘尽的画面,想到千古风流人物的状态,也可以一开始用“他”的第三人称视角,从观众的角度去叙述,“他”看到大江东去时的所想所思,直到上阙结束,歌唱者都可以以不同的创作视角进行二度创作,这样的创作因人而异,这也是歌曲有不同歌唱者所演唱时自我风格的体现。到歌曲的第二阙开始,音乐变得富于歌唱性,歌词是回忆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这时又有两种创作的可能,可以是第三人称“他”,也可以是将我塑造成“他”,他的一切状态和表现,都由“我”的第一人称视角呈现。由上述分析可看出,由于歌唱者对于作品的理解不同,因此歌唱的视角也不同,并且根据歌词的变化,歌唱的视角在同一首歌中也可以进行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这需要歌唱者对于作品全面的分析和不同的理解,只要可以合理解释,表达情感,并且尊重音乐本身,歌唱的视角理应是歌曲再创作的一部分。“抒情主体的角色不由‘我’所扮演,而是通过诗歌的表现对象来完成。‘我’既可以在‘你’‘他/她’之间互换,又结合具体诗作对二人的人称使用将诗人情感思绪寄于诗中,借人、事、景、物的视角或口吻来予以传达”。

歌词不仅在内容上要求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而且要重在情趣的抒发,创造审美意境,这样才能构成歌词的诗情美。所谓诗情美就是诗人的激情与生动的现实生活情景的诗话体现,是情思与物境的交融。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和要求,歌唱者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除了常规性地对于歌曲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演唱方法、表演设计之外,对于歌曲文本——歌词必须从多个角度进行揣摩和分析,尤其是音乐叙述中的人称定位,要进行特别地思考和设计,才能够更好地表达音乐,完成由歌唱到表演的整个声乐艺术的创造。

猜你喜欢
歌唱者人称第一人称
拼图
重读《昆虫记》4 竹笼中的“歌唱者”——蝈蝈儿
浅析情绪在歌唱中的作用
歌唱的基本素养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第一人称
声乐演唱中不良心态的克服策略探析
“我”最初是古代兵器
人称代词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