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2019-01-09 22:29赵学文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早产孕妇发生率

赵学文

作者单位:301900 天津,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妇产科

早产是围产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引起围产儿患病和死亡及远期并发症明显增加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影响早产的相关因素进行了诸多研究。笔者对早产的相关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早产的临床预防和避免提供一定参考,并为孕期健康教育及指导提供明确的方向。

1 早产的定义、分类及发生率

目前,不同国家对早产定义的时间上限一致,均为妊娠37周,但下限并不统一。有的国家将早产下限时间定义为妊娠26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甚至将早产下限时间定义为妊娠20周;我国根据国情,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1976年的规定,将早产定义为妊娠28~37周分娩者。

根据病因可将早产分为自发性早产和治疗性早产。后者为医源性或复杂的病理产科因素,必须立即终止妊娠而导致的早产。根据分娩时的孕龄,可分为极早早产(发生在妊娠20~28周)、早期早产(发生在妊娠28~32周)和轻型早产(发生在妊娠32~36周)。

全球范围内早产发生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据WHO最新调查显示,全球早产率为5%~18%,我国为7.1%。

2 影响早产的相关因素

医源性早产的主要原因为孕妇自身疾病、妊娠合并症与并发症等。关于自发性早产的病因目前尚无定论,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父亲因素、母体因素、胎儿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

2.1 孕妇因素

2.1.1 种族和遗传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早产有种族差异,有早产史的女性常有种族或民族倾向。其中,黑种人早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白种人,中亚人早产率较低。中国人早产发生率较低。Rappoport等[1]认为,早产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早产的发生特别是感染性早产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2.1.2 年龄和体质量指数(BMI) Oliveira等[2]研究显示,年龄≥35岁的高龄孕妇发生早产风险增加,其危险性是20~34岁孕妇的2倍。考虑其原因可能与高龄孕妇卵巢功能衰退、易引发妊娠合并症及对妊娠结局担心增加相关。一项针对青少年妊娠结局的队列研究表明[3],<20岁的孕妇发生早产的风险高于20~35岁孕妇。Weichert等[4]研究显示,孕妇的体质量指数也与早产的发生有关,孕妇体质量指数(BMI)<19 kg/m2或>35 kg/m2均可增加早产风险。

2.1.3 孕妇的营养状态 孕前BMI过高或者过低以及孕期体重增加不足均为早产的风险因素,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肥胖妇女孕期易发患子痫前期和糖尿病,可导致医源性早产发生率增加。孕前体重过低或孕期体重增加不足,可能与血清中铁、铜、锌等微量元素低于正常水平有关,从而易发生早产。既往研究认为,妊娠期缺铁性贫血孕妇,在孕期可能出现慢性缺氧,机体出于应激反应,可增加释放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早产的风险。铜和锌均与胎膜的弹性和韧性有关,孕妇缺铜、缺锌均可能与胎膜早破而致早产有关。

2.1.4 既往流产史和早产史 既往有流产史的孕妇发生早产的危险性增加。究其原因,可能为流产导致子宫内膜受损,影响受精卵着床,使胎盘的位置延伸到子宫下段,易发生产前出血而致早产,但此结论尚存在争议。Parazzini等[5]研究认为,流产并不能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因此,对于两者的相关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既往有早产史的孕妇,再次妊娠发生早产的危险性3倍于前次足月分娩孕妇,连续2次发生早产的女性再次妊娠时,约30%可再次发生早产,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分娩动因有关。有早产史的孕妇,可能与分娩发动前,母体对胎儿的免疫排斥作用增强,母体体内前列腺素、催产素、雌孕激素等内分泌状态发生变化有关。

2.1.5 生育史 排除其他相关因素后,两次妊娠时间间隔较短时。再次妊娠发生早产的风险增加。可能与过短的妊娠间隔使子宫难以完全恢复到正常生理功能状态有关。

2.1.6 生殖道感染 生殖道感染是生育期女性一种常见疾病,研究发现[6],该病与胎膜早破、早产密切相关。解脲支原体是生殖道感染的重要病因。陈志红[7]对113例早产孕妇的宫颈分泌物进行支原体分析,发现59.29%的早产孕妇可检测出支原体,其中解脲支原体阳性率为57.52%。细菌性阴道病也可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此外,胎膜早破、早产还与淋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假丝酵母菌等感染有关[8]。

2.1.7 不良生活习惯 早产的发生可能与孕妇不良生活习惯有关。既往研究发现,孕前吸烟与早产的相关性不大,但妊娠期间吸烟是早产的危险因素。Arffin等[9]研究显示,32.3%的早产孕妇曾有主动或被动吸烟经历。主动或被动吸烟时,烟雾中大量的儿茶酚胺甲基衍生物和对苯二酚,可引起机体DNA损伤,诱发子宫收缩,且吸烟可导致胎盘发生一系列病理性改变,导致胎盘过早钙化和梗死,继而增加了早产的风险。酗酒和滥用药物亦为早产的高危因素。Nykjaer等[10]研究显示,每周<60 g的少量饮酒不会增加早产发生的风险,而中重度的酗酒可明显增加早产的风险。

2.2 父亲年龄 随着男性年龄的增大,其生殖器官功能逐渐减退,精子的突变率增加,其营养和防御功能下降,尤其是40岁以上男性,其后代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明显增加。Alio等[11]研究显示,父亲年龄>45岁时,其后代发生早产的危险性比父亲年龄为30岁左右高10%~30%。然而,<20岁的年轻男性,其后代发生早产的风险也相对较高。

2.3 多胎妊娠及胎位异常 早产的另一个危险因素为多胎妊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7.4%的多胎妊娠发生早产,多胎的早产发生率是单胎的10倍。可能与多胎妊娠属高危妊娠,合并或并发疾病较多,自发性早产发生率高或易进行产科干预等有关。胎位异常(臀位、横位等)也是早产的危险因素,胎儿为臀位的孕妇有20.4%发生早产,分析原因可能为先露高低不平导致前羊膜囊压力不均匀或宫颈机械性过早扩张,引发早产。

2.4 社会心理因素 早产多发生于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低的人群中。党群等[12]研究显示,高中及以下学历孕妇发生早产的风险是高中以上学历孕妇的1.847倍。产前检查对孕妇极为重要,可有效早期发现不良妊娠潜在危险因素,及时进行干预处理,降低早产发生率。孕妇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收入越高,孕妇及其家属越重视妊娠期保健,注重孕期营养,定期规范进行产检,可早期发现不良妊娠并及时处理,发生早产的可能性就越小。

妊娠女性从早孕期开始,机体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改变易使其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破坏胎儿生长发育的内环境稳态,同时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研究表明[13-15],妊娠相关焦虑是自发性早产的危险因素,孕期经历家庭成员生病、死亡、离异等负性生活事件,早产发生的几率将提高2.56倍。孕期受各种外界刺激,导致孕妇发生心理社会应激反应,进而刺激母体内分泌发生变化,增加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可重塑母体内分泌体系,使早产的风险增加。孕期抑郁症亦与早产相关,在排除吸烟、饮酒及滥用药物等相关因素后,抑郁症与早产的相互关系依然存在。由此可见,加强孕期心理干预对减少早产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3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虽对于早产发生的具体机制尚无定论,但已经证实早产的发生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早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分析早产的相关因素有利于早期预测早产、降低早产儿发生率,并改善早产儿的预后。同时,在临床上针对孕妇合并早产高危因素时可在发现早期进行针对性干预,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早产的发生,同时也能够改善新生儿的预后。由此可见,预防和避免早产已经是今后围产期安全的重要研究领域,而对早产危险因素的研究可为早产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早产孕妇发生率
衰弱老年人尿失禁发生率的meta分析
护理干预对吸附百白破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
想要早产丰产 果树应该这么管
胎儿免疫反应可能是导致早产的原因之一
围产期预防保健干预对高危孕妇妊娠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观察
我有一个“孕妇”爸爸
孕妇睡觉会压到孩子吗
早产“黄宝宝”的家庭看护
孕妇接种疫苗要慎重
产前检查“高危”孕妇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