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绿绒蒿就地保护地建立对策研究

2019-01-09 07:11王仕英陈煣冯俊铭陈诗罗
南方农业·下旬 2019年9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王仕英 陈煣 冯俊铭 陈诗罗

摘 要 在野生绿绒蒿资源日益枯竭的今天,如何在生态平衡、环境友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局势下进行绿绒蒿野生资源保护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相关研究表明,应把握好綠绒蒿的物种资源特点,以建立自然保护区或生态园区的形式对绿绒蒿进行就地保护;此外,还应将生态园区与周边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保护野生绿绒蒿资源的同时,保证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资源、环境、经济的共赢。

关键词 野生绿绒蒿;就地保护;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S759.9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7.014

绿绒蒿兼具药用及观赏价值。作为中药资源植物,绿绒蒿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可用于治疗肝炎、肺炎、高血压、痛经、跌打损伤、骨折等,是藏药材中的常用药;作为园林植物,绿绒蒿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其花色艳丽,有“蓝色罂粟”的美称,是世界各国植物爱好者推崇的花卉,在西方园林中常有种植[1]。

野生绿绒蒿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南部和西北部的藏、滇、川、青等地区,其生长环境特殊,要求种植地海拔在3 000 m以上,有研究者曾在海拔1 000 m左右的阿坝州汶川县水磨镇进行引种栽培,但未取得成功[1]。野生绿绒蒿自然繁殖能力较弱,极易受到人为影响而导致物种资源枯竭,加上近年来人们对民族医药的推崇,绿绒蒿生境地原住民对其进行大肆采挖,导致部分种质已近灭绝。其中毛瓣绿绒蒿已被列为国家一级濒危中药材,红花绿绒蒿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尼泊尔绿绒蒿被列为公约附录三级保护物种[2]。由此可见,对绿绒蒿种质资源的保护已迫在眉睫。

1 阿坝州绿绒蒿资源现状

阿坝州地处川西北高原,属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的一部分,平均海拔4 000~4 500 m。川西北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根据切割深浅分为高山原和高山峡谷区,丘谷相间、谷宽丘圆、排列稀疏、广布沼泽。境内的若尔盖县、红原县与阿坝一带的高寒沼泽是我国南方最大的沼泽湿地。川西北高原位于寒温带,气候特征是河谷干暖、山地湿冷、光照充足、降水较少。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形成的立体气候,弥补了时间上四季不分明的现象,从而使境内植物资源物种丰富[3]。绿绒蒿在阿坝州境内主要分布于松潘县、红原县、马尔康市和小金县,分布种类主要有总状绿绒蒿、多刺绿绒蒿和红花绿绒蒿,各区域均存在分布分散、数量较少的现象。因此,如何建立就地保护地,对野生绿绒蒿种质资源进行就地保护和发展,是使绿绒蒿这一宝贵资源能够得以长久利用的关键。

2 绿绒蒿生境地经济发展状况

受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及人口密度等的影响,我国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大多分布在经济发展落后的中西部山区。这些地区大多为横断山区,独特的地理单元造就了这些地区高山连绵、湖泊森林和高寒草甸广布的自然景象。这种地域环境下,经济主要以农牧业尤其以畜牧业为主,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社会经济增长速度较缓慢,基本处于弱可持续阶段。这里地广人稀、人民生活水平较低,是国家扶贫的重点地区。一直以来,我国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都面临着无法回避的严峻问题,即如何实现资源保护与当地经济发展共赢。如何将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地的建设和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使就地保护地周边的老百姓能够借就地保护地的资源优势发展起来、富裕起来,是国家扶贫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之一。

3 建立就地保护地面临的困境

3.1 资金短缺

资金匮乏是制约绿绒蒿自然保护地建设的最严重问题之一。一般来说,就地保护地建立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拔款,但是各级财政对就地保护地的拨款数额会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阿坝州西部山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级财政更多的关注点落在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改善及扶贫脱贫上,所以对于就地保护地的资金支持幅度较小,且普遍以阶段性科研项目资助为主,一次性资金投入过少,因此对建立完善的就地保护地带来极大困难。

建立就地保护地的资金来源除各级财政外,还有各级部门以及民间投资。例如,大熊猫自然保护地等级别较高、知名度较高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其投资结构包含中央地方的各级财政、农业和林业部门的专项资金、民间资本、银行贷款以及自然保护区的自筹和创收[4]。依靠自然保护地知名度获得较丰富的外部资金,对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发展是一项强有力的支撑。

3.2 就地保护地周边资源的利用问题

我国的就地保护地大部分建立在老少边山地区,这些地区幅员辽阔、矿产资源丰富。阿坝州所在的川西北高原地区,金矿、银矿、铂族金属等贵金属、稀有金属以及水晶、云母、石膏等非金属矿产广布。但是,受经济发展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当地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仍停留在原始的粗放采伐水平,导致矿产资源的附加价值较低。虽然开采数量较大,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甚微,且在开采过程中,由于没有规划、开采技术落后、管理松懈散乱,导致资源浪费严重、水土流失、动植物栖息地被破坏,绿绒蒿等濒危动植物的自然生存空间受到破坏,影响了自然就地保护地的建立和发展。

3.3 资源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

目前,我国就地保护地的建立模式基本上均参考西方自然保护地或公园、生态园区的建立方式[5],进行封闭式保护。为了对动植物种群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护,就地保护地的面积均规划较大;为了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护种群生长的自然环境,自然保护区内的所有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均不允许采挖利用,这些情况均加剧了自然保护区周边居民的贫困现象。例如,我国大多数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与村庄、农田和牧场等聚集在一起,周边村民从古至今依赖就地保护地内的农田、牧场、山林等进行种植、放牧、采伐、打猎及采药等维持生计。由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村民维持生计的手段被束缚,使得当地经济水平进一步下降,贫困程度加剧[4]。

自古至今,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就是一对矛盾共同体,这一矛盾体现在自然保护区上就是当地政府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之间的矛盾。政府要求地方经济发展,而对于观念传统的农民,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利于土地、牧场、山林等自然资源,但这些行为有悖于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发展。由于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所以很多时候为了经济发展,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要对政府让步,由此导致很多自然保护区出现旅游开发、参观等活动,使保护与开发相冲突,阻碍了就地保护地的发展与管理。

3.4 自然保护地缺乏科技支撑

绿绒蒿就地保护地的建设和发展不仅需要专业的管理人员,更需要科研人员和科研设备。专业管理人员要对保护工作有足够的认识,具有发展的眼光和竞争精神,具备专业管理能力及与社会经济、国民意识发展相匹配的先进保护观念。目前我国就地保护地及自然保护区普遍存在监管松懈、宣传力度不够、沟通交流不足,对当地发展不够重视等问题,导致很多濒危种质在管理层面无法被很好地保护。

此外,自然保护区要求对绿绒蒿等野生濒危植物进行就地抚育研究并根据种质资源种类进行分区规划、分区抚育。抚育研究包括对濒危植物的生态环境和物种群落结构进行研究;抚育基地应根据种质资源蓄存量采用野生抚育、半野生抚育等手段来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和种质的繁衍。这些工作的开展要求绿绒蒿就地保护地配备专业科研人员和科研设备设施,但是这是目前很多自然保护区都缺乏的。即使有些自然保护区有科研人员,但经费不足、财政扶持力度不够等各方面原因会导致科研设备精密度、先进性不够,不足以对濒危物种进行野生、就地抚育,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4 建立绿绒蒿就地保护地的对策

4.1 完善組织管理体制、资金保障体制和科研支撑体制

完善的体制建设是建立就地保护地的基础和保障。对绿绒蒿就地保护地进行组织管理体制建设,健全管理机构制度,规范就地保护地的建设与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觉悟、保护意识,加强保护地与周边环境、社会发展相协调的能力,对于推动就地保护工作与周边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完善的资金保障体制是就地保护地得以建立和可持续发展的命脉,资金保障体制建设要求对资金来源、使用有明确的规划和预算,要求从就地保护地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符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政策,保证就地保护地的建设和发展能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投入。

科研支撑是就地保护地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经济允许的范围内,要加大对科研设备、设施、科研人员的投入,保证濒危植物种质数量可以在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下得以快速繁衍。

4.2 正确处理就地保护地与周边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关系

做好保护工作是就地保护地的第一要务,政府要明确保护与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是一个整体,既要做好绿绒蒿的保护工作,又要根据阿坝州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做好资源开发、扶贫攻坚和经济发展工作。古人云:“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因此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同时,要体察当地百姓的生活疾苦,为当地百姓的生存、生活寻找出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步入小康时代的今天,在脱贫攻坚、扶贫工作日益严峻的现在,如何快速发展就地保护地周边经济,使百姓的生活富裕起来,是就地保护地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就地保护地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生态文明、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式下,要加大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就地保护地周边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充分发挥就地保护地的优势,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提倡科学、高效的生产方式,在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前提下提高阿坝州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环境、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促进经济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4.3 建立并完善就地保护地的监管措施

就地保护地由于面积较大,难以精密高效管理,难免存在乱捕滥挖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象,给资源保护带来了阻碍。因此要采取措施加强监理力度、健全执法体系,使濒危动物物种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另外,可以实行就地保护地安全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制止非法人员进入就地保护地或在就地保护地内开展各种资源开发活动[6]。

5 结语

阿坝州高海拔地区是我国自然野生绿绒蒿的主要产地,鉴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及物种日益濒危的趋势,建立就地保护地势在必行。就地保护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而调查研究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各种必要条件和政策措施,协调好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是自然保护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绿绒蒿自然保护区要紧紧围绕绿绒蒿保护这一主题,加强监管力度和周边居民的保护意识,力争建设机构健全、功能全面、保护力度强、效果成效高的示范性保护区,使绿绒蒿资源得以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仕英,张芸,张健萍.汶川县水磨镇气候条件对绿绒蒿人工种植的影响[J].南方农业,2018,12(27):16-18.

[2] 柯君,刁治民,陈振宁,等.高原草地绿绒蒿资源及应用现状[J].青海草业,2007,16(4):50-54.

[3] 张宏.四川地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4] 张志忠,李伟,张明春,等.新时期大熊猫保护地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8,10(5):1-7.

[5] 张西武,唐芳林.中国国家公园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4.

[6] 徐广,李萍,陈蕾,等.极旱荒漠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甘肃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甘肃科技,2017,33(13):141-143.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我国商业地产经济宏观调控政策研究
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路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