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安徽地域文化对外译介既存问题与出路

2019-01-09 07:07丁立福汪洛圭张娜
关键词:译介安徽文化

丁立福 汪洛圭 张娜

摘 要:地域文化作为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囊括了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对外译介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对安徽地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现实却是,安徽地域文化对外译介一直为译介传播重视不够、对外译介众多资源未加整合以及文化译介质量不高等问题所困扰。基于拉斯韦尔所倡“5W”模式,探讨安徽地域文化对外译介的有效出路。

关键词:安徽;地域文化;对外译介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9)06-0077-05

收稿日期:2019-03-20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项目(gxbjZD36);安徽省大学生创新项目(201710381031)

作者简介:丁立福(1977-),男,安徽芜湖人,博士,教授,淮南成语典故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典籍翻译、现代当翻译理论与实践。

On the Problems and their Solutions in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Anhui Regional Cultures

DING Lifu1,2,WANG Luogui1,ZHANG Na1

(1.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Anhui 232038;2. Huainan Institute of Idioms and Allusions, Huainan, Anhui 232001)

Abstract: As the sum of material wealth and spiritual wealth in a specific region of China, regional culture encompasses all cultural heritag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As an important way of cultural communication, foreign translation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Anhui regional culture. However, the reality is that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Anhui regional culture to foreign countries has always been plagued by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 lack of integration of many resources for the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and the low level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media. Based on the “5W” model advocated by Harold Lasswell, 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effective ways of translating and introducing Anhui regional culture to foreign countries.

Key words:Anhui; regional cultures;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家和人民的文化保存、传承和传播意识也逐渐增强。翻译作为对外传播的主要手段,为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家软实力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放眼望去,国、内外关于中国文化的翻译作品层出不穷,如“在西方享有盛名的教士杜赫德(Jean Baptiste du Halde)《中华帝国全志》中有關中国地理环境的内容”[1]55,《中国丛报》(The Chinese Repository)译介的中国文化等。然而,相关中国地域文化对外传播的作品却并不多见。安徽作为文化大省,在中国社会高度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也一直在不断加大对外文化交流的力度,积极地向世界推出以“徽文化”为代表的安徽地域文化。客观而言,成效并不明显,其原因之一便是安徽地域文化对外翻译尤其是相关译介研究较为滞后。为补此憾,本文将在全面梳理安徽地域文化的基础上正视安徽地域文化对外译介的既存问题,并基于拉斯韦尔所倡“5W”模式有针对性提出相应出路。

一、安徽地域文化述略

自古至今,辛勤智慧的安徽人民在这方沃土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化和高雅脱俗的精神文化,尤以安徽名人文化、徽商文化、旅游文化、茶文化在内的各式各类文化而著称。作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安徽境内并存着两种类型各异的地域文化:一种是皖北淮河两岸产生的“平原文化”,而另一种则是皖南长江中下游两岸丘陵山地区产生的“山水文化”。这两种文化分列巢湖的南北,其影响区域大致可以以巢湖为界,分别代表安徽北部地域文化和安徽南部地域文化。

最具代表性的“安徽历史文化名片”为以下两种:黄梅戏和徽文化。黄梅戏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仅位于京剧之后。而“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在安徽省内类属于“山水文化”系。两者均成功获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文化,至少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它是指古代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徽文化内容广博、深邃,展示了东方社会与文化的吸引力,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各项基本内容,被誉为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90年代后,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并列为国学三大地方学科,在学术界,这三者又并称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徽文化包括:新安理学、新安志学、新安医学、新安建筑、新安朴学、新安画派、新安艺文、新安科技、新安工艺、文房四宝、徽菜等。徽州(古称新安郡)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

徽文化还是一种历史现象。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得生产力逐渐发达,也带来了中原文化。作为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徽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其崛起于北宋后期,“东南邹鲁、礼义之邦”于南宋,鼎盛于明清时期,已约800年之久。徽州地区的大量文物古迹和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安徽地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也为安徽外宣翻译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纵观如今的安徽对外译介发展状况,并不乐观。由于对外译介中既存的种种问题,安徽地域文化在跨越国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步履蹒跚。

二、安徽地域文化对外译介既存三大问题

(一)对外传播不力,人才匮乏

翻译,是各类事物对境外传播的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安徽地域文化的国际传播却有着“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的现状。安徽地域文化传播不力具体体现为译介活动的专项经费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和译介活动的推进力度不足。以安徽省池州市为例:“2016年8月,池州市外侨办组织市外语翻译人才库志愿者活动,深入青阳部分景区,开展景区外文标识标牌规范服务。”[2]此活动的实施,一方面反映出近年来,安徽地区对地方文化对外传播工作的力度的加大,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安徽地域文化对外传播工作中存在着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工作中专业人才匮乏,主要凸显为中译外专业译员的短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汉朝时丝绸之路的开辟,就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近现代的中国与外国交流更是密切,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依然存在单方面的逆差,主要在中对外的文化传播还需加強。就翻译而言,要想推动中华文化对外译介的工作,主要是解决中译外的问题,具体表现在高端中译外人才的稀缺。中国文学对外译介工作主要是由大批外籍汉学家及翻译家推动发展,且其中大多为兼职。但地方文化的对外传播对于译者关于地方风俗民情的了解要求极高,单由外籍汉学家和普通翻译家进行导推,难免会导致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流失。因此,安徽地域文化对外译介工作同样面临翻译队伍建设不够和翻译人才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

(二)翻译质量不高,时有失误

安徽地域文化相关内容翻译的整体质量不高,存在部分翻译失误现象。研究人员发现,市面上搜集到的为数不多的有关徽文化内容的纸质及网络英文翻译材料(如:中英文宣传手册、景点实景拍摄的中英文介绍、导游图及彩页等)中,大多是中英语义一对一直译的翻译结果,同时出现不少为机器翻译的内容。

例如,“‘新安人家就直接被翻成了‘Xinan people home”[3]61。这一翻译不仅平淡乏味,毫无美感,而且脱离了原名称所包涵的地域风情,无法确切传递出徽文化的地方文化特色。除“中英语义对等直接翻译”现象外,景区也存在着“一个景点,几种翻译”的现象,安徽省黄山风景区的标牌错误情况尤为显著。在景点光明顶处,“光明顶”被译成“Brightness top”,而指示牌上相应的译文则是“Bright summit”。另外,景区英文翻译还存在“拼写错误,无法辨识”的现象。“在景区的一个垃圾桶上用‘oredeemable表示‘不可回收,而这个单词根本不存在,是错误的拼写。而在黄山光明顶山庄,‘黄山的拼音被写成‘Huzng Shan,黄的拼音中的‘a也被刻成了一个无法识别的符号。”[4]这种错误外文标识不仅误导外来游客,也让中国本地人感到不解。

(三)资源未加整合,利用不够

作为文化大省,安徽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各具特色和魅力的文化资源。但是,在其地域文化对外译介工作中,尚有众多资源未加整合,未能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例如,在学术资源方面,安徽地域文化外语翻译文本严重缺失,对于仅存的关于对外译介的研究成果,却又迟迟不能转化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实际生产力;在民间资源方面,部分安徽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力量还处于民间自发或散发状态,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处于散乱状态,还有待加以整合;影视传媒、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导游解说、学术交流等有效传播手段和资源也未利用充分,尤其在利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艺术方面,还开发不够,大多缺少外语翻译文本、字幕和配音等;存在缺少新兴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文化产品体系不够完善,参与性的文化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

四、基于“5W”模式寻觅问题出路

“译介学认为,文本的翻译只是跨文化交流的一部分,译本在进入翻译之前,选择‘由谁来译‘译什么‘对谁译,以及译本经过翻译之后,‘选择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传播,都需要进行把关、选择和操控,”[5]54因为这些环节都会影响译作在他国的传播和接受效果。

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在其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的“5W”模式 ,即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这5个W分别为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传播主体)Says What(传播内容)In Which Channel(传播渠道)To Whom(传播对象)With What Effects(传播效果)。[6]28拉斯韦尔的“5W”模式同样适用于译介学中的五个环节,下文将基于“5W”模式深入探讨安徽地域文化对外译介的有效出路。

(一)Who——组织专门人力物力,打好安徽地域文化文本翻译攻坚战

“译介主体指的是参与到译介活动的人员。整个译介活动涉及到的人员包括译者、赞助人和出版商。赞助人和出版商的手里资金和大权在握,他们更关心意识形态问题 ,也决定译者的翻译诗学”[7]15,由此可见安徽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创新发展和对外译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亟需政府支持、专家投入和人才培养。

首先需要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支持。对文化的译介是事关国家、地区形象的大事,应当提升到地区发展战略的高度。想要实现扩大安徽地域文化影响力,应加大对于徽文化研究的力度,鼓励研究先行,以最新的研究成果来指导文化建设。同时打造一定的展示窗口、译介平台和一支掌握文化外译的专业人才队伍。可将此工作列为省级重大课题或项目,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公开招标,由中标单位或项目主持人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或由省委宣传部和外事办牵头,给予一定的项目经费支持,指定有关研究单位负责此项工作,以引导徽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并促进安徽地域文化对外译介。

其次需要高校和科研机构相关专家的投入。鼓励并提倡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走向社会,积极投身文化建设的主战场,与地方开展实质性合作,促使他们的文化研究成果尽早转化为地方文化建设的实际生产力。加强与省内高校联系,促进高校外语人才为安徽地域文化对外传播做贡献;主动邀请精通中西文化的专家给予指导,注意认真听取国外文化专家的建议;对散落在民间安徽地域文化的爱好者、研究者、传承人这些宝贵的资源,要加以组织,予以鼓励和支持,保护他们的积极性等。

再次需要培养安徽地域文化外译的专业人才。明确定位安徽地域文化外译人才培养目标,转变重视人才在专业技能层面的培养理念,外译工作人才不仅应具备娴熟的双语能力,更应具备深厚的国学素养,负担起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使命。新时期的安徽地域文化外译的专业人才培养应当突破语言养成的层面,注重国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养成,以实现高水平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安徽地域文化的外宣工作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二)Says what——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安徽地域文化对外译介的整体效应

不单是徽文化系统英译资料大量缺失,安徽本省地域文化相关英译文献不仅陈旧,而且数量极少。安徽地域文化的众多资源同样未加充分利用,像影视传媒,电视广播,报刊网络,导游解说,研究刊物及学术交流等有效传播手段和资源也整合得利用不够充分。在此前提下,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更是第一要义,是资源保护、资源开发的前提。在翻译源语语料的选择上,应加强对安徽地域文化内涵的挖掘,精挑细选出极具代表性的安徽地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作为源语预料,将其进行系统性的归纳与整合,由此为地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优质丰富的语料准备。

译语语料要确保质量,做到有效传真才是地方文化走向世界的基本要求,因为“译者不可能成为原文读者,但作为译文的作者,译者对目标语读者具有明显的道义责任”[8]30, “如果仅为了向译语文化介绍源语文化,译文应最大程度的再现原文的文化信息”[9]118。在安徽地域文化对外译介的实践中,专业有效的译介能把风景名胜、文学作品、传统戏剧等文化的表现形式转换成相应语言文化所能接受、理解并能引起兴趣的成果,同时使得徽文化的气韵、精神个性准确、真实、充分地被展现出来。因此,在对外譯介的过程中,翻译作品应该能在译语所处的情境和文化当中,按对外译介接受者所想要看到的方式进而发生作用,即文化传播的接受一方在接收外来文化时通常以自我意识中对此的“期待”来加以衡量,从而确保译出的文体的质量是经专业研究人员深入考量的,是标准的译语。另外,翻译过程应严格遵守忠实原则,应结合源语语料的上下文,忠实地传递徽文化的精神内核,避免出现基础翻译错误和文化直译等现象的出现。

总言之,既要做到精挑细选翻译的源语语料,做到系统性与代表性相结合,又要确保译语语料的质量,达到有效传真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安徽地域文化对译介的整体效应。

(三)In which channel——大力扶持文化产业,充分利用新媒介和科技艺术手段

借助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和业态创新的机遇,大力扶持新兴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融合度高的产业。如紧紧围绕“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依托皖南大好河山,“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转型升级。

在安徽地域文化对外译介的过程中,文化译介的根本目的和评判标准是有效的传播。因此译员在编纂译介材料时,除了将材料内容明确具体地输出外,更要重视21世纪科技发达的优势。匡文波认为,“新媒体包括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因为只有此两者才具有真正的互动性”[10]26,因而在安徽地域文化对外译介中,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传播优势,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影视传媒、广播电视、导游解说、研究刊物等其他有效传播手段和资源的作用,使徽州文化的对外传播朝着“有声、有像、有知识,有景、有物、有故事,易学、易懂、易传播”的方向努力。

(四)To whom——面向世界,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追溯到译介的本身,译介学除了在语言文字层面研究作品的字词句篇的翻译问题之外,还要研究译作的接受方法、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及所产生的影响等问题。所以,对外译介即是在对语言文字层面的研究的基础上,将传播途径确定为由内向外的推广范围,即to foreigners。

对外译介使安徽长久以来形成的地域文化的丰富内涵得以以各种各样的语言形式展现在外国游者、读者的面前,使外国人领略到多姿多彩的安徽地域文化。与此同时,也在中国地域文化对外译介的资料库里,再添资料,使其更加丰富,也更促进后人对安徽地域文化的进一步研究。

(五)With what effects——向世界讲好安徽故事,让世界走向安徽,让安徽走向世界

徽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其极具地方特色,内容广博深邃,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徽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就是要向世界讲好安徽故事,让世界走向安徽,认识并了解丰富多彩的安徽地域文化。同时,安徽地域文化对外译介的发展更是有利于提升徽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安徽走向世界,在世界舞台绽放独特又极具魅力的光彩。

想要安徽地域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舞台,就必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开拓国际视野,优化整合文化资源,发挥安徽地域文化的整体效应,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和科技艺术手段以创新对外文化传播的方式,使得安徽文化更高质、更高效地走向世界。

五、结语

在全球化、信息化趋势日益加强的今天,文化软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乃至一座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大小将直接影响着国家和地方文化软实力的强弱,进而深刻的反映着综合实力的高低。在互联网与移动媒体盛行的时代,地域文化的對外传播更是应该利用契机,抓住机遇,提升其影响力和传播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将和世界各国产生更紧密的交流与联系。 安徽地域文化的对外译介也是中国走向世界舞台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人文精神、提升中国在国际上话语权的重要手段。同时,在经济招商和文化教育上,安徽地域文化的外译工作对于推动安徽社会风俗、人文景观以及传统文化的对外交流有现实意义,从而进一步推进安徽地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步伐,提高安徽当地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 王海,覃译欧,尹静.岭南风土人情对外译介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以《中国丛报》文本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6(7):41-58.

[2] 宋蕾.池州外语翻译人才志愿服务 走进青阳景区[EB/OL].http://www.ahwang.cn/chizhou/news/20160825/1553292.shtml.

[3] 刘菊.徽文化外宣英译本的现状及修正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15(5):60-64.

[4] 朱云云,赵盛.安徽黄山景区8个景点或有14处翻译错误[EB/OL].http://epaper.anhuinews.com/html/ahsb/20130802/article_ 2972717. shtml.

[5] 殷丽.《黄帝内经》海外译介模式研究与中医药文化“走出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6):53-60.

[6] 熊澄宇.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3-37.

[7] Lefevere  A.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0.

[8] Bassnett  S. Translation Studies (Third Edi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5.

[9] Gentzler  E.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Revised Second Edi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6.

[10] 匡文波.到底什么是新媒体?[J].新闻与写作,2012(7):24-27.

[责任编辑:吴晓红]

猜你喜欢
译介安徽文化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