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BIM技术与未来建筑的关系

2019-01-10 18:29李祖顺邱森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19年10期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

李祖顺,邱森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1 政策与大背景

2017年3月,住建部印发了《“十三五”装配式建筑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了两个总目标:

①到2020年,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其中重点推进地区达到20%以上,积极推进地区达到15%以上,鼓励推进地区达到10%以上;

②到2020年,培育5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2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50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建设30个以上装配式建筑科技创新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

中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枯竭。与传统建筑施工技术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耗时短,劳动效率高,更环保,劳动人口密集程度低的特点。说到装配式建筑就不得不提到BIM技术,BIM技术可以说是装配式建筑的载体,那么这一技术将给建筑业带来巨大的变革。

2 BIM技术的简述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信息模型三维可视化,可进行施工进度模拟,碰撞检查,协同多个专业共同工作。能精细到建筑物每一个构件的具体数据,生成各种图纸,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传统绘图的错误,提高生产效率。

3 对BIM技术应用的展望

近些年以来,人工智能、物联网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充斥着各行各业,致使各行各业都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和挑战。一直以来,建筑业发展模式粗放工业化、信息化、标准化偏低,管理运营落后,建造资源耗费非常大,同时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或劳动力短缺的状况(2050年劳动力人口降低1.3亿,半数以上的人口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因此,建筑业生产模式的变革是时代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建筑信息模型为今后的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好的载体。《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适度超前布局智能基础设施,推动全域智能化应用服务实时可控,建立健全大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打造具有深度学习能力、全球领先的数字城市。搭建BIM平台,采用云平台实现建筑智慧管家,监控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并与物业及消防联网,保证建筑正常运行;可以交互式管理建筑的使用状态,管理人员可以时时监控建筑信息,如建筑性能与使用情况、人员入住率、剩余材料保存寿命等,提前建立应急预案,保证管理的有效性。并可提供应急演练模拟训练,如灾难疏散、火灾等险情的演练,做到提前预警,制定好预防措施。根据使用者量身定制一套管理系统。综合管理住宅的使用情况,云平台智能记忆居住者使用习惯,对不良习惯进行适当干预,提供居住者舒适的居住环境,智能调节灯光、温度、湿度等,给居住者提供最佳居住体验,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一种思路,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创新。对建筑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实时监控,以保证人员和财产的安全,以及人们入住的舒适性。

应用BIM技术进行模拟施工,导入实时数据,搭建5D施工平台,对房屋建造进行全方位的模拟,时间控制、成本控制、进度控制,极大的提高施工效率以及节约成本,对我国步入现代化国家进程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另外,在应用BIM的基础上,进行复杂部位的技术交底,供料统计,人工分配等工作。通过内容详实、细节清晰的三维图,能够对工程建设时的场地安排、设备摆放和管线布设等情况进行清楚、直观的呈现,还可以提前对工程使用的相关作业技术、作业工序等情况进行可行性的审验,以此确定应用技术是否可行。

基与BIM的建筑工程主题信息的集成与管理,有效避免传统方式下信息不关联问题的发生,使得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大大提升,以及对管理目标提供了技术保障,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信息孤岛问题。未来,信息集成与管理实现价值最大化,满足现代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的要求,从而最大程度改变你我的生活,以前的展望变成现实。

4 BIM技术发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现阶段,我国BIM技术在勘察、设计、施工、运维、拆除阶段应用还处于相对独立的阶段。而BIM技术需应用在建筑全生命周期才能够体现它的功能最大化。但现实是在工程中各个阶段的信息处理技术发展极不平衡。一栋建筑物,或者说是一片建筑群,它在建设阶段投入的人力物力都占据了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的很大比重,极度缺乏对建筑运维管理的重视。事实上,根据美国building SMART alliance 资料现实,建筑物在运营阶段的成本占建筑物全生命周期75%,远远高于建设阶段的成本。

就以上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方案。我国BIM技术起步比较晚,品种稀缺,目前我国BIM软件仅pkpm、探索者、广联达有些影响力,所以,中国对于BIM技术的研究仍需花大量的精力,研发出一款自己的软件。目前中国国内应用BIM软件大多使用国外开发的软件,但是放到中国建筑行业上来,会存在许多规范差异,因而需要对国外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另外一个方面是国内对BIM标准的制定和完善还存在较大的缺口,国内相关单位可出台一套基础标准,以供参考,各省市可在国家标准上,根据当地经济、施工技术、施工现场条件,再制定相应的标准,各建设、施工、设计单位可依据当地的规范,来制定出自己公司的一套标准,以期增强自身竞争力和加快中国BIM技术应用落地的进程。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基于BIM的未来建筑中,BIM的优势充分发挥,加强与物联网的紧密结合,满足未来对建筑的要求,以及人们对建筑物居住的舒适性的要求,做到百姓安居。因此,我们需要高度关注BIM发展,形成一个万众贡献,建言献策的局面,打破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格局,这需要从事建筑行业的每一个人共同努力。在此基础上,方可实现BIM技术在未来建筑中利用率最大化。

猜你喜欢
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
装配式EPC总承包项目管理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装配式建筑EPC总承包管理模式研究
浅谈装配式建筑设计的注意点
装修一体化装配式建造技术研究
装配式支吊架在汽车产业集聚区的应用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山居中的石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