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与家长的关系会影响孩子的未来?

2019-01-10 22:24
孩子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家教亲子家长

近10几年来,一直致力于现代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的研究指导和培训工作,活跃于家庭教育推广第一线,身体力行倡导推行“亲子共成长”和“亲子共阅读”科学育儿理念,为全国中小学、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开办专题讲座近千场。在多家媒体发表撰写育儿及家教文章,参与国家级、省市级的家教课题研究和撰写,主编广东省学龄前家庭教育指导丛书《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和好家教成就好家风教育丛书《你的童年有故事相伴吗》、《治家有方:名人家书集锦》、《名人家风》,著有《今天,我们如何做父母》和《读懂你的孩子》等教育书籍。

参与了多年的儿童、亲子以及“家校共育”教育方面的研究与指导工作,我时常会有很多反思。比如“问题儿童”的某些行为是天生的还是后天的教育所致?“问题家长”的问题哪些是共性?哪些归属于个性?教学水平和教育思想哪个才是教师生涯的执教重点?这些问题看似是个人问题,实则是相互关联且有着紧密联系的。

近年来,没有哪个国家的领导人像我们中国这样,无比关注家庭教育建设。毋庸置疑,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但其实人的一生是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尤其是孩子,阶段性的成长更离不开学校教育和教师的影响。

美国密苏里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教师对家长的看法,教师与家长的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这项实验在密苏里大学一位叫赫尔曼教授的带领下展开,观察了100名教师和1800多名学生。研究发现:如果教师和父母关系较为密切,或是教师认为父母对孩子上心,那么这个家庭的孩子往往会有出色的社交表现和较强的学习能力。而教师培训计划更合适则有助于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友好关系,并最终带动学生的学业成绩。

看到这里,想必很多家长会幡然醒目,为什么我们的党和国家不仅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同时还力推 “家校携手共育”的工作。

纵观现状,尽管我们的学校非常重视上述两项工作的建设,可实际情况还是比较糟糕。比如教师和家长的关系:第一种就是常见的关系疏远。有的家长因为缺乏正确的教育意识或是工作太忙,对学校的指令常常置之不理,不参加集体活动也就罢了,有的家长连家长会都不参加,更别说跟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了。如此势必导致教师对孩子、对家长有意见。最为过分的是等到期末,某些家长发现孩子成绩不理想,又会去苛责老师没教育好孩子。换位思考,教师也是拥有七情六欲的常人,无端端收到家长的苛责,心理肯定不好受,如此,又何来动力和激情去帮孩子提高呢?

另外一种状况是,有的家长虽然很主动,但却非常势力,经常向老师施压,特别是遇到年轻的教师。我曾经接触过一则案例,家长在家长群里公然显示自己的职业和财富,并向教师发令施号:一定要对我家孩子多加照顾。这种通过自己的社会地位向教师施压的行为,从一开始就没有建立平等沟通,没有给予教师和其他家长应有的尊重。教师不是神,面对此场景,怎么会对这种家庭走出来的孩子有好感呢?

最后一种状况是教师对家长的刁难。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也确有发生。学生上课讲话,老师发脾气,将孩子的书包“扔”出去,然后“赶”孩子去课室门口罚站,命令孩子写检讨,让家长签名并来学校当面接受“教训”。家长也会因为老师的刁难而引发愤怒。还有老师布置亲子作业,内容无聊至极,让家长陪孩子数一亿颗大米……恶性循环,家长对教师有意见,最终受伤害的还是孩子。

教师和家长,作为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必须搞好关系,尤其是家长,更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切不可将自己的情绪转嫁到孩子或者教师身上。同时也建议学校,教师们作为普通人,会有一定的工作压力,学校应该考虑出台相应的政策帮助他们缓解职业倦怠和职业焦虑,而不是任由教师们将情绪带入工作,最终导致教师与家长关系恶化。

最后,衷心希望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家长和老师能对此保持警醒,因为你们之间的关系,影响的不仅是孩子的成绩,还有孩子的未来。

猜你喜欢
家教亲子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家长请吃药Ⅱ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