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研究

2019-01-10 11:59庞茂达
学周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教学效果优化小学数学

庞茂达

摘 要: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一味地向学生讲授和灌输课本知识。这种“填鸭式”教学模式,不仅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赋予学生更多的课堂主动权,并根据学科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优化数学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扭转当前数学课堂“高投入、低回报”的教学现状,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果;优化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5-001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5.009

数学同语文、英语等学科一样,是学生所学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好数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小学生年纪小,天性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势必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也就无从谈起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的优化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着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注重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进而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的优化。接下来,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简要阐述一下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将多媒体技术融合到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可以积极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便利作用来辅助课堂教学,将课本中的数学知识用图片、声音或视频等形式展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充分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将课堂教学化繁为简,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学习“体积和体积单位”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增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并没有在课程一开始就进行新课内容的讲授,而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乌鸦喝水》的动画。动画虽然简短,但是却十分生动有趣:一只乌鸦将小石子投入瓶中,瓶中的水面不断升高,最后乌鸦成功地喝到了水。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甚至就连平时最淘气的学生也目不转睛地看完了动画。待视频播放完毕,我问道:“同学们,你们知道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吗?”学生答道:“因为乌鸦把石子投进了瓶子里,水面就会上升,这样乌鸦就能喝到水了。”我继续问道:“为什么把石子放进瓶子里,瓶子中的水就能升上来呢?”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是我从学生的回答中能够得知学生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都是一样的,即石子占用了水的空间,所以才能将水挤上来。如此,便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由此看来,通过多媒体来为学生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将数学知识化抽象为具体,进而有利于学生初步了解体积的概念。

二、引导探究——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年纪小,天性活泼好动,自控能力比较差。如果教师依旧采取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势必会使课堂气氛压抑沉闷,进而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摒弃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并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积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台和机会。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而且还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思维拓展,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学习“圆的周长”这一部分内容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我决定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自行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课前,我让学生从家里搜集一些圆形的物体带到学校来,比如小镜子、水杯、乒乓球和钟表等。在课堂上,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绳子和尺子共同测量出这些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计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寻找二者之间的规律。最终,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得出了结论,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总是固定在2.8厘米-3.3厘米之间。在排除了误差等因素后,我向学生引入了圆周率的概念,进而推导出了圆周长公式,即C=πd。如此,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体会到自主获得新知识的喜悦感,而且还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进而实现了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三、知识应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数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应用类学科,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不应该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还应当在讲解完课本知识之后,积极为学生设置知识应用环节,使学生通过实践来获取对知识的深层理解。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而且还能够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进而达到最好的数学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完“扇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之后,我为学生设置了下面知识应用环节。首先,我要求学生在课下对自己家庭一个月内的各项支出进行统计,同时根据“吃、穿、住、用、行”五个维度对各项支出进行分类汇总,并制作成扇形统计图。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对自己身边亲朋好友爱吃的食物进行调查统计,同样,根据食物的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并制作成扇形统计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充分体会到了扇形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还进一步巩固了与扇形统计图相关的知识点,进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总而言之,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深入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使数学课堂呈现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进而实现数学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 赵淑丽.优化数学教学策略 提高小学课堂质量[J].学周刊,2016(28).

[2] 黄现峰.用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J].学周刊,2014(12).

猜你喜欢
教学效果优化小学数学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