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整本书阅读有效的操作方法

2019-01-10 11:59孙薇
学周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教师指导方法

孙薇

摘 要:小学生需要在教师带领下,师生共同阅读整本书,以提高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提高自身对整本书阅读的指导能力尤为重要。只有教师掌握了整本书阅读指导的方法,才能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创造展示交流平台,进而打造班级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师指导;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9)05-0106-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05.067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对各年级段课外阅读总量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详细列出了一系列适合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因此,有效地在班级内开展师生共读课外书籍,是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打造班级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等有效途径。

一、检视式阅读

检视式阅读是平时人们常用的浏览性阅读方式。目的是用最短的时间搜寻到相关的内容,并从中获得最多、最想知晓的信息。

首先,阅读序言、封面、封底。每一本书都有独特的书序,是对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内容的介绍。包括封底的文字说明,还有封面封底的插图。都是需要仔细观察的不容忽略的信息细节,完成这些步骤,学生对这本书才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其次,阅读目录页。在图书整体设计中,目录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但却是最能体现图书品质的部分。学生在看书的时候,往往会先挑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篇章来阅读,先去阅读文章开头注明的摘要,而忽略了能在较短时间了解全书要义的目录。浏览目录能大概理解这本书的基本结构框架,这和去一个陌生的地方,要查阅一下地图一样。学生开始阅读整本书之前,应该先仔细阅读目录。检视一下目录页,也大体就会明白要读的是什么了。

最后,粗略地翻阅。一会儿念一段,偶尔也会连续读几页文章,随时抓住重要的论点,留意主题的基本脉络,用自己的方式把全书都过了一遍。教师尤其要注意,务必提醒学生不能忽略文章的结尾部分,即便是有后记,每一本书的最后两三页也不能忽视,很多作者会在结尾几页将自己的观点重新梳理一下。通常来说,一本书,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肯定有耐人寻味的结尾。

学生在有目的性的粗读过一本书后,已经完成了检视式阅读,在脑海中对这本书进行分类,以便以后作为写作的参考。

二、欲擒故纵的引读

有些学生不爱阅读,即使教师强制性要求阅读,也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激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可通过欲擒故纵的方式,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如学习了《金蝉脱壳》之后,感受到蝉脱壳的情景是那么奇特动人,学生往往会对蝉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可能会问很多问题:蝉在地下的三年黑暗生活是怎么过的?为什么在地下那么久不会死?而在地面上生活仅仅一个月,寿命真的这么短吗?此时教师就可以故意留下悬念,提供阅读信息——去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吧,你会知道得更多!对于整本书的阅读,教师可以对书中的内容,列出一个又一个“障碍”,学生在“寻找”一个又一个“答案”的过程中,自觉自愿地去阅读。

为增加阅读过程的戏剧性,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时,遇到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地方发出三种感叹:

第一种感叹——哇,我找到答案啦!当读到具体“答案”时,大胆地欢呼喝彩。这个时候希望家长、教师或同学能一起附和,这样做既能渲染氛围,又可以增加儿童阅读的情趣。

第二种感叹——咦,奇了怪了!当读到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时,可以一边想一边告诉大家,我正处在疑惑中。希望大家都能参与讨论,此时家长、教师、同学的“关心”是学生阅读下去的最大动力源泉。

第三种感叹——哦,原来是这样!当通过阅读解惑后,可以舒缓一口气了,表达自己在得到答案后的心满意足。学生有这种感受时,希望家長、教师或同学能给予鼓励和赞赏,获得继续阅读探索的勇气。虽然同学、教师、家长的参与是“蜻蜓点水”,但是激活了思维,激发了阅读兴趣,激起了阅读的延续力。

三、分析式阅读

在粗读全文后,还要对书有一个整体的回顾。在阅读过程中,需要带着一定的目的去阅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提出整本书最重要的部分,而学生的任务则是带着主旨再进行阅读。学生通过读书笔记的形式将自己的初读收获、体验反馈给教师、同学。教师在阅读学生读书笔记后,设计读书交流课的内容、流程,从整本书的人物、情节到中心思想,从文本的形式到文本的概述,接纳新知识,从而让思考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比如: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书中写到哪几个人物?如果让你分析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帮助那个车夫,你会怎么去分析?为什么?读《朝花夕拾》后,让学生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做题目——他在那个时间究竟经历了什么,遇到哪些人,哪些事?

读完《卖火柴的小女孩》,想想:如果你就是那个小女孩,你会接受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吗?你会不会以一己之力奋起反抗?读《丑小鸭》的故事,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心目中的丑小鸭和白天鹅是什么样子的。读《时代广场的蟋蟀》,引导学生讨论:正处在“明星”鼎盛时期的柴斯特回到乡下去这一做法是对还是错?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秀贞真的疯了吗?疯了,说说理由;没疯,同样要说得大家心服口服才行。这些话题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读出故事中的“我”,学生对人生价值也会开始新的思考与认知。阅读是一种人生方式,阅读与不阅读会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方式。

四、反刍式思维

反刍就是反复阅读。这就如同精读一本书籍,要想深刻领悟和全面吸收书里的营养元素,要对学生进行“反刍阅读”方法的指导。

(一)在“品”中反刍

提倡反刍式阅读,就是反复对文章进行阅读,联想文章内容的表象,对文章中的场景进行深刻的体会和想象,并能感受文字带来的情感,不仅可以理解语言表述的外在含义,还能够感触到它的内在含义。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品读,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明晰文章的脉络,挖掘出蕴藏在语言背后更深层次的感情表达和文化底蕴。教师在教学当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笔记、读笔记活动,将课堂当中学到的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从而提高文章的质量。让学生在“反刍式阅读”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为延伸课外阅读做充分的准备。如《夏洛的网》中描述威尔伯进食时:它大口大口地吃,大口大口地喝,发出稀里哗啦、呼噜哗啦的声音,急着要一口气喝光。在这些特定的场合或者模仿某种动物的言语时,重复使用同一类词,会使语言具有趣味性,更能突出角色特点。使学生在“品”中,学会了反复手法的运用。

(二)在“写”中反刍

于漪老师说过,“写文章,文字不在多,而是要天天练。每天写日记,写读后感,这都是练习的机会。”每天阅读之后,写读书笔记是“反刍式阅读”的最有效办法。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写”的机会。写出了文章,学生就有了写的愉悦感,就会反作用于“读”上,而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会进一步提高。在写文章中将自己的体会、感悟具体化,实现读的最终目的——为写服务。

1.批注式阅读。阅读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了自己的想法,就边读边圈圈画画,把书中的重点词句和重要内容拿笔用自己的方式画下来,或者在旁边写上自己的读后感,甚至写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和意见。

2.写提纲。读完一个篇章,弄懂作者的写作思路及文章的主要内容之后,要把这篇文章的提纲整理编写出来。编写提纲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结合文中的语句写,要简洁明了。写提纲可以记住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和要点,理清自己的思路,对文章的理解会进一步加深。

3.写体会。整本书读完后,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收获,可以联想自己的情况写下对这本书的体会,并用自己的语言和文中的例子结合叙述,用自己的看法想法真实地表达自己的体会。

(三)延续活动中反刍

书读完后,可以根据这本书进行多样的活动,例如观看与这本书有关的电影,组织读书交流会,还可以根据书中的故事情节排演话剧,也可以自己编写这本书的后续等。

总之,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通过为学生组织不同的课外阅读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阅读的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崔杰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1).

[2] 祁娟娟.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5).

猜你喜欢
教师指导方法
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英语预习摭谈
论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指导的有效性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