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辞格运用赏析

2019-01-10 11:23张磊
文学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鲁迅

内容摘要:对于鲁迅的作品,不仅要关注其文学特点,同时也应重视语言特点。通过阅读鲁迅的文章,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个十分注重修辞之人。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出事物的总体特征,又能处处体现新意。修辞应用的巧妙得当,是他作品至今被奉为圭臬的一条重要原因。

关键词:鲁迅 辞格运用 概述及赏析

辞格,又称“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根据辞格的本质特征、语用功能和鲁迅的修辞习惯,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10个常用辞格进行分析。

一.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时运用本质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鲁迅运用比喻时,往往能抓住人或事物最突出,最显著的特点。

(1)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药》)

采用了明喻的辞格,本体是“看客”,喻体为“被人提着脖子的鸭子”,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爱看热闹的特点,形象地反映了看客们的愚昧和麻木。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形成一座富士山。(《藤野先生》)

采用了暗喻的辞格,本体是“留学生的大辫子”,喻体为“富士山”,通过夸张和比喻,写出了清朝留学生可笑的打扮和丑态,讽刺中国留学生的封建旧习。

(3)至于“打落水狗”,则并不如此简单,当看狗之怎样,以及如何落水而定。(《坟、论“费厄波赖”应该缓行》)

用“落水狗”来比喻挨了打的敌人。不出现本体,以喻体代替本体,突出“敌人”的落魄。

二.比拟

比拟就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说明描述。运用比拟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该辞格具有思维的跳跃性,能增添特有的意味,抒发特有的感情。

1.拟人

把事物当作人写,赋予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4)虾是水世界里的呆子,决不惮用了自己的两个钳捧着钩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钓到一大碗。(《社戏》)

把虾拟作水里的呆子,描绘出一副闲适的农村情景,并且体现出作者童真的观察角度。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或把一种事物当作另一种物来写,使人或此物具有他物的情态或动作。

(5)我在少年时代,看见了蜂子或蝇子停在一个地方,给什么来一吓,即刻飞去了……可不料现在我自己飞回来了,不过绕了一点小圈子。(《在酒楼上》)

采用了拟物的手法,将自己比作蜂子或蝇子,对自己可悲的人生进行自责、嘲讽。由一个年少时的激进青年而像苍蝇一样逐渐走向消沉。

三.借代

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的辞格叫借代,多为名词,可以是人或物的名称。借体与本体之间密切相关。

(6)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孔乙己》)

“长衫”和“短衣”分别来代指“有钱人”和“穷苦的百姓”。他们不同的衣着特征与他们的身份和职业相关。这是用衣着特征来指代各个阶层的人。

(7)“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孔乙己》)

在酒店喝酒的人们用嘲笑孔乙己“脸上又添新伤疤”来暗指他这几天又挨打了,是一种用结果来代替原因的借代。

四.拈连

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巧妙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用于乙事物的辞格叫做拈连。

(8)绕到L君的寓所前,便打门,打出一个小使来。(《马上日记》)

动词“打”原指“打门”的,但句中用拈来说“打出小使”,显得生动、风趣。

(9)大约那弹性的胖绅士早在我的空处胖开了他的右半身了。(《社戏》)

“胖开了”的“胖”形容词用作动词,“胖绅士”与“胖开了”巧妙地拈连在一起。形象地表现出绅士肥胖的身体一有空隙便膨胀开来的情况。倘换一种说法,就会减色不少。

五.夸张

为了达到所要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程度、特征、形象、作用等方面进行故意地夸大或缩小的辞格叫做“夸张”。

(10)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阿Q正传》)

“拍的一声”跟“打在自己头上”本来是同时出现的。鲁迅故意先写“拍的一声”,突出阿Q紧张害怕的心情,属于超前夸张的手法。

(11)“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药》)

刽子手康大叔的目光凶狠尖利,说它像两把刀,比喻中兼有夸张。老栓老实巴交,禁不起刽子手凶狠眼光的威逼,所以他瑟缩,但是他的身子无论如何也不会缩小一半,这显然也是一种夸张。这种夸张突出了刽子手康大叔的蛮横凶狠和平民华老栓的胆小怕事。

六.双关

在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辞格叫做双关。

(12)没有孔子的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运用了“鹿”和“禄”的谐音,暗讽当时的知识分子对“禄”,对“权贵”进行弯腰行礼,追求仕途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当时的知识分子中。

(13)大家去谒灵,强盗装正经。静默十分钟,各自想拳经。(《南京民谣》)

“拳”与“权”双关,讽刺了当朝者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可笑行為。

七.仿词

依据表达需要,更换已有词语的某个词或语素,临时地创造出新词语的辞格叫做仿词。

(14)“这断子绝孙的阿Q!”“哈哈哈!”阿Q十分得意的笑。“哈哈哈!”酒店里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阿Q正传》)

根据“十分得意的笑”中的程度副词“十分”实化成一个数量词语,从而仿造出真正的数量词组“九分”,以“一分之差”表现了阿Q和“酒店里的人”的笑“得意”程度不同,巧妙地讽刺了阿Q的愚昧和旁观人的无聊。

(15)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由“自信力”仿造出“自欺力”,揭露当时中国某些上层社会人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入侵时,不相信自己不去作实际的斗争,却一味地求神拜佛,自欺欺人,麻痹人民。

八.反语

反语含有讽刺、嘲弄以及否定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反语是鲁迅作品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辞格。

(16)“即此一端,我们便可以知道女人是害人的东西。……商是妲己闹亡的;周是褒姒弄坏的;秦……而董卓可是的确给貂蝉害死了。”(《阿Q正传》)

字面是表达“女性是有害的”,而实际上是对“女性亡国论”进行讽刺。中国自古至今好像每个朝代的灭亡,都有一个“祸国殃民”的女人,这是对“男权思想”进行反讽。

(17)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藤野先生》)

“正人君子”代之指政府中的“御用文人”称他们为“正人君子”,显得自己好像是“十恶不赦”的人一样,所谓的“正人君子”之流不过是假正经。

九.婉曲

不直接说出想要表达的本意而是借用与想要说明的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进行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的辞格叫做婉曲。鲁迅的个人写作风格一向是比较直率尖锐的,但其中不乏一些婉曲的表达手法。

(19)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狂人日记》)

先是对有没有“吃过人的孩子”进行疑问,作者本身是希望没有吃人的孩子依然存在着,但不直接表明,而是婉曲地说明。大人已经是现在这个样子了,整个社会就是一个“人吃人”的社会,只能把希望寄托到孩子寄托到下一代人身上。

(20)“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洁地说。“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问。“老了”“死了?”(《祝福》)

“我”是受新思想影响的青年,“死了”这句话直白而有违传统习俗,符合“我”的思想状况。短工对“死了”进行婉曲地表达,既符合语境,又符合人物身份。

十.反复

特意地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从而突出想要表达的意思或感情的辞格叫做反复。鲁迅对于反复这一辞格运用地相当的娴熟。

(21)所以伊又用劲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一代不如一代!”……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说。……九斤老太很不高兴地说,“一代不如一代,我是活够了。……”(《风波》)

“一代不如一代”的反復的使用,不是简单的写九斤老太对后代对当时年轻人的不满的情绪,而是要揭露出当时农民阶级的狭隘性,反映出其落后陈旧的保守观念和他们守旧的腐朽的心理,不愿意看到社会的变革,体现了当时的农民阶级对于对革命和社会变化的不理解的心理。

(22)“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掌柜也伸出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

掌柜在结账时反复地提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说明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收入,却不去过问孔乙己的死活,四次重复“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暗示出“欠十九个钱”就是孔乙己当时在人们心中的价值。如果孔乙己没有欠这十九个钱,恐怕也不会有人记得他了。

以上便是从鲁迅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的不同题材的作品中搜集整理到的修辞进行综合的分析研究,限于篇幅和个人精力没有对某一单一的修辞手法进行特别深入的研究。但通过对于鲁迅作品修辞学的研究,对于鲁迅的修辞学特点也能略知一二。鲁迅作品的伟大之处除了文章立意深刻,其表达手段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说鲁迅作品的立意是一个人的大脑,统领着全文。那么修辞就是其文章的“腿”,让其走得更远,跳得更高。

参考文献

[1]孔见 景迅.鲁迅的词语活用[J].泰山学院学报.2012.

[2]于宝娟.论鲁迅小说的非常规修辞艺术[J].齐鲁学刊.2009.

[3]冉祥谦.鲁迅小说常用修辞手法[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

[4]范伯群.曾华鹏鲁迅小说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5]刘鑫民.鲁迅修辞观初探[J].宁夏大学学报.1996.

(作者介绍:张磊,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音韵学与方言学的研究)

猜你喜欢
鲁迅
鲁迅防窃
鲁迅《祝福》漫画版
孔乙己
回望鲁迅(二)
《鲁迅遗风录》
阿迅一族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loaded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Ah Q Zhengzhuan
鲁迅理发
从鲁迅给取名谈起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