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批评视域下的布莱希特

2019-01-10 11:23周思遥
文学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布莱希特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分析布莱希特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和流亡时期创作的戏剧,分别以戏剧《巴尔》和《三毛钱歌剧》为例。社会历史批评方法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把作品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来分析;把作品看做是深化对社会认识的一种认知模式;把文学史与社会形态的演变相对应。本文尝试从这三个方面分析两部戏剧,从而揭示社会历史状况和作者个人经历对文本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布莱希特 三毛钱歌剧

一.引言

魏瑪共和国时期是德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一战结束,戏剧审查制度取消,所有宫廷剧院国有化,一批表现主义剧作得以上演。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德国一战中失败和十一月革命被镇压,使德国成了战争与和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角逐的场所。戏剧是直接面对观众反映这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反思的一个重要平台,柏林是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文化中心,也是戏剧中心,集中了一大批著名的戏剧家和导演。

共和国时期,也是布莱希特戏剧创造初期,表现主义对他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资产阶级社会的反叛和批判,对弑父者的描写都与表现主义相似。但他又不像表现主义那么有幻想,对新人也不抱希望。他对资产阶级虚伪的人性和伪善的道德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布莱希特的作品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他从不空谈抽象的人性。总是把人性的善恶同阶级性联系在一起。深刻揭示丑恶的人性是资产阶级造成的 ,罪恶的现实不可能培育出完善的道德和人性,致力于改变社会现状。

20年代中期后,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创作起了很大的变化,受新实际主义的影响,但是主导他作品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如反对技术至上和批判美国生活方式等方面又使他有别于新实际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揭露资产阶级的各种社会欺骗和阶级斗争的实质。

二.社会历史批评方法

1.概念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是从社会和历史视角来评价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一种批评方法。在西方,这一方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中国,可追源到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的“知人论世”言论。此方法论的集大成者主要有法国学者丹纳与德国哲学家马克思。丹纳在《艺术哲学》一文中归纳,人类的一切创造性活动都受到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的影响。

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分析文学现象须从社会历史状况出发。此后20世纪社会历史批评方法逐渐步入边缘状态。随着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加之西方文论发生的语言学转向,在20世纪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中,社会历史批评方法逐渐沦为极度边缘的话语。

2.理论发展过程

我国学者童庆炳先生认为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在社会历史批评者的眼中,分析作品就得考虑到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生活经历等方面。因此,社会历史批评关注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寻求作家创作观念与意图,并主张通过搜集与整理作家的生平史料等来了解作家的创作追求。

三.布莱希特不同时期特征

1.把作品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来分析

黑格尔认为,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于特殊的历史的和其他的观念和目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所有不属于我们这时代并且不属于我们的文化的艺术作品,都一定需要我们置身到创造那些作品的时代和文化里去,否则那些作品在我们看来就将是不可理解的,奇怪的,但却是一点也不美的。”

A.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历史背景

魏玛共和国时期,即后动乱年代,晚期表现主义经历了它战后的繁荣。相对稳定时期时,人们对呐喊、反叛、激情感到厌倦,对新人的信念亦已破灭。大家普遍注重实际和功利。在这种情况下,表现主义失去冲击力,主张摒弃非理性的感情冲动。清醒、理性、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新实际主义替代。共和国后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引来了繁荣,主要体现在戏剧方面。

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德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一战结束,戏剧审查制度取消,所有宫廷剧院国有化,一批表现主义剧作得以上演。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德国一战中失败和十一月革命被镇压,使德国成了战争与和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角逐的场所。戏剧是直接面对观众反映这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反思的一个重要平台,柏林是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文化中心,也是戏剧中心,集中了一大批著名的戏剧家和导演。

这一时期汇聚了老、中、青三代剧作家,豪普特曼、布莱希特、楚格迈耶尔,导演也是人才济济。这一时期戏剧经历了革新,政治剧、叙事剧等,在戏剧史上具有突破性的革命地位,对世界戏剧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戏剧的类型、形式非富多彩。不仅有传统戏剧和表现主义戏剧,还有政治剧、时代剧、叙事剧、大众剧和时事讽刺剧。观众走进剧场,积极参与,把物态变成强大的舆论阵地,使戏剧成为打击军国主义和纳粹的武器。

B.流亡时期的历史背景

流亡时期布莱希特表现的感情是冷峻的,用的是理性化的语言。纳粹正在蹂躏同胞,践踏祖国的土地。这个时候怎能去抒写个人小世界的情绪感受,哪有闲情逸致欣赏花草。所以揭示阶级斗争的真理,揭露纳粹是罪恶和残暴的本质才是他流亡时期作品的主要内容。

C.对作品的影响

创造初期,表现主义对他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资产阶级社会的反叛和批判,对弑父者的描写都与表现主义相似。但他又不像表现主义那么有幻想,对新人也不抱希望,他的作品不像表现主义那样狂热激情,而是诉诸理性。

在《巴尔》中,诗人对资产阶级虚伪的人性和伪善的道德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布莱希特的作品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他从不空谈抽象的人性。总是把人性的善恶同阶级性联系在一起。深刻揭示丑恶的人性是资产阶级造成的,罪恶的现实不可能培育出完善的道德和人性,致力于改变社会现状。

在第十三场巴尔与埃卡特来到一家棕色木屋酒吧,他兴致勃勃,面对满屋死气沉沉的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力充满信心,一个乞丐讲述的故事却使他陷入沉思:“乞丐:我认识一个人,他也说自己曾经是健康的。对此他深信不疑。他来自森林,有一天他回去了,说是有一些事情需要想想。他发现森林有些陌生,不像从前那么熟悉。有好几天,他一直往森林的深处走,因为他要看看自己到底有多么独立,还剩下多少忍耐。(喝酒)

巴尔:(不舒服)风真大!埃卡特,今晚咱们得继续赶路。

乞丐:是的,风。一天傍晚,日落的时候,他找到了伙伴,穿越过树林间巨大的宁静之后,他站在一棵高耸入云的树的底下。(喝酒)

波勒波尔:他身体里有一只毛猿。

乞丐:是的,也许真有一只毛猿。他对着这棵树仔仔细细地打量,感到它是有生命的,或者认为它是有生命的。然后他说,你比我高得多,站得很稳当,而且了解脚底下的这片土地,它支撑着你。我移动得比你快,但我站得不够稳当,也无法扎进土地深处,没什么支撑我。同样,我还不了解树顶上苍茫天空中的宁静。(喝酒)”

他一生都坚持并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随着对社会观察的加深。这一观点在他后来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明确和全面。在《三毛钱歌剧》中他确信社会环境决定人的行为,只有改变罪恶的资本主义制度,推翻人剥削人的社会。善良的人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

20年代中期后,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创作和诗歌起了很大的变化,受新实际主义的影响,但是主导他作品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如反对技术至上和批判美国生活方式等方面又使他有别于新实际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揭露资产阶级的各种社会欺骗和阶级斗争的实质。

2.把作品看做是深化对社会认识的一种认知模式

社会历史批评方法试图通过对作品的分析,透视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从而深化对社会的认识。社会历史批评家认为,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对艺术作品的阅读,就是通过作品来认识我们的世界和我们的生活。好的艺术作品可以让我们把握生活的本质。

A.《巴尔》表现的社会认识

巴尔是个有才华的诗人,但生活放荡、玩世不恭。布莱希特塑造这个人物的目的是說明,追求物质享受是人的天性。这一道理是支配主人公行为的准则。布莱希特创作初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表现主义的影响,他的早期剧作《巴尔》(1918)就呈现出非传统的形式。舞台布景不必“实”,只有“场”,不分幕,情节片段性。

但是这出戏剧的内容却是反表现主义的,塑造的都不是表现主义理想的“新人”形象。作家认为,善与恶是社会环境决定的,在这样一个邪恶的社会中,善良的新人不可能诞生,指望“新人”来改变世界是不可能的。通过《巴尔》中的艺术形象,布莱希特对表现主义抽象的人道主义理想和伦理道德观念提出了质疑和挑战。

B.《三毛钱歌剧》表现的社会认识

20年代中期以后,布莱希特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美学思想发生巨大转变。从当时人们的艺术趣味中认识到,传统戏剧越来越缺乏生命力,戏剧必须改革。因此,他认为必须摆脱以亚里士多德为基础的传统戏剧。经过探索和实践,以及从皮斯卡托的政治剧中得到的启发,他创立了非亚里士多德戏剧。因为传统戏剧强调戏剧性,他称它为戏剧性戏剧,与此相对,布莱希特的戏剧突出叙事性,所以称作“叙事性戏剧”,即叙事剧。布莱希特认为,叙事剧不仅要解释世界,还要起到改造世界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对观众进行教育。30年代流亡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叙事剧,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戏剧体系。

这部歌剧同样对表现主义提倡的新人进行批判,表现主义的新人想用道德改造世界,是无稽之谈。劳动人民只有推翻了罪恶的旧社会,有了饭吃,才能谈上别的。

形式上夹叙夹议。作家所写的《<三毛钱歌剧>解说》中曾几次提到“叙事剧”这个表述,并指出:“叙事剧创作坚持唯物主义规律,它不关心激起观众的情绪,也不追求任何目的。”布莱希特看重的是事件的过程,而不是结局,观众事先知道了情节和结局,看演出的时候就不至于过分兴奋和激动,就可以理智地注视剧情的发展,并对剧中人物的行为做出评价和批判。事实上,《三毛钱歌剧》的成功为他创立叙事剧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把文学史与社会形态的演变相对应

在文学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关系上,社会历史批评主要通过对社会形态演变的分析来看文学的发展。文学史就是一部社会形态的演变史。文学史与社会形态的演变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写文学史时,总是把文学的发展放在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中来分析,而这部历史又主要是一部政治史。

A.两个时期的社会形态演变

魏玛共和国时期,即后动乱年代,晚期表现主义经历了它战后的繁荣。相对稳定时期时,人们对呐喊、反叛、激情感到厌倦,对新人的信念亦已破灭。大家普遍注重实际和功利。在这种情况下,表现主义失去冲击力,主张摒弃非理性的感情冲动。清醒、理性、客观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新实际主义替代。共和国后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引来了繁荣,主要体现在戏剧方面。

魏玛共和国时期是德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一战结束,戏剧审查制度取消,所有宫廷剧院国有化,一批表现主义剧作得以上演。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德国一战中失败和十一月革命被镇压,使德国成了战争与和平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角逐的场所。戏剧是直接面对观众反映这些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反思的一个重要平台,柏林是魏玛共和国时期的文化中心,也是戏剧中心,集中了一大批著名的戏剧家和导演。

这一时期汇聚了老、中、青三代剧作家,豪普特曼、布莱希特、楚格迈耶尔,导演也是人才济济。这一时期戏剧经历了革新,政治剧、叙事剧等,在戏剧史上具有突破性的革命地位,对世界戏剧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戏剧的类型、形式非富多彩。不仅有传统戏剧和表现主义戏剧,还有政治剧、时代剧、叙事剧、大众剧和时事讽刺剧。观众走进剧场,积极参与,把物态变成强大的舆论阵地,使戏剧成为打击军国主义和纳粹的武器。

B.作品中折射的社会形态的演变

创造初期,表现主义对他有一定的影响,对于资产阶级社会的反叛和批判,对弑父者的描写都与表现主义相似。但他又不像表现主义那么有幻想,对新人也不抱希望,他的诗不像表现主义那样狂热激情,而是诉诸理性,在诗歌形式上也有别于表现主义,特别偏爱歌谣。

在治家格言中,诗人对资产阶级虚伪的人性和伪善的道德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布莱希特的诗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他从不空谈抽象的人性。总是把人性的善恶同阶级性联系在一起。深刻揭示丑恶的人性是资产阶级造成的,罪恶的现实不可能培育出完善的道德和人性,致力于改变社会现状。

他一生都坚持并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随着对社会观察的加深。这一观点在他后来的作品中表现得更为明确和全面。在《三毛钱歌剧》中他确信社会环境决定人的行为,只有改变罪恶的资本主义制度,推翻人剥削人的社会。善良的人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

20年代中期后,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创作和诗歌起了很大的变化,受新实际主义的影响,但是主导他作品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如反对技术至上和批判美国生活方式等方面又使他有别于新实际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揭露资产阶级的各种社会欺骗和阶级斗争的实质。

四.结语

当今世界又发生了深刻的變化,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也从现代到后现代,从知识话语到意识形态批评,在文学发展的全球语境中,重新审视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无疑有益于我们思考和解决当代问题。

参考文献

[1]范大灿、任卫东、刘慧儒.德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2](德)贝内迪克特·耶辛,(德)拉尔夫·克南,文学学导论[M],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

[3]Dieter Gutyen·Norbert Oellers,Jürgen H.Petersen. Einführung in die neuere deutsche Literaturwissenschaft[M]].Berlin:Erich Schmidt Verlag,1989

[4]李静.社会历史批评发展概述[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5]郭云,多元批评语境中的社会历史批评[J].延安大学学报,2009(6)

(作者介绍:周思遥,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德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布莱希特
浅谈布莱希特史诗戏剧中的戏剧性与叙事性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刍议
虚实相生,形浅意深
妓女的两面人生
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浅析
最精彩的发言
例谈高行健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