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丑之欲》与《中东集市》语篇特点对比研究

2019-01-10 11:23林丽
文学教育 2019年1期
关键词:视角

内容摘要:《恋丑之欲》与《中东集市》是收录在教材《高级英语》中的描述文,该教材由张汉熙教授主编。《恋丑之欲》带有浓厚的主观情感,《中东集市》则体现出客观描述文的特征。前者以批判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社会的病态价值观念为目的,而后者旨在展示东方异域风情浓厚的古老集市活动。由于语篇主旨的不同,两个篇章在视角的选择和前景化词汇的选择上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本文通过分析它们在篇章特点上的显著差异,旨在帮助读者加强对于描述文篇章的分析鉴赏能力。

关键词:语篇特点 描述文 视角 前景化

由我国著名学者张汉熙主编的《高级英语》,是一本使用时间悠久的经典教材。这本教材中选录的许多文章往往题材多样,寓意深刻,是我国许多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必修课程的重要学习资源。在教材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篇章思想内涵和语言形式的解读,能有效拓展学生的人文认知领域,夯实读者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并不断提升他們的篇章理解赏析能力。主观描述文《恋丑之欲》与客观描述文《中东集市》,是该教材中重要的文本作品,两者均以描述手法完成创作,但这两个语篇的文体风格却体现出显著的差异,这为读者提供了值得探讨研究的语篇典范。通过对比研究《恋丑之欲》与《中东集市》在篇章特点上的差异,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提升对两部作品的主题内涵和语言形式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帮助读者加深对经典描述类文本语篇特征的鉴赏。

一.语篇主旨的差别

同为描述文,《恋丑之欲》和《中东集市》的语篇主旨存在明显差异。前者为揭露工业小镇的社会弊端而描述,后者为展现古老集市的异域风情而描述。

《恋丑之欲》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其诙谐讽刺的文风,给读者带来了独特的文本赏析体验。该作品以批判社会弊端为目的,作者门肯以极其感性的笔触,揭露了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社会偏离常态之丑陋,集中体现工业小镇中人们所修建的建筑的丑陋,以及整个民族内心的价值观念的扭曲。《恋丑之欲》的作者门肯,曾被称为“巴尔的摩的圣贤”,是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文学批评家。可以说,门肯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美国学术界的精神领袖,在其新闻文学生涯中不断涌出的文本作品,体现了他一贯的辛辣讽刺和标新立异。研究者认为,“他的作品广受美国人阅读并非因为他的抨击责难,而是他的著作富有活力及艺术风格。他的文风愉快喧闹,且由于他的语言基础稳固,以至于他的挖苦嘲讽都令人感到愉快。”[1]而《恋丑之欲》正是体现出门肯犀利文风的代表作,门肯借此篇章,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弊端,尤其是社会普遍存在的扭曲变形的审美意识,该作品体现了他个人对美国工业化社会发展弊端源头的深入思考和层层剖析。

而《中东集市》则以相对理性的文笔,从西方人的视野呈现了中东集市具有古老文化神秘色彩的别样风貌。作品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熙熙攘攘的集市入口,妙趣横生的讨价还价,宛如仙境的铜器作坊,形如迷宫的街道布置,以及别开生面的榨油坊等等。在作者的描绘中,这里有西方社会极为少见的牲口交通工具,这里有大型百货商城很难看到的讨价还价,有工业化厂房车间鲜有的手工学徒,还有现代化流水线运作中极少使用的人力设备。正如研究者指出:“《中东的集市》 一文的语式是以书面模式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中东集市的丰富画面,真实的场面描写,生动的细节刻画,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跟着文字游览了一遍中东集市。”[2]

简而言之,《恋丑之欲》描述以强烈的主观情感介入,旨在批判社会现实,而《中东集市》则以客观记录的方式展开描绘,旨在逼真再现风貌。两者同为描述文,却因语篇主旨之不同,而体现出明显的语篇风格的差异。

二.篇章特征的对比分析

由于在宏观层面上的篇章主旨的差别,描述文《恋丑之欲》和《中东集市》在微观层面上的篇章特征上,也表现出显著差异,从而使作品能有效地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前者是以价值批判为主旨的主观描述文,后者是以文化风貌展示为主旨的客观描述文。以下将从两个方面,对比分析这两篇描述文的文体特征。

1.视角的差别

首先,在创作视角方面,为了以最佳的角度体现出所描绘事物的特征,作者有意选择了特定的写作视角展开描绘,以此在最大程度上向读者传达其写作的主旨信息。正如著名语言学家胡壮鳞等人指出,“从写作者的角度,写作的过程就是写作者作为交际者可能向作为交际对象的读者提供关联性最大的言语信息,以示自己写作意图的心理过程;而站在读者角度,交际对象则尽可能进行关联程度最大的逻辑推理,这是理解交际者意图的语用推理的心理过程。”[3]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写作者在文字编码过程中的交际心理进行推理分析,特别是作者在信息传达过程中所采纳的视角,从而更准确地理解篇章内涵。

在《恋丑之欲》这篇以主观描述手法完成的作品中,作者门肯以第一人称“I”的视角展开描绘内容,并在文中多次出现“I”的人称(如表1所示),以此不断强化其个人观点和个人情感,从而为文章倾注了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这样的文风是门肯素以闻名的写作特色。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门肯,是美国文学激进派的先驱人物,身为批评家的门肯,在针砭时弊的辛辣文风中,常常以精妙磅礴的气势体现了其对个人思想的突出和自我个性的张扬。研究者在评述门肯时曾指出,“他主张批评家需要提高主体意识,要将自我感受、内心体验、个性气质融入批评过程,表现出富有个性和创意的见解。”[4]由此可见,在《恋丑之欲》这个篇章中,作者门肯选择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展开描述,并多次反复强调其主观评价,实乃作者自身一贯写作文风的体现。

相对而言,在以客观描述手法完成的作品《中东集市》中,作者主要以第二人称“You”的视角展开情景再现(如图1所示)。以第二称展开写作在普通篇章中较为少见,而本文作者在写作编码中的交际意图也因此得到突出。具体而言,作者试图以客观理性的方式,逼真再现其旅游见闻中的异域风情,从而让读者能跟随其描述过程产生自己的理性推断,使读者避免受到写作者主观意见的干扰。在《中东集市》中,作者犹如电视台旅游节目编导,他置身于画面之外,将这些难得一见的镜头用摄影机一一捕捉,为观众近距离地呈现了极为丰富鲜活的旅游见闻,使读者领路到东方古老文明中原始却热闹的集市生活。该语篇的作者站在西方人的角度,以第二人称展开描绘,体现了作者在冷静观察中带着无限好奇的心理活动,他用与众不同的视角有效地揭开了这个古老文明孕育之地的神秘面纱。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主观描述文《恋丑之欲》主要以第一人称展开描述,但文中仍然出现了一次人称转换成第二人称“You”;巧妙的是,客观描述文《中东集市》主要以第二人称展开描述,但文中也出现了一次人称转换成第一人称“I”。这种巧合,也许正好向读者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无论作者的意图是尽力摈弃客观色彩或者主观色彩,作为文字编码的篇章,它都无一例外地会糅合了多种复杂的心理活动,而读者在解读篇章时,需要通过深入的文字解码才能解读写作过程中这种复杂的思绪。

简而言之,《恋丑之欲》以主观描述手法完成了创作,作者以其主观色彩浓厚的第一人称视角,由远及近﹑由面及点﹑由外及里地生动描绘了工业小镇的丑陋面貌,以近乎谩骂的方式集中批判了该地建筑物在形态和颜色等方面所体现的丑陋,进而揭露当时工业化社会中价值观念取向的扭曲偏离。而《中东集市》则以客观描述手法完成创作,作者以其置身于外的客观视角第二人称,通过移动的街景展示,客观地向读者展示了古老文明地热闹非凡的集市作坊景象。

2.词汇的差别

词汇是组成语篇内容的重要成分,词汇的前景化突出能帮助读者进一步领略语篇的内涵。在研究文体学时,语言学家胡壮麟等人认为,“每个层次上的有文体价值的突出特征最终都要与产生本篇章的语境相关,即都是由情景或是在文学写作中由作者要表达的全部意义促动的。”[5]因此,在对比研究《恋丑之欲》与《中东集市》这两个描述文语篇时,我们集中分析其不同语境中对前景化词汇选择上的明显差异,能进一步帮助解码读者这两个语篇,尤其是掌握作者在写作交际过程中所传递的深刻内涵。

在概括研究者王振华关于语言学家Martin所研究创建的评价理论(由态度﹑介入和级差组成)时,学者指出,“态度次系统由情感(affect)﹑判断(judg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三个变量组成。情感指的是语言使用者依据个人喜好标准对某人或者某事所表达的各种情绪;判断指的是语言使用者依据社会规范对某个行为而表达的见解;鉴赏指的是语言使用者依据美学标准对某个人﹑物品和行为所表达的看法。”[6]以此为基础,我们在分析《恋丑之欲》的语篇特点时能发现,作者门肯的情感表现为强烈的反感,他对这种丑陋构筑行为的判断是,这是源于民族的价值取向偏离常规;从审美鉴赏视角,他认为当地建筑物无论在外形还是在颜色上都丑陋至极。朱永生和严世清指出,Martin认为“词汇也是具体交际意义的重要符号资源。”[7]作者门肯正是通过高频率地使用与“丑陋”和“疾病”有关的词汇,给读带来了认知方面的巨大冲击,实现了语篇交际的目的。如图2所示,该语篇中关于“丑陋”的词汇(以形容词和名词为主)总计达到约20个,关于“疾病”的词汇(以形容词和名词为主)总计达到5个左右,这些关于“丑陋”和”疾病”的词汇,以不同词性呈现,语意内涵深刻,如“令人毛骨悚然的”(macabre),“令人憎恶的”(abominable),“丑陋可怕”(hideousness);“麻风病的”(leprous),“湿疹的”(eczematous),“病因学”(etiology)。无论是在拼写难度,还是语音难度方面,这些词汇对普通英语学习者来说,都是一个较大的挑战。作者在全文高频率地使用类似词汇,以此不断抨击他所描绘的主体,甚至在行文过程中,出现了几乎等同于谩骂的激烈言辞,由此传达和突出了作者对于描绘主体“病态似丑陋”的主观印象。

关于《恋丑之欲》语篇中出现的“丑陋”的词汇,有研究者认为,“这些与丑陋有关的词,通过作者的反复加强,让读者从开始震惊再到恐惧,丑陋已经由视觉景象延伸到了内心感受,由一种外部场景,变成了铭心刻骨、挥之不去的感官印象沉淀在心里,进而成为一种主导性的印象。”[8]显然,作者实乃有意频繁地使用关于“丑陋”的深难词汇,其目的在于突出这些建筑形状或者颜色上匪夷所思的丑陋。同时,作者将关于“丑陋”的詞汇与关于“疾病”的词汇联合使用,其用意更加突出,篇章旨在深入挖掘这些丑陋表象的内在病理根源。到文章的结尾之处,作者显然将抨击的矛头直指这种丑陋的根源。他尖锐地指出,在当时工业化大熔炉里所锻造的这个国家中,人们内在审美意识出现了极大偏差,甚至整个民族都存在着价值观扭曲的社会病理学问题。同时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关于“丑陋”和“疾病”的词汇,有涉及表象视觉的描述词汇,也有涉及内在心理影响的词汇,其产生的效果,显然是将主题从表象引入内源。有研究者认为,“无论是客观景象描述的词汇,还是主观心理描述的词汇,其实都被作者用于评价;其动机就是用描述代替评价。因为与其说是描写“丑”,还不如说是描写“丑”所带给读者的由震惊到恐惧的心理感受。”[9]简而言之,语篇通过运用使用这些偏离常规的前景化突出词汇,旨在彰显作者期望写作题材达到的学术深度和作者本人对描述对象的强烈反感。篇章通过突出词汇的选择,达到了门肯本人讽刺偏离常规的社会价值观的目的。这种由印象主义写作手法所带来的效果,确实给读者造成了一种巨大的视觉冲击,并由此延生出源源不断的心理冲击。

与《恋丑之欲》的批判讽刺目的不同的是,《中东集市》篇章的作者旨在展示其在古老文明发源地游历时的所见所闻,因此,为了展示极富特色的异域文化风情,该篇章的作者在选词方面,展示了与门肯完全不同的一面。正如研究者指出,《中东集市》作为一篇典型的描述文,“作品的描写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感官的体验为基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极具画面感和带入感,给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10]由于《中东集市》作者在语篇编码交流时的主要目的,是展现异域文化中热闹非凡的集市活动,因此,作者在前景化词汇的选择上,不仅体现在常规的“视觉”层面的描述,还特别表现在对“听觉”层面的描绘,由此突出对“声音”词汇的运用。如表2所示,作者频繁使用了各种与“声音”有关的词汇(以名词和动词为主),如篇章开头描述集市入口处时驴子走动时的铃铛声(“harmoniously tinkling bells”),铜器市场器皿敲打时的叮当声(tinkling and banging and clashing),以及榨油作坊古老设备转动时嘎吱作响的声音(creak and groan)等等。这些“声音”词汇的选择,在文体上产生了强烈的感官调动的效果。它们制造出一种极为悦耳和谐且十分悠闲自在的听觉感受,顿时让二维的文字编码营造出三维的立体语境,从而使平面的文字描述转化为一种逼真的感官体验。这些前景化突出词汇,也让读者在解码篇章文字内涵时,能体会到作者行文时对古老繁华集市无比惊叹的心理感受。

总而言之,通过对比分析《恋丑之欲》与《中东集市》这两个描述类语篇,我们能发现其作者在前景化的词汇选择上,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语篇交际目的的明显不同,前者为贬低,以主观描述为主,后者为褒扬,以客观呈现为主,故其在语篇的突出词汇方面也各具特色。语篇《恋丑之欲》主要突出了“丑陋”和“疾病”的语义场,而《中东集市》则突出了“声音”的语义场。对比掌握这两个语篇在前景化词汇选择方面的特点,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解码语篇作者的不同交际意图。

三.总结

总之,在主观描述语篇《恋丑之欲》中,作者门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完成了主观描述,以“丑陋”和“疾病”的突出词汇展现了前景化的语言形式,传达了激烈澎湃的个性化主观论调。通过这样的语篇风格特征,作者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工业小镇建筑外在的丑陋,接着他又尖锐地讽刺了当地民众离奇反常的趋丑心态,最后,他将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工业化大熔炉背景下,整个民族扭曲反常的病态丑陋的价值取向。其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了炽热澎湃的个人情感,这种深刻的主观印象主义风格,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心理调动,使读者不得不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以至对这些被作者赋以“丑陋之冠”头衔的建筑物,读者也想要一睹为快,以此验证作者的主观论调是否言过其实。与之形成鲜明作对比的,是客观语篇文《中东集市》。其语篇特点的显著差异在于,作者以第二人称的视角完成了客观描述,在用词方面,则大量运用“声音”词汇,以此营造出热闹喧哗的古老集市生活,展现了作者作为西方人对东方异域文化的惊叹不已的心理活动。《恋丑之欲》和《中东集市》,这两个描述类文本作品,均是《高级英语》教材中的重要篇章,它们存在显著的可比性。通过解读这两个描述文在语篇特征上多层面的差异,本文力图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不同语篇风格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不同篇章的主旨内涵和语言形式,以此不断提升描述类语篇的分析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秦晓梅.论《媚丑之欲》的印象主义[J].作家杂志,2013(6):75-75。

[2]许祖华.从视觉模式分析《中东集市》[J].老区建设,2017(2):82-82。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54-354。

[4]郑佳.反叛与困惑——论美国激进主义文学批评[J].外语研究,2015(3):105-105。

[5]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60-360。

[6]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再思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91-91。

[7]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再思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90-90。

[8]秦晓梅.论《媚丑之欲》的印象主义[J].作家杂志,2013(6):76-76。

[9]王菊麗.《爱丑之欲》文体特征中词汇的语义突出[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6):92-92。

[10]杨俭.《中东集市》文本赏析[J].新余学院学报,2015(10):15-15。

(作者介绍:林丽,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院聘)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视角
谈“物”视角下的环境
论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比较文学视角
基于大学文化视角下探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互联网+”视角下的会计新发展
浅析不同视角的舞蹈
从艺术本体论的视角浅析当代数字插画艺术
视角、对话与真情
真实世界的寓言
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比较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