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母语者对汉语歧义双宾结构的理解研究

2019-01-10 11:23李男
文学教育 2019年1期

内容摘要:双宾结构作为句法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集中在英语双宾结构上,汉语中的双宾结构较少受到关注。在这篇论文中,我们旨在发现汉语在没有任何附加变量以及添加一些变量的情况下这些歧义双宾结构的理解趋势,以便挖掘出可能影响人们对歧义句感知倾向的认知因素。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所有格关系和确定性等变量确实影响了汉语感知歧义双宾结构的倾向。

关键词:双宾结构 知觉倾向 感知变量

1.绪言

1.1研究背景

双宾结构作为广泛采用的语言学结构,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很常见。语言学学者对这种结构的分析意见因人而异。如果我们从语义上分析,双宾结构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动词和三个名词在语义上相连的情况。一般来说,我们倾向于赋予这种结构以下公式:N1+v+N2+N0。双宾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只能用一种形式表示,即V+IO+DO。可以看出,施事者有意识地将一件物品的所有权转移给其他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两种语义内涵,即给予和索取。对于汉语来说,有一种双宾结构被理解时可能会引起歧义,因为一些汉字本身包含方位信息,如果不参考上下文理解这类词,它们所传达的方位可能是双向的。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在这篇论文中,首先我們旨在发现中国人是如何在没有任何附加变量的情况下理解这些歧义双宾结构的,我们称这些结构为基本句子。此外,我们在基本句子中添加一些变量,以便挖掘出可能影响人们对感知歧义句的认知因素。

许多学者运用各种理论对双宾结构进行了研究。然而,这些研究的主流集中在英语的研究上,尽管一些中国学者已经意识到研究汉语双宾结构的意义。在过去的几年里,一些中国学者在分析汉语双宾结构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尝试,如对双宾动词进行分类等。但是很少有人对歧义双宾领域进行实证研究。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对填补实证研究的空白具有一定的意义。

2.文献综述

2.1国外双宾结构的前期研究

许多专门从事不同研究领域的学者试图从多个角度分析双宾结构。例如Lanacker(1991)解释了双宾语结构的语法意义,将其解释为“从一个来源到一个目标”。也就是说,直接对象只能从主体转移到间接对象。其他语言学家,如 Barss和Lasnik(1986)发现了英语双宾结构联结域中的不对称性,表明第二个NP必须在第一个NP的域中,反之亦然。他们的结果与之前的假设相矛盾,即联结域可以通过成分统制的结构概念来表征。

2.2国内双宾结构的前期研究

顾阳(1999)认为,普通话的双宾结构是通过参照Larson的分析得出的。朱德熙(1982)给了我们双宾结构的一个代表性定义:“DOC是一种结构,谓词后面跟有两个对象,这两个对象分别与谓词相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DOC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部分,即谓词、远处对象和近处对象。此外,他将普通话中的双宾语结构分为三类,即要求类型、给予类型以及要求和给予类型的模糊性。石毓智(2004)认为基于物体移动方向的双及物动词分类是有限的和封闭的。因此,这种分类的标准相对严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这些动词分为三种类型,即左移动、右移动和双向移动。

3.方法

3.1参与者

50名参与者根据年龄可分为两组,其中35名年龄在10岁至30岁之间,其余50岁以上。基本上大多数参与者接受的教育超过了高中水平。此外,他们主要来自中国北方地区,数据显示其中33人接受了超过10年的英语教育。

3.2调查方法

为了给参与者提供一个相对“真空”的环境,该研究以在线问卷的形式进行,共有80个问题。此外,这些问题根据各种变量被分为两个子类型,即所属关系和确定性。除了这些有变量的组,我们还设置20个无任何变量的问题。我们试图发现这些变量是否会对非变量问题的原始理解产生影响。同时我们将属于同一组的问题打乱顺序,以确保问卷接受者无法推断出我们的意图。

3.3统计方法

我们通过使用在线问卷软件收集数据,并在Excel中手动分析。我们分析和比较了三组有变量和无变量的数据,以了解汉语母语者对汉语歧义双宾结构的理解。此外,不同的理解倾向是通过比较每一个问题和每一组的选择百分比,这些百分比将以表格的形式显示出来。

4.数据分析

4.1不带变量的基本句子

第一组是没有变量的句子列表,主要包含带歧义的双及物动词。例如,在要求和给予方面含糊不清的动词或具有服务目的的动词。动词“租、借”包含两个方向的实体运动,因为它们涉及到财产交易。例如,“A借B一支笔”可以被解释为A从B借用一支笔或者A把一支笔借给B。另外,歧义的双及物动词可能包括含有服务目的的动词。例如,“A夹B一个饺子“可以理解为A给B一个饺子,或者A从B那得到一个饺子。

20个句子被无序排列,以确保问卷接受者无法推断出我们的意图。N1所属指的是相信N1是物体所有者的比例,N2反之亦然。在此研究中,句子结构被缩短为“N1+V+N2+N0”,其中N1 N2指的是相关的人或实体,N0指的是对象。

从上图可以推算出平均有64%的人倾向于相信N1拥有N0,而36%的人则相反。

4.2所属关系

(1)N1+V+N2+N0(N1是人,N2是物质/场所/实体)

按照这种模式,我们有如下句子,其中N1是人,N2是场所或实体。根据研究,85.32%的参与者认为物体现在属于N1,这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句意并不那么模糊,通常人们会认为是有生命的人对无生命的实体执行动作,而不是相反。因此,基本组中最初的歧义动词,例如“扛、贷、租、借”,在给予和索取物品的方向上变得更加清晰。具体判断比例如下:

b1孙伟扛米店一袋黑米(N1:82.3%) b2晓月贷银行三百万(N1:91.4%) b3小李租公司一辆车(N1:90.2%)b4小王借图书馆一册书(N1:77.4%)

(2)N1+V+N2+N0(N1是人,N2是人但具有不同的年龄或身份)

N1和N2位置都被有生命的人占据,通常可能一个比另一个更年轻或者处于不同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名词对如母女、老师学生、店主顾客、服务员顾客,经常会出现测试名词对的变化是否会导致对句子意义的不同理解和判断。例如,如果考虑到钱,母亲通常处于有利地位。因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句子。

当N1的地位比N2更高时,如母子,汉语母语者会改掉习惯认为N1比N2更强大,所以通常N1会享受更多的资源,从而在关系中更有话语权。因此,在b5和b6中,绝大多数人会认为母亲更富有,应该处于给予的位置。对于b6来说,哥哥比弟弟更有力量,因此人们倾向于相信N1会从N2那里得到玩具,尽管这也可以理解为哥哥会给这个弟弟买玩具。至于b10和b11,当仅限于顾客和店主关系时,人们倾向于将店主放在提供服务或具体事物方面。也就是说,大多数人会相信是店主向顾客出售肉,尤其是当N2被明确描述为顾客时,这种关系更加清晰。至于b13和b14,可以看出N1和N2保持不变,如果物体从一盘蔬菜变成了一个空盘子,判断就会完全改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变量1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对N1和N2关系的常识和判断,无论是人对实体还是两个人。如果N1是有生命的人,而N2是无生命的实体,通常人们会认为人对无生命的实体有更多的控制权。然而,如果N1和N2都是人,判断将取决于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进一步考虑。

4.3明确性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讨论明确性对参与者判断的影响。调查问卷中总共有17个问题用于本次讨论。为了便于分析,这些问题被分成两组:一组包括N1是确定参照而N2是不确定参照的句子,另一组包括N1是不确定参照而N2是确定参照的句子。假设所有问题都是N0的最终所有者,第一组的结果如图3所示:

在这些句子中,N2都是不确定的表达,比如“那个人”,“一个人”,和“她”等,可以指任何人,并且具有相對较低的明确性。从这张图中可以发现大多数人选择N1作为N0的最终所有者,这也与A组的数据一致。在这个组中,选择N1的人的平均百分比是73.08%,比A组(64%)大。换句话说,这一组比A组有更多的人认为这些句子包含了一种要求感。因此,使用不定指代词作为间接宾语(N2)会增强人们选择N1的倾向。

另一组带有不定名词的8个句子经统计显示判断的趋势仍然与没有变量的数据相同。大多数参与者倾向于将N1视为N0的最终所有者。然而,这次平均百分比也吸引了我们的注意。选择N1的人低于A组,因此不确定性对人们理解双宾结构中的句子有很大影响。因此,使用不定代词作为双宾语结构的施事者会削弱人们选择N1作为所有者的倾向。

通过对D组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明确性对人们对双宾句的理解有相当大的影响。与没有变量的句子数据相比,当间接宾语是不定代词时,人们更容易理解它们具有要求感。当句子的施事者是不定代词时,人们的倾向会减少。

5.结论

我们进行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汉语母语者如何解释歧义的双宾结构,并定义需求和给予的关系。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关于这种语言现象的结论,即关于N1+V+N2+N0的结构,1)当N1和N2是正常的人名或头衔时,比如“晓月”,更多的人会相信N0拥有N1。2)当N1是人,而N2是无生命的实体时,通常人们会认为N1控制着N2。3)当N1和N2都是人时,人们的判断将基于常识。如果其中一个人年龄、地位不同,人们倾向于认为年龄较大或较高的人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他们将处于给予的地位,例如店主或服务员将永远处于提供服务的位置。然而,我们的研究在设计和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在线问卷形式。虽然该形式方便易用,但它也有缺点。例如,我们不能确保每个接受问卷的人都以足够谨慎的方式在建议的时限内填写问卷。幸运的是,我们确实从问卷接受者那里得到了一些有效的反馈,如果我们要进一步研究会做出一些调整。

参考文献

1.Barss,A.and H. Lasnik. (1986) A Note on Anaphora and Double Objects. Linguistic Inquiry 17,347-354.

2.Lannacker, Ronald. W.1991.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Descriptive Application. 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

3.顾阳.1999.双宾语结构[A].徐烈炯主编,共性与个性:汉语语言学中的争议[C].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4.石毓智.2004.汉语双宾结构差别的概念化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2)

5.沈阳、何元建等.2001.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6.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作者介绍:李男,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