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县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2019-01-10 02:15张伟许艺瀛吕亮兴孙建庭周从兵
农家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白粉病防治小麦

张伟?许艺瀛?吕亮兴?孙建庭?周从兵

摘 要: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长中、后期一种重要病害,发生较为普遍,已成为限制小麦高产创建的主要病害之一。为了掌握通海县小麦白粉病的发生规律,为今后开展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小麦白粉病进行了系统观察,提出防治措施,确保小麦增产增收,保障粮食安全。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发生;防治

小麦作为世界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通海县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通海县位于云南省中南部,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辖9个乡镇(街道),76个村(社区),土地总面积72133hm2,常用耕地面积11673hm2,境内海拔1357 m~2441 m。年平均气温16.2℃,年日照时数2273.8h,多年平均降雨量898mm,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2017年未,全县小麦播種面积1693hm2,经观测白粉病发生面积比较普遍,达二级以上的1053hm2左右。

一、发生情况

经调查,在四街镇六街村低海拔地区定点观察,1月下旬左右,陆续可见小麦白粉病病斑,在四街镇四寨村和杨广镇落凤村(属山区村)较上述地区晚15天左右出现病斑。3月上旬之后重病田块陆续可见小麦白粉病出现,病害在田间病株率达80%以上,重病田病株率达100%。发病严重的小麦,其出粉率、千粒重等指标均降低。

二、发病原因

1.症状。该病主要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以叶片为主,重病田块在叶鞘也出现病斑,有的甚至发病重时颖壳也受到危害。该病初发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色粉状物,在风或其它外力的作用下,促使植株振动白色粉状物就四处飞散,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2.病原菌  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 Erysiphe graminis DC.E.graminis DC.f.sp.tritici Marchal称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表寄生,蔓延于寄主表面在寄主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在与菌丝垂直的分生孢子梗端,串生10-20个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25-30×8-10(μm),侵染力持续3-4天。病部产生的小黑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黑色球形,大小163—219μ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18-52根,内含子囊9-30个。子囊长圆形或卵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有时4个。子囊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无色,单核,大小18.8-23×11.3-13.8(μm)。子囊壳一般在小麦生长后期形成,成熟后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开裂,放射出子囊孢子。小麦白粉菌在不同地理生态环境中与寄主长期相互作用下,能形成不同的生理小种,毒性变异很快。

三、传播途径

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叶片上,此时小麦叶片上温湿度条件正好适宜其病菌生长,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线,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四、发病条件

1.气候条件异常。小麦白粉病的分生孢子萌发温度范围是1.5℃-30℃,而对湿度要求不太严格。通海县2018年2月份平均气温11.4℃,分生孢子可以萌发,于2月上旬田间陆续初见病害发生。3月份平均气温14.4℃,田间病害加重。4月份平均气温16.8℃,正处于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雨水与往年相比正常,非常有利于白粉病菌的再侵染,田间发病率达80%以上。

2.品种抗性差。目前种植的小麦主要品种有 “云麦53”、“云麦54”等。这些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表现为中等,但是种植时间较长,植株抗性降低都表现为感病。

3.侵染来源广。小麦白粉病的闭囊壳在麦种中越夏,然后随麦种播种,释放出孢子,从而引起秋苗侵染,靠潜伏菌丝在麦苗中越冬。开春后菌丝及分生孢子萌发再侵染麦苗,引起病害流行。小麦白粉病是一种气流传播的病害,靠气流可使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进行远距离的传播。

4.生理小种的变异。据有关植保资料报道,我国白粉病几次大流行,都与某些大面积种植的抗病品种丧失抗生有关,而抗性丧失正是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变异引起的。由此可见,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变异速度是较快的。即使本地种植抗病品种,二、三年以后抗病品种也会表现为感病。“云麦54号”引进种植的时,表现为中等抗性,种植几年后,其对白粉病的抗性也降低了。

五、防治对策

1.加强测报。在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温度只要不高于25℃,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均能萌发。在18℃左右时,相对湿度越高,分生孢子的萌发率越高,病害发生也越严重。应在抽穗前进行第一次药剂防治,抽穗后如果温度依旧不太高,就继续发出流行警报,建议进行第二次药剂防治。

2.选育抗病品种。加强抗病、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及引种,从根本上控制病害。选育新品种时,由于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变异速度较快,不应只考虑垂直抗性,还需考虑水平抗性,同时注意兼抗其它霉病等病害。

3.栽培方式防病

(1) 根据小麦品种、土壤肥力状况,适当控制小麦的播种量,指导进行精量播种,减少小麦分蘖数,给小麦的生长环境创造小气候,可减轻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危害。

(2)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地力情况,增施磷、钾肥,不偏施氮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 自生麦苗是白粉病菌越夏的桥梁寄主,麦收后及时翻耕灭茬,结合除草工作,可减少白粉病菌的越夏菌源。

4.药剂防治

(1) 麦种处理。用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用量为1:500倍(25%三唑酮1g拌500g种子),即每亩用15 g-20g,也可用15%三酮可湿性粉剂25—30g拌麦种防治白粉病。

(2) 大田喷雾。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开始喷洒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8000倍液,也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小麦生长中后期,锈病、白粉病、蚜虫混合发生时,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g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g加磷酸二氢钾150g。

参考文献:

[1] 玉溪统计年鉴2017.

[2] 邵振润,刘万才.我国小麦白粉病的发生现状与治理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1996,12 (6):21-23.

作者简介:张伟,男,本科,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猜你喜欢
白粉病防治小麦
解读山东小麦栽培技术要点及发展前景
小麦,你好
甜瓜白粉病抗性基因遗传及候选基因定位
防止小麦倒伏和增加穗数及穗重的措施
变叶木新病害白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定
公路桥梁常见病害原因分析及防治
黄瓜为什么易感白粉病?
我的英国朋友小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