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摭谈

2019-01-10 06:57吴金松
新课程·中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主体作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

吴金松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是主导,要使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最优,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能做的让其自己做,能想的让其自己想,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关键词:课堂教学;主体作用;自主学习

素质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而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主战场”。在这个“主战场”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非常重要。教师角色要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在课堂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主体作用,促使其能做的让其自己做,能想的让其自己想,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一、让学生主动发现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接受信息的过程,更是一个知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己去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引导他们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不断地探求新知,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二、让学生自由表述

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则学生就会处于消极被动地位,更谈不上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自己探索的内容,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梯形面积公式”的教学中,先让学生复习乘法分配律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接着让学生求出如图1的梯形的面积;老师启发:我们能不能用已经学过的本领自己设法求出梯形的面积?学生通过讨论汇报,得出各种方法。如图2。

教师接着引导: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在老师的启发下,有的学生又得出: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就是(6+10)×7÷2,根据学生的各种方法都可得出这个梯形的面积是(6+10)×7÷2。再引导学生逐步推导出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这样通过学生的讨论,自由表达自己的思路,进行了新的探索,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运用旧知识,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获取新知识。

三、让学生自己动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得新知。

如我在教学一道思考题:在校园里,要把7棵小树平均种成6行,每行有3棵,该怎样种?这道思考题难度较大,仅仅用常规的思维方法很难解决,必须先通过动手操作,借助形象思维,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我便用圆片代替小树,让学生自己动手,先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探索解题的规律。如:把7棵摆成2行,每行4棵,学生动手试摆,得出:有1个圆片是2行公用的。再把7棵圆片摆成3行,每行3棵学生再动手试摆得出有1个圆片是3行共用的;由此,逐步过渡,让学生把7棵圆片摆成6行,每行3棵。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兴趣很浓,让学生体验到达到目标的成功喜悦,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问题也很容易得到解决。

可见,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加兴趣盎然地参与探索知识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习更加投入。

四、让学生自主选择

为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设计练习时,应针对班级学生情况的不同,根据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安排一些弹性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己挑选,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以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吃”。

我在选编习题时常采用配置两个“题组”的辦法,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把两组题都交给学生,由学生根据当堂对知识理解和掌握的情况,灵活选择题组;有时只出一组题,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做,能适应不同知识水平学生的学习,让他们都感受到成功的乐趣。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自由学习的机会,让他们主动地看,自由地说,自主地做,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感受到创造和成功的乐趣,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个性品质得以全面展现,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赖舒迪.初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凸显[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18).

[2]王玉元.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

编辑 郭小琴

猜你喜欢
主体作用自主学习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如何发挥编辑的主体作用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