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词频分析

2019-01-11 01:53丁细平胡继飞
生物学教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生物学课程标准

丁细平 胡继飞

(1 广东省惠州市实验中学 惠州 516001; 2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生物学院 广州 510303)

1 问题提出

2017年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不是对实验版高中课标的简单修订,而是一次从理念到内容到结构的一次新尝试和大革新。这次改版既是基于十几年的实践总结,更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新探索。有关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和研讨,已经陆续在各地开展,但多局限于背景和文本的一般解读,缺少实证的基础。

本文试图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统计和分析,既为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和解析提供基础数据和新视角,更有助于高中生物学教师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标准的关键和旨趣所在。

2 研究方法

词频分析法能够对文本核心内容的关键词出现的频度进行统计,当某个关键词在该领域反复出现时,该词就能反映这一领域的研究重点及热点。由于词频分析方法是基于真实的统计数据,具有客观性、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定性方法的个人主观性而更具有可信度,因而被广泛地应用在研究热点、发展趋势、研究特色、现状分析、研究主题探析等方面[1]。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简称“新课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1月版为准,全书约7.4万字(含标点符号和空格)。新课标的专业术语主要包括教学、科学和政策三大类,其中政策类术语不多,且部分也反映在教学类的词汇中,故本研究不作单独统计。利用统计软件和人工甄别,对新课标文本的专业术语出现的频次进行统计,数据包括全文的频次和各栏目的频次两部分。

3 结果与分析

这里分别对教学类、科学类专业术语进行词频度的统计和初步分析,统计数据包括新课标全书出现的总频次,以及在新课标各部分出现的频次。

3.1 教学类专业术语词频统计分析 统计发现,频次超过50(括号内为频次,下同)的主要有: 素养(189)、实验(128)、探究(95)、概念(94)、模块(83)、结构(83)、设计(81)、实践(73)、评价(68)、标准(63)、观念(60)、情境(51)、思维(51)。另外,一批频次较高的教学类术语主要有: 学业(47)、理性(32)、原理(32)、案例(28)、模型(23)、考试(23)、合作(18)、测量(17)、本质(17)、议题(16)、搜集(16)、危害(16)、兴趣(16)、试题(16)等。

教学类词汇反映的主要是课程标准的教育思想、课程理念和教学策略。本文对其中部分关键词作进一步的分析。

(1) “素养”一词,出现频率达到189次,相应的配词主要有核心素养(119)、公民素养(2)、生物学素养(5)、科学素养(3)。其中“核心素养”一词尤为抢眼,共出现了119次,新课标处处凸显了“核心素养”的理念,尤其是在教材编写建议部分出现11次,在高考命题建议部分出现32次。所以,我们将2017年版新课标称为“素养版”课程标准恐怕也不为过。

(2) “实验”出现的频率为128次,很好地凸显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和基于实证的学科。“实验”一词的高频次出现,可以看出新课标始终非常重视生物学实验教学,实施建议中也特别强调要加强生物学实验室的建设。此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尤其是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动手实践和体验的机会。

(3) “探究”的频次也达到95,其中配词为“科学探究”的为26次。可见,探究仍然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作为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课程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形成合作精神,善于从实践的层面探讨或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在课程内容设计中有多个探究实验,在实施建议中“探究”出现35次,并且强调组织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

(4) “概念”出现的频率为94次,与“探究”一词等量齐观。新课标基本理念之一是内容聚焦大概念,课程内容设计少而精,重视生物学科大概念和重要概念的教学,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5) “评价”和“标准”也属于高频词汇,分别出现68次和63次。“学业质量”是新课标文本中出现的一个新亮点,尤其是围绕4大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了4级素养水平,旨在为我国接下来的高考命题改革提供导向和框架。

(6) “情境”一词出现了51次,这也是过去的生物学课程标准少有的。旨在为教师的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和教学策略提供方法上的指引,情境包含情景,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也包括教学过程中创设的心理环境和情感氛围。

此外,值得关注的关键词汇还有科学思维、理性思维、科学本质、议题等,都是过去生物学课程标准强调得比较少的。限于篇幅,本文不再逐一赘述。

3.2 科学类专业术语频次统计分析 出现频次超过50的主要有: 细胞(222)、科学(201)、环境(144)、植物(134)、生命(132)、生态(121)、动物(108)、技术(99)、基因(94)、资源(93)、人类(81)、工程(65)、调节(52)、健康(50)。

此外,较高频次的一些科学类词汇主要有: 遗传(44)、稳态(33)、疾病(33)、食品(33)、干细胞(32)、能量(32)、蛋白质(30)、观察(30)、规律(29)、变异(28)、种群(27)、质量(27)、传染(26)、三文鱼(25)、物种(25)、胚胎(24)、机体(21)、经济(21)、染色体(20)、平衡(20)、维持(20)、神经系统(19)、分裂(19)、免疫(19)、生存(19)、转基因(17)、生长(17)、病原体(16)、激素(16)、发育(16)、生物体(15)、生物多样性(15)、毒品(15)、特征(15)、海洋生物(14)、多样性(14)、病毒(14)。

科学类词汇体现的主要是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内容,绝大部分为生物学术语,但也包括少量的跨学科概念。同样,本文对其中部分科学类术语作进一步的分析。

(1) 频率最高的当推“细胞”一词,高达222次。如果说初中生物学突出的是“人与生物圈和谐发展”,那么高中生物学强调的是“生命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无疑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一切的生命现象都可以在细胞水平找到答案,高中生物学主要侧重于细胞水平的研究。例如,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也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必修模块2《遗传与进化》内容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等内容,主要是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阐述生命的延续性;选择性必修模块1《稳态与调节》中反映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是细胞代谢的前提;选择性必修模块3《生物技术与工程》,主要通过细胞工程在细胞水平上的操作,获得有用的生物体或其产品。

(2) “科学”一词,出现的频次高达201。配词主要包括科学教育、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等,其核心是将生物学置于科学领域之下,作为科学教育分支来进行课程设计。高中生物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版只是略有提及,2017年版则进行了特别的强调,所以“科学”的频度高是非常自然的事。

(3) “环境”“生态”和“稳态”,出现的频次分别为144、121和33。这些关键词能够很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尤其是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的培养。“环境”在课程内容中出现113次,主要集中在选择性必修的模块1和模块2。例如,《稳态与调节》强调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依靠自我调节机制维持其稳态,要求学生能运用图示和模型等方法,表征并阐释内环境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并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生物与环境》选取有关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并为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奠定基础。同时,新课标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加强生态文明和海洋权益等方面的教育。

(4) “技术”和“工程”,新课标中分别出现了99次和65次。“技术”的配词主要有生物学技术或是其他生物学相关技术(39)、工程技术(11)、技术(13)、信息技术(5)和基本技术(4)。可以看出,新课标不但重视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技术应用在生产实践中。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了解生物学相关技术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且与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为生产生活服务。同时,新课标开始重视将跨学科知识和技能整合到生物学课程,特别是将STEAM融入实践活动中,增加对超越学科本身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例如,《生物技术与工程》模块,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生物技术安全与伦理等。生物学知识是生物工程的设计基础,而生物工程则应在法律和伦理的约束下,以人类需求为目标进行产品的开发,进而推动生物学的不断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5) “生命”一词出现132次,也是过去的生物学课程标准少有的。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且生命观念成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新课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在新课标的课程内容部分“生命”一词更是出现60次,非常重视让学生树立生命观念,能够运用这些观念认识生命现象和探索生命规律。

(6) “植物”“动物”和“资源”,出现频率分别为134、108和93次,主要出现在新课标的课程内容、实施与建议部分。新课标加大了选修课程的开发力度,例如,《地方特色动植物研究》模块为了合理配置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更重要的是通过了解当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状,培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充分认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意义。《海洋生物学》模块包括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海洋生物的生命特征、海洋生态、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4个部分,学生将认识到海洋生物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形成海洋生态平衡观以及地球生态系统整体观。

此外,基因、遗传、人类、健康、经济、干细胞、疾病、食品、转基因等出现的频率也较高,也反映新课标对课程内容选取的方向性和侧重面,更关注人类的生存和健康问题。

4 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在课程标准文本中出现的频度,最能反映出新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追求,以及课程内容选取和教学实施策略的方向。通过以上的统计与分析,可以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 新课标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高频次和较高频次专业词汇,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很好地融入了新课标的价值取向。教学类主要包括素养、实验、探究、概念、模块、结构、设计、实践、评价、标准、观念、情境和思维,等等;科学类主要包括细胞、科学、环境、植物、生命、生态、动物、技术、基因、资源、人类、工程、调节和健康,等等。

(2) 生物学核心素养成为新课标的最大亮点,渗透在新课标文本的方方面面。生物学核心素养是具有生物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决定生物学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制约生物学课程内容的结构设置,影响生物学课程评价的测评方案。

(3) 新课标继续强调了实验、探究和概念等方面的教学实施,注意利用大概念和重要概念将课程内容结构化,重视情境的创设以及科学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知识和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4) 新课标将细胞、基因作为高中生物学的理论基础,重视环境、生态和工程技术的跨学科应用,体现了生命的物质性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的适应性、物质与能量之间的关系等一系列生命观念。新课标帮助学生重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文明意识。同时,新课标注意将生物学知识、原理与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相结合,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

总之,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一方面要加大对新课标的研究力度,包括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新课标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需要进一步深入发掘;另一方面应加强对高中生物学教师的培训,通过对新课标的文本解析、案例开发和实践探索,帮助教师深度理解和有效把握新课程的改革诉求和实施要义。

本文对词频统计数据的分析还不够全面和细致,有待于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解析。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生物学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丁酸梭菌的筛选、鉴定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