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智慧,养不了娃

2019-01-11 03:58陈禾编辑秀婷设计庞婕
妈妈宝宝 2019年2期
关键词:脾气障碍情绪

文/陈禾 编辑/秀婷 设计/庞婕

育儿的智慧对于宝宝养育有怎样的重要性,妈妈们都十分清楚。但是具备智慧并且在合适的条件下运用智慧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为智慧?怎样才能拥有智慧?

妈妈的育儿智慧就是:在抚育宝宝、处理和宝宝相关的任何问题时,都能够运用好学到的各种知识,做得恰到好处。这个“恰到好处”说来很简单,就是让宝宝健康、快乐、阳光。但仔细分析,这里面可是一整套的学问:

1健康:不只是生理发育正常、长得壮、不生病,还要心理健康、思想健康。生理发育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加上后天合理的科学抚养,心理健康是父母亲情和成长环境的渗透作用,思想健康是父母的正面示范、社会风尚的影响与认知发展的到位,这都不是一蹴而得的事,也不是努力喂养、用心教育就会有良好结果。想获得最佳效果,关键在父母的智慧,尤其是妈妈的智慧。

2快乐:一整天嘻嘻哈哈不等于快乐,快乐的实质是充满正面情绪,遇到任何难题都能心平气和地面对。

正面情绪就是往好处想、朝希望看,能够经常摆正心态,放松情绪,不会长期受到负面情绪的困扰。这样在面对任何事态时,都能够看到好的一面,因而不会承受到重大的压力。这就需要父母能够时时刻刻运用智慧来和孩子进行良好的互动。

3阳光:不是表面上的容光焕发,而是心理素质稳定,有强大的自信,有坚强的意志。

信心来自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不会去做力不可及的事,因而经常享有成功的快乐,减少陷在挫折打击的困境。意志力来自发现问题和解决难题的能力,能力足以应对,信心倍增,待人宽容,内在力量越来越强大,也就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与担当。这一切,只有智慧父母能在给予孩子时间与空间的同时,运用各种合理可行的策略去引导孩子认知,让孩子在适合的时机做适合的事,因而成长之路顺风顺水,铸就开朗的个性。

这三个目标并没有特定标准,也没有发展的公式,父母尽力做去,能不能实现,实现到何种程度,每个妈妈的能力不同,环境有别,不能强求一致,因此它只是一个“愿景”。如何让这个愿景不至于可望不可及?关键都在个人的智慧。由于智慧没有绝对的标准,不能把自己的做法和成果拿来和他人互相比较,只能要求自己“做得最好”。

“做得最好”的意义就是“我已经尽力了”。没错,已经尽力了,应该可以心安理得,然而事实不是这样。每个妈妈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时,不一定能够将全部的智慧运用出来。这是为什么?归纳一下,妈妈们的前进之路,总会有几堵墙,或者说几道障碍,严重压缩了妈妈的智慧,甚至是完全屏蔽、剥夺了妈妈的智慧。这是怎么回事?

阻遏智慧的四道障碍

每个妈妈都是有智慧的,然而,在陪伴孩子的成长上,每个妈妈都会遭遇影响智慧的四道障碍。能不能越过这些障碍?很难。这不是知识多寡、学历高低的问题,而是个性、价值观、教育理念,以及情商智商的综合能力。每个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做出怎样的反应,如何才能够“恰到好处”,没有特定模式可以遵循。

这四道障碍是:

1. 急躁的个性:没耐性,容易焦虑,轻易发火。脾气一上来,智慧就远离,于是经常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

2. 习惯性思维:根植于内心深处的思维习惯总是在不经意之间排斥新思想新理念,将智慧挡在门外。

3. 比拼的心理:别人怎样做,自己不能输,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缺乏远见的做法让妈妈总是焦虑不安。

4. 广告的诱惑:各种营养品、早教班和智能开发的产品透过炫目的包装和广告炒作,令人难以拒绝诱惑。

这四道障碍中,后两道“可视程度”较高,因此认知能力较好,情商较高的妈妈一般可以拒绝诱惑,但前两道隐隐蔽性强,了无声息般袭来时,妈妈难于觉察,思维与行动已经被它主宰,往往在铸成大错之后才发现,于是追悔莫及,却又无可奈何。

怎么克制随时爆发的脾气?

急躁的人性情多变,遇事浮躁,控制不住情绪,动不动就发火,这就无法好好思考。因此在面对孩子做出自己不愿意看到的行为,不喜欢听到的答话时,脾气立刻发作。发脾气的时候言语粗暴,做事不遵循章法,于是打骂、羞辱、讽刺、奚落等等不该用来对付孩子的行为都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做了出来。这个过程没有道理可说,只因为失去了智慧。

生气不是过错,但动不动就生气,特别是在孩子面前,总是控制不住自己,作为妈妈,这就是个大问题。

怎么才能够在和孩子互动的时候心平气和,保持正面情绪,不让脾气爆发呢?

我认为妈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1.了解并接受自己的个性,知道自己的能力、优势与缺陷;

2.了解并接受孩子的特点,知道孩子的成长状况和学习的方式方法;3.了解自己的情绪,掌握自我调适情绪、瞬间由负面情绪转换到正面情绪的方法。

这三点中,前两点可以通过学习与处事经验的积累来达到消除急躁情绪的目标,而第三点则需要通过有效的心理训练,能够及时发现情绪即将失控,并立即采取有效方式掐灭怒火。妈妈们可以学会以下这个两步消弭怒火的方法:

第一步:给自己设置一个脾气警报器:

美国心理咨询顾问Dr.Gary Hankins 在著作Prescription for Anger一书中为职场人士开出了一百多个“生气处方”,其中有个“金鱼缸秘技”,可以帮助妈妈给自己“安装”一个“生气警报器”,让妈妈能够在暴发脾气之前有所察觉。这个秘技的训练步骤是:

① 假定在你的面前摆放一个金鱼缸,你离开金鱼缸三米远,注视金鱼缸;

② 想象你把自己曾经发生的情绪失控、大发脾气的情景摆放在金鱼缸里;

③ 像电视回放一样,你置身事外,看着金鱼缸里播放的自己生气时候的表现;

④ 你会感觉恶心、厌烦。这样多看几遍,多播放几个情景,不断给予自己加强刺激;

⑤ 一个短时期的训练之后,你对自己的脾气产生强烈的警戒心,并且越来越敏感。

这是一种虚拟的心理训练。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就该掌握一个掐灭怒火的诀窍,进入第二步。

第二步:这是我设计的“三秒灭火术”:

① 自己问自己:“这孩子怎么啦?”

② 接着问自己:“我该怎么办?”

③ 然后回答自己:“孩子就是这样!”

这个内在对话的过程只需要1秒钟。接着抬起头望向窗外,呼出一口浊气,或转身走向阳台,或去卫生间洗个手,这个第2秒的作用就是让掐住的火苗进一步熄灭。

第3秒,回到孩子面前,换个笑脸,蹲下来,搂过孩子,轻声细语和孩子对话。

这个情绪的转换过程是否有效,关键在你对自己和对孩子的了解与接受。只要你承认那是自己的孩子,认识到自己是孩子的妈妈,一般上都可以达到控制脾气的目标。

怎么警惕习惯性思维的掣肘?

习惯性思维并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主要是价值意识,包括家族传统、风俗习惯、对长辈的敬畏、对圣哲的崇拜、对名人典范的迷信、受宗教思想的约束,以及当前社会风尚的直接影响。这些方方面面潜藏在内心深处,构成思维的主轴,在平常学习新思想新理念的时候并不会立刻闯出来干扰或阻碍,然而在面对问题,思考解决方法时,它就会形成一道魔网,或是一个紧箍咒,压制住新思维,只让原来的价值意识统摄一切,在关键时刻屏蔽了妈妈的智慧。

“习惯性思维”究竟是什么?怎样掣肘妈妈的智慧?要如何去突破这道魔网的围堵?这里涉及许多辩证问题需要一一理清,也需要掌握许多破解紧箍咒的技术,说来话长,只能在下期才和大家详述了。”

猜你喜欢
脾气障碍情绪
七七的怪脾气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跨越障碍
酒精脾气等
家庭教育过于执着是孩子成长的障碍
情绪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