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载德,润物无声
——例谈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传统文化渗透

2019-01-11 04:06陈周丽江苏南通市如东县栟茶小学
教书育人 2019年13期
关键词:游子吟古诗家人

陈周丽 (江苏南通市如东县栟茶小学)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机结合教学主题,巧妙渗透传统文化,使教学活动演变为师生共同对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中的道德之美产生赞美和愉悦的审美过程,构建道德与法治审美化课堂模式,使道德教育润物无声地渗入学生灵魂深处。

一、“咀嚼”汉字,探寻美的真谛

1.追溯演变,激发兴趣

在教学“家人的爱”一课时,我抓住题目中的“爱”这个字设计教学。电脑演示“爱”字从古至今的演变,引发学生思考,并顺势导入新课:“爱不仅要说出来,做出来,更要用心。虽然现在咱们的汉字已经简化,但爱的真谛却永远不会变。在我们的家中,家人就是这样全心全意地爱着我们。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家人的爱。”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汉字字形演变的审美功能,深入挖掘与课堂教学目标相符的德育要素,通过视频直观演示,追溯字形的变化,在审美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拆词释义,促进认知

在教学“家人的爱藏在哪里”这一内容时,我从学生的名字入手。我请每个学生的家长拍摄了讲述给学生起名寓意的视频,课上进行了播放:张子涵的妈妈告诉我们“子涵”这个名字出自古语“子部京涵”,是希望孩子拥有光明的前途与博大的胸怀……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挖掘名字字义的审美内涵,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看起来简单的名字,却意蕴深厚,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无限的关爱和期待。

二、解读经典,品味美的内涵

1.故事呈现,深化体验

经典文学作品大多言简意赅,将经典引入课堂,我们就需要把枯燥、艰涩的文字转化成故事,进行生动讲述,或用视频、图片、绘本的形式呈现出来。在“家人的爱”这节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自古以来父母长辈对子女付出的无私的爱,我先请大家观看了根据《游子吟》的创作背景编写的课文《母亲的恩情》的动画故事资料。学生们看得很入神,汇报得也很全面:母亲为远行的孩子连夜缝补衣裳,送别时依依不舍。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再出示古诗,学生自然而然地从古诗的字里行间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

2.吟诵经典,生发情感

借助视频在学生充分理解了《游子吟》的诗意后,我组织学生读古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接着用《游子吟》古诗新唱的音乐,引领学生大声吟唱歌曲。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意蕴美,在潜移默化中生发爱的情感。

3.道德辨析,坚定信念

经典文学作品产生于特定的时代,具有它的历史性,课堂中可以通过道德辨析的活动,赋予经典新的时代内涵。在“家人的爱”教学中,我引用了《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为了让学生感受古文今义,我首先抛出了一个话题:星期日,丁丁要报一个兴趣班,她特别喜欢舞蹈,想报舞蹈班,但父母却要让她报同一时间段的钢琴班,她觉得应该听父母的话才是爱他们的表现,就报了自己很不感兴趣的钢琴班。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我组织学生充分表明自己的观点,再根据学生们的发言进行点拨、追问、小结。在争辩中,观点越来越明晰:我们既要尊敬父母,虚心听取父母建议,但在父母的意见与自己的观点不一致时,也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建立在尊重和理解基础上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4.情境再现,规范言行

要想使传统文化的精髓真正为学生所理解和应用,我们要根据传统文化所描绘的含义,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参与表演,再组织学生们讨论,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入心灵,通过实践规范学生的言行。“出必告,反必面”是“家人的爱”这一课中“让家人感受到我的爱”教学环节中教材中出示的内容。为了帮助学生们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给学生们设置了一个表演情境:每天出门前,你会怎么做?回家后,你会怎么办?我让一组的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他们平时在家里的做法。学生展示后,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学生在展示和讨论中,体会到尊重、关爱家人就要从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做起。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充实与深化道德教育的内容和内涵,结合教学主题进行无痕渗透,就能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教育,在实践中得到真知,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与修养,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猜你喜欢
游子吟古诗家人
游子吟
游子吟
游子吟
“拟古诗”之我见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