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2019-01-11 18:53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中心小学陈建莹
数学大世界 2019年6期
关键词:独立思考应用题解题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益农镇中心小学 陈建莹

数学学科向来具有比较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只是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依旧存在着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比较低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教师没有彻底遵循时代要求而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课堂教学方式依旧带有知识灌输的特点。要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就必须要考虑到时代发展要求、学生发展需要等条件,跟随教育教学改革的浪潮,采取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措施。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现状分析

小学数学是小学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内容,要求教师能够在新时期创新自身的专业化教学理念,但当前仍有部分教师违背素质教育追求的现象,可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依旧滞留的问题归述如下:

1.教师急于求成,教学方法不合理

小学数学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大,即便有意识地想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也依旧在课堂教学中留下了灌输式教学的痕迹。一些教师即便开展了互动教学法,也存在师生之间沟通交流不足的问题,在互动环节所设计的教学问题不够合理,并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又或者教师在互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思考时间过少,为了不耽搁教学进度,往往在学生还没获得一定的感悟时,就结束了互动教学活动,转而开始了教师讲述式的教学。因此,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依旧得不到有效的提升,长期下来,教师没有看到切实的成效,也会认为自己的改变毫无意义,然后下意识地恢复自己原来的教学模式,陷入一个恶性循环的教学怪圈之中。这体现了教师急于求成的心理,也缺乏践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思想觉悟。

2.实践活动少,难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目前小学数学课程设置存在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学术化的特点反而比较明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没有结合小学数学的具体特点而兼顾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开展。因此,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中,学生过多的学习时间都放在学习理论性的数学知识上,反而忽略了数学实践活动,这就使得学生难以真正理解课程教学中的抽象知识点,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思维也容易受限,并不能自主活跃思维来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小学生在缺乏数学实践活动支撑的情况下,对数学学习的主动参与性比较弱,往往只是处于倾听和死记硬背的学习状态,不能将自己的手、口、脑等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不到充足的发展。

3.数学思维过于严谨,对趣味教学存在认知误区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除了让教师充分突显教学实践性的特点,还应该突显出趣味化的特点。但是实际上,有些数学教师并不认为数学学习是个有趣的过程,他们的数学思维过于严谨,对数学持有严肃态度,因此所采取的教学方式都很难创设出愉悦和谐的教学环境。这部分教师即便采取了情境创设法等情感体验性的教学方法,也很难真正发挥出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势作用,这些教学过程依旧没有摆脱枯燥无味的特点。因此,数学教师对数学教育的趣味化这一教学要求存在认知误区,很难将数学课堂与激趣的教学手段充分结合起来,也就难以让学生产生数学探究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由此可见,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突显出各种问题,严重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新课改是适应时代要求而作出的课程改革标准,它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和社会对人才的发展要求出发,对学生应该养成的各项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可以真正获得有益于未来发展的知识与技能,并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教师必须严格遵循新课改标准,贯彻落实创新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当前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要深入解读新课改的要求,认识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从而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足够的自主思考空间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健康发展。

1.教师应在数学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

数学与生活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要求教师能够充分意识到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而发挥的优势性教学作用。当前小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多数都是因为没有感觉到数学的实用性。小学生对外界的认知尚不够全面,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这个方面可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克服以往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教学弊端,积极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元素,让学生感到数学课堂的生动性。而且课堂上有许多生活元素,能够让小学生消除对学习环境的陌生感,更快速地融入实际情境之中,利于活跃小学生的思维,这对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可以有效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特征,并掌握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的概念。图形既具有直观性的特点,但是也存在抽象性的内容。教师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元素,将原本抽象的内容转化成为直观形象的内容,帮助学生去理解,然后展开对数学知识的独立思考活动。在这个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轴对称图形,灵活地引入生活元素,比如工商银行的标志、圆形轮胎、风扇等等。为了更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播放蝴蝶和蜻蜓等生物的飞翔画面,从中寻找轴对称图形。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学生可以很容易就走进教师所创设的教学环境之中,然后对教师呈现出来的事物进行独立的观察,自主地寻找其中存在的共同点,然后有针对性地思考这些共同点的具体特征,使其对这些特点进行归纳,找出对称轴所在的位置。当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解决了这些问题,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相应的数学知识,也不容易遗忘这些知识。

2.教师可开展有效的操作性实践活动

在新课改与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师要立足于操作性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及综合能力。这其中就包括独立思考能力,这项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深度。因此,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支持学生展开深度的学习。而在小学数学课的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改善实践活动匮乏的问题,积极践行有效的操作性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亲身体验探究数学知识的乐趣。而要将数学操作活动和学生的独立思考活动相结合,则要求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自主动手的机会。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组合图形,让学生根据梯形面积求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来分割图形,然后自主探究这些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式。在这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获得有效的锻炼,还能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

又比如在“圆周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展开独立自主的思考来验证一些数学结论,既可加深学生的记忆,又可培养其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若是教师将π≈3.14这个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将这个数值直接代入数学计算式中,也只能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识记的浅层阶段,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数值的含义。因此,教师可引导小学生针对不同大小的圆周长及其直径等进行自主的测量,并将这些数据记录下来,然后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猜想,再探索各种可以验证其关系的方法。在这个猜想和论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其中隐含的一些数学信息,在论证结束后,可以有效理解其中的倍数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引入圆周率的概念,能够激活学生先前的动手操作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记住这部分知识。

3.教师可在应用题解题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小学数学课中的应用题教学是一个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种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的思维能力非常严格,既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阅读能力,又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要求学生可以快速找到题目中蕴含着的各种有效信息,然后整理形成有效的解题信息,从中获取可以帮助解题的数学关系。因此,在应用题解题的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非常好的作用,还能够培养学生其他方面的数学素质和能力。同时,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学习中,要求学生可以掌握好应用题的解题方法。高年级的学生较之中低年级的学生具有更强的认知能力,开展应用题解题教学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体现,还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应用题解题教学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积极促进作用。

比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这部分内容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出以下的应用题问题:“在某个笼子里关着鸽子和白兔,已知鸽子数量为35只,比白兔数量的2倍多5只,那么请问这只笼子里的白兔有多少只?”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需要展开思考,才能获得相应的解题思路,而要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还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应用题解题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上述题目中,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思考时间,让学生结合现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此时,有的学生采用了这样的解题方法:将白兔的数量设为x,可列出方程,即:35-2x=5。根据这个方程,可以求得x的值是15。因此,这只笼子里的白兔有15只。而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下其他的解题方法,这就需要学生自主调动以往所学的知识来进行解答,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解题能力,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大有裨益。比如学生可做这样的解题步骤:白兔有(35-5)÷2=15(只)。学生在这样的解题活动中,可以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乐于展开独立思考,慢慢培养学生自觉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4.教师可引入实例来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兴趣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时,还需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性,要让学生自主打开思维,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来展开有效的独立思考,慢慢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探索兴趣。而在数学课中引入一些实例,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学问题的体验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以此来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扇形统计图”相关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入实例。教师可多方面地搜索一些有效的教学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如教师将电脑的磁盘空间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询问他们:“同学们,你们在打开电脑磁盘的时候,是否关注过这里的属性信息?这里面出现的扇形统计图有两种颜色,它们都分别代表着什么?”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先帮学生理解扇形统计图的基本知识。这时,教师可以继续引入实例,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的独立思考:为学生展示牛奶营养成分表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其中的信息。教师再出示相应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并对比两个图表,哪一种营养成分在牛奶中含量最多?牛奶中的乳糖比例又是多少?”通过逐渐深入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逐层递进地进行深度思考,利于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思维,使其慢慢养成数学深度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又实现了其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有效发展。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要彻底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积极采取有效的应对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践行这些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目的,为学生的其他数学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独立思考应用题解题
应用题
用“同样多”解题
教育的目的是独立思考的培养
设而不求巧解题
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
数列应用题、创新题
用“同样多”解题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谈独立思考
解题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