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匠精神”与中职德育的融合

2019-01-11 17:43苏兴荣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9年11期
关键词:工匠工匠精神融合

苏兴荣

[摘           要]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虽然经济发展涉及多个领域,但各领域却有共同之处,即对人才的渴求。现代企业不仅需要应聘者能够储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求其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所以现阶段在培养人才的职业院校渗透“工匠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有积极作用。政府报告无疑为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或许你会觉得它离我们很遥远,不过却近在咫尺。立足于中职德育,希望能够通过探讨德育教学现状,让“工匠精神”与其可以更好地糅合在一起,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中职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3-0222-02

李克强于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现在的社会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他提出,现代居民经济水平已经有所提升,在现有基础上对产品进行调整,完善服务供给,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消费品,就显得极为重要。居民生活需求已经不再是过去对经济条件的过度追求,而是对产品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中国制造”过程中缺少的主要内涵,即“工匠精神”。对如何培养“工匠精神”,需要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综合实力,追求卓越的产品质量,从而培养精益求精工匠精神,打造自身品牌优势。政府报告中提出“工匠精神”,引发了人们对其深思,同时也能够看到国家想要重振工匠精神的信心。中职学校是职业院校结构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职业道德的遵守将有利于将他们培养成新时期的专业性人才。本文将针对中职德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一、“工匠精神”涵义概述

从国际背景来看,我国可以称得上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事实上,国内的很多中小规模企业所用的生产线均引自国外,它们所谓的生产仅是对半成型作品进行加工,产品品质也就无法提升。放眼国外,如德国或日本等国,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在“工匠精神”的融合方面,他们认识更加深刻,也更到位,实践中也在不断展现着这种精神,使得国家技术水平不断地完善与成熟。在理念践行方面,德国、日本等要比我国做得更加出色,产品的优势也是越加凸显。现在的中国需要极快地进行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急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在“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的路上,如果想要实现质的飞跃,能够在世界舞台上扬眉吐气,就需要培养大量的高水平劳动者,这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一致,所以中职学校应该对自身的责任有所明确,并且明白履行的义务,将“工匠精神”的内涵与作用等融入中职德育中。

二、中职德育与“工匠精神”融合现状

(一)教育政策方面

“工匠精神”在中职德育中的渗透,需要政府出台相关的政策来引导,相关政策则要不断完善和优化。从二者关系来说,“工匠精神”也属于中职德育的主要构成部分,不过显然其在德育中的渗透还是不够的。“工匠精神”是近几年重新走入国民视野的一个词汇,但是目前的政策或制度还无法完全体现出来。当前的融入政策当中,只是对职业道德有些许提及,但是对“精益求精”“敬业奉献”等并没有过多的提及,也未能给出明确的指导意见。所以,至于后续应该怎样进行融合、二者的衔接点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对其进行评价等就更没有提到。因此,想要使“工匠精神”能够完全融于中职德育教学中,政策方面还是要加以调整的。

(二)教学内容方面

“中国制造”是我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已成为未来努力的方向。从外在到内在的蜕变需要劳动者能够牢牢树立“工匠精神”,将其作为深植于人才培养中的重要要素。学校德育是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落实和贯彻的最佳途径,不过纵观当前的社会需求与学生个人发展,该精神要领在德育中并未完全落实,但社会对节能型人才的要求却没有降低。如果仍然忽略二者融合,就会造成技术人才与社会岗位脱节的现象。

(三)融合路径方面

德育中“工匠精神”的渗透和内容的渗透有相同之处,都是为了能够达到德育的教学目标。融合路径主要指的是为完成德育目标,所应用的手段或方式方法。通过笔者的走访与调查发现,很多中职学校德育教学中“工匠精神”的渗透只是局限在课堂教学中,从其他途径进行渗透甚少。而课堂教学中更是主要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师生交流不充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使得“工匠精神”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渗透成为泡影。

三、“工匠精神”与中职德育的融合之路

(一)完善融合的相关政策

政策是活动或项目正常运转的前提,也是应该遵循的原则。中职学校在制定融合的对策时,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可以对这方面情况进行调查,成立专门调查小组,结合相关的调查数据,制定出与之相关的规划,让学生学习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笔者认为,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应将“工匠精神”纳入计划方案之中,传授适宜的内容。另外,中职学校也可以提前编写相关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等,让学生从制度上体会专业领域的匠心精神。

(二)优化融合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国内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所选用的教材中关于“工匠精神”的内容甚少,为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亟待更新与改革。通常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领域都有自己的“大国工匠”榜样,所以中职学校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研发带有本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凸显“工匠精神”的价值。笔者认为,实现中职德育课程“工匠精神”融合的途径之一就是研发校本课程。具体如下:(1)选择部分教师,成立校本教材研发小组,对“工匠精神”的内涵等展开研究,为大家起到带头作用;(2)关注学生现阶段的个人发展,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素养的技能型人才。根据具体的要求,确定校本教材最终的设计目标,并搜集相应的素材;(3)对实践进行检验与评价,从评价中进行反思,进而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并且使二者的联系更加紧密。

(三)其他路径

1.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路程的缩影,也可以说是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一门隐形课程,其对学生的职业素养与品质有着重要影响。“工匠精神”在中职德育中的渗透可以以校园文化为契机,发挥校园文化隐性课堂的作用。具体来说,学校可以在校内公告栏或者教学走廊上张贴具有“工匠精神”典型人物的事迹等,或者可以有效利用教室,给学生展示体现“工匠精神”的作品,进而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匠心独运。近些年以来,我国高校开展的职业技能大赛如火如荼,也涌現出了很多让人欣慰的少年人才。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身边人影响的作用,将其励志故事在校内宣传。

2.发动师资队伍的力量

“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我们从环境方面来说,学生的身边都有哪些“匠人”呢?毫无疑问,教师就是每天活跃于他们身边的人,并会对其行为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队伍能够发挥力量、可以发挥多大力量,都关系到学生品质的培养。想要实现“工匠精神”与中职德育的有效融合,师资队伍的水平就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让教师的作用与“工匠精神”能够合理融合在一起。所以,加强师资队伍水平的提升,就要从教师的聘用开始细心斟酌,将与教学目标相符的人群召到德育队伍中。另外,对于在职教师,则要组织对其定期培训,一步一个脚印,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

3.构建“三位一体”的机制

中职生德育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笔者认为,对中职生进行教育,力求精益求精,并不能单单依靠于校园中的德育,而是学校从中沟通,构建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新机制。可以说,“三位一体”教育机制的构建,不仅仅是当前教育的要求,更是未来我国专业性人才大批量培养的必经之路。中职德育和“工匠精神”的融合需要考虑社会所处背景以及社会的现实需求,不可使其成为“无水之木”,而是要使其与社会发展的脚步并驾齐驱。以社会背景为各项行动的基石,加强中职德育与“工匠精神”融合的程度,促使二者能够真正实现融合,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例如,老师可以运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为学生家长组建学习群,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开设家长会,对于家长提出的意见要反复斟酌,考虑其可行性与客观性。

4.运用新媒体手段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及手机数码产品的广泛使用,新媒体手段越来越受重视。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我们可以通过独立网页设计、建立群聊、借助朋友圈等方式,为德育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添油加力。开设工匠精神主题网页、专栏、公众号等,可以开展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网上直播,分享关于“工匠精神”的视频、电子书等,还可以进行网络实时讨论,布置网络积分得奖等活动,增强吸引力、感召力,从而影响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助力工匠精神的培育践行。德育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手段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也可以利用博客或空间来传递工匠精神。中职学校要大胆接收这一新兴事物,跟上时代发展,不断学习,主动地从网络德育这一方面去培育中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德育与“工匠精神”的融合应该明确学校的育人目标,找准切入点,将其归入课程体系的范畴中来,让德育教师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出来。经过在课上的讲授,让学生对其内涵有所了解,并且懂得重要性,进而能够培养“工匠精神”的良好习惯,真正实现二者融合。但是,德育课程只是专业课的一个分支,我们不仅要注重德育渗透,还要对实习实训、校企合作等进行深入探讨,培养新时期的中华民族的“鲁班”。

参考文献:

[1]马胜兰.弘扬工匠精神 开展工匠德育:以石河子大学护士学校德育工作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17(18).

[2]于建军,孙颖,王可为.工匠精神的回归与重塑:工程伦理教育改革发展向度[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6):392.

[3]彭婵.施耐德的工匠精神:坚持中国原创,筑造高清世界[J].中国公共安全,2015(24):144-145.

[4]李艳芹,姜苏原.探讨新常态背景下传统手工艺:工匠精神[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2):107-108.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工匠工匠精神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90后大工匠
刚柔并济
光影视界
破次元
工匠神形
融椅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