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高考背景下基础教育的方向

2019-01-12 00:56王战英
教师博览 2019年5期
关键词:育人改革学校

王战英

(营口市教师进修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4)

继上海、浙江2014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后,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地2017年再次试水。今年,又有多个省份加入新高考改革行列中,到2019年各省将全部启动高考改革方案,2020年前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和深化,这些数字标志着新高考时代已经来临。高考作为我国社会公信力最高的国家考试,牵一发而动全身,既是对国家教育意志的贯彻,也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将引领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方向,触发新的教育革命。

文章将对学校作为教育革命的主阵地,在新高考背景下如何重构与创新教育功能,为时代发展培养需要的人才,真正让高考改革的政策设计能够“原汁原味”地落实且深入执行,保证基础教育适应不同特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提出问题思考和对策建议。

一、新高考综合改革触发基础教育的发展内核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来的历次改革中,触及过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次数、考试方式、计分方式、命题方式、志愿填报方式等高校考试招生所有环节,但此次高考改革与以往不同,不仅对考试科目有调整,对录取也做了根本性的调整,最核心的变化就是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一整套高考招生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打破“一考定终身”,调整靠一张考卷和一个成绩单来区别考生的录取方式,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要求选拔学生,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伴随着“高校选科”“高中选课”和“专业+学校志愿填报”“分专业录取”等制度的实施,新高考综合改革将最终形成高中教育改革、考试改革、招生改革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四者联动的局面,将体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志性成果纳入高校招生依据,考查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高校专业学习的相关性,突破了过去高招中“只见分数不见人”的局面,重点选拔优秀特长学生。“选课”“走班”也并非是因课程特点而进行的自发行为,反映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化,这将直接带动高中教育在育人目标、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方面的改变。新高考还将促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关系的变革,使高中与大学的连接发生重大变化,从单一的分数对接走向多元对接,倒逼基础教育改变“考试分数等同于教育质量,学校成为升学率加工厂”的局面以及培养学生“千人一面”的传统状态,使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颠覆性的变化,触发基础教育的发展内核,对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高考改革连接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关乎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正如2017年陈宝生部长所特别提出,高考及招生录取制度的改革,将会影响和改变一代学生的命运。教育是成就人的系统工程,基础教育阶段正值学生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重新调整育人目标,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培育各具特色的个体,为学生的一生成长奠定基础,这将成为新高考后的基础教育风向标。

二、功利性价值观下基础教育异化现象严重

学校作为教育改革的中观层面,是发生真实的教育行为及促使教育行为转化为学生的发展的重要场所。在高考综合改革新一轮试点的推进中,多年的应试教育的惯性和痕迹仍会存在,与之相伴相生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以及利益至上的办学方式,将导致学校丧失育人功能,无法实现为各大学进行科学选材。

问题的主要根源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成人世界的功利价值育人观,存在只关注升学率和上大学这样的短视行为,忽视、淡漠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的生存状态与生命质量的提升,没有真正从育人功能高度思考问题。

主要的教育异化现象有:

(一)把丰富多样的教学过程简化为知识传递活动

教学常常只是训练和识记过程,缺乏师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思想交流和积极体验,课堂缺少生气和灵动,机械、沉闷、程序化严重。过度重视记忆性学习方式以及低层次认知能力发展,即使是在高考改革试点后,靠长期积累和重复性学习的学科权重较高,而思维复杂、录取权重不高的物理学科却受人冷落,对人才培养模式存在潜在的消极影响,难以培养自主创新人才和拔尖人才,亦不利于高等职业人才的培养。

(二)以工业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办学,追求的是产品的一致性和高产出

凡事都要设置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个体性差异,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缺失。学校异化为“分数加工厂”,学生俨然是“学习机器”,直接导致学习功利化,弱化了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必然以损失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代价。

(三)过度学习导致学习投入过高,学习收益反而因学习疲劳递减

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顾明远曾在一次新高考圆桌会议上提及,据某高中名校调查后对比,同一水平测试,高三学生反而比高二学生的成绩低。学得时间越长,成绩反而下滑,这完全违背了学习规律。无论在校内校外,学生的时间几乎全部被学习覆盖,没有属于自己支配的闲暇时间,也舍不得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参加社会实践以及社团等有益身心的活动,校外活动也基本以补习为主,进行超量学习、提前学习、超纲学习和反复复习。这些学习方式造成了学生体质下降,知识面狭窄,严重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学生成为只会做题的知识文盲。在无数次的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中,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激情被慢慢地扼杀。

(四)把提高学习成绩等同学校教育目标,为单纯追求考试成绩而忘却育人功能

对学生的评价是以学业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大多数初高中学校,“刷题”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考什么学什么,一考定终身,一俊遮百丑,对学生德育、体育、艺术等其他方面的关注都不够,把学生的全面发展统统简化为“刷题”,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对分数的追逐,使学校、家长和学生欲罢不能。应试教育营造了一个怪圈:大家都不喜欢,厌倦甚至是排斥,但谁也不愿意先停下来,宁愿做着无谓的努力。正如纳什均衡定律所示:“率先改变策略的参与者,也将率先被游戏规则伤害。”对于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升学率就是政绩,学校谁减负谁吃亏,很容易在高考里掉下来。

三、新高考背景下基础教育要重归育人功能

新高考改革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需要学校重新审视、定位“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的教育功能取向,在探索传统学校向现代学校转型过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承担起育人责任和社会担当,步入教育的新征程、新周期和新形态。

教育即生长,促进学生的成长就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学校的价值在于对学生心灵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影响,提升学校的生命质感,是变革的内在核心。新高考背景下的学校要探寻未来课堂的改革方向,重拾育人功能,追求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协调统一,打造生机勃勃的生命场。

(一)坚持“立德树人”的导向功能,让素质教育真正成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内在交集

新高考注重科学选拔人才,学校要为创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栋梁特质、大师潜质和君子气质。一方面尽量包容陈景润式的天才偏科人才,另一方面要促进不同类型的优秀学生的脱颖而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确保高考制度能够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利益。在传统教育中,学校考查的是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能力,而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考验的却是学生的最高级的认知能力即创新能力。在21世纪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以知识的创新为基础,我们的人才观和能力观必须要改变,从以分数挂帅转变为创新主导,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学生们未来的成长至关重要。

学校要在微观领域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素养和素质是在熏陶和影响中形成的,基础教育一定要肩负起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义务,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导向,为全体学生能得到全面、主动、积极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关注学生全面素质的合格程度、全面发展的和谐程度、学习能力的持续程度和创新能力的践行程度。

(二)要改变以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的倾向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校招考变革,会越来越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使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充分显示从评价过去到引导未来的导向功能。让学生实现价值,不仅仅是凭借考试的分数和单纯的职业技能,而是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增长知识、思维创造的快乐和成就感,给他们个性发展的机会,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强化与实践的关联,这些都不是“刷题”所能解决的完成的。综合素质评价也不仅仅是事后给学生一个结论性的评价,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性评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知道自己哪方面有所欠缺,如何对自己的成长负责。由此,综合素质评价更是一种教育,改变了高考“指挥棒”的指向。从时代人才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求看,教育评价发展的大趋势是从统一性到多样性。

(三)学校在关注学生当前表现的同时,更多思考的应该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为迎接全国范围内的高考综合改革,进一步做好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衔接工作,高中要有意识地进行专业学习的双向联结,和高校联合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进行“高校选科”与“高中选课”的对接,推动高中学生对必备的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促进高中与大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新高考将推动学生生涯规划走向新的高度,初高中要组织开展具有专业特点和创新特色的研究性学习、科普讲座、夏令营、科学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专业兴趣和专业志向。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科学规划人生,学会选择,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向。有效的学生发展指导不仅对选课选科重要,对准确合理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和节奏更为重要。未来不可预知,我们不可能教给学生所有的特定技能,但应教会他们面对新世界的适应能力,做一个自主而思想独立的人。

(四)形成教育整体生态系统,教育各部分之间交互作用,内外循环

新高考背景下,中学和大学不应该再处于彼此隔离的状态,通过“硬沟通”和“软沟通”的方式,线上沟通了解新高考制度以及高校提出的选考科目要求;线下借助大学的丰富资源,请大学派专家教授到中学开办生涯规划讲座,对高校专业进行介绍和讲解,接受考生和家长到高校参观游学等。高考改革作为教育改革中最关键的核心,在给高中带来直接影响的同时,也会对基础教育其他学段产生“蝴蝶效应”,学校要基于每学科10%的综合实践活动,注重对学生兴趣和特长的发现与培养,顺应学生发展的天性,在活动中成长,使教育各环节、各部分、各学段都成为不断生长变化的有机体,彼此之间密切沟通、交互作用,构建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整体生态系统。

作为一个庞大的、系统的改革,新一轮高考改革虽然遭遇到很多困难,也发现了不少问题,但仍是我国历史上最全面最彻底最系统的招考综合改革,高考新政势必给基础教育带来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变革。中小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应对新高考改革下的具体问题甚至是难题,进行深度课堂教学改革,思考进行新高考形势下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从学校文化、教学模式、管理模式、课程体系多维度,探索学校发展特色路径,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有效衔接,探索新高考改革下落实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达成新高考改革的核心要义。

猜你喜欢
育人改革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学校推介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