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现小学数学课堂三维目标的策略

2019-01-12 10:53
赢未来 2019年31期
关键词:内角数学知识目标

山西省侯马市张村办事处中心学校,山西临汾 043000

在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学目标变得丰富了,它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目标,使得数学教学目标更加全面,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我摸索了落实三维目标的几条教学策略。

1 要重视隐性知识的渗透

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形知识。隐性知识无法形成像数学课本一样的格式化知识,只能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感受和习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体验、感受、感悟、反思和习得,不仅有助于他们深化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认识,而且能提升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他们学习数学的态度朝主动、积极方面发展,感受成功探究带来的愉悦。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学习中,学生通过量一量活动,初步感受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大致是180度,但是此时学生尚存疑惑;通过拼一拼活动,学生便可发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可以拼成一个平角,这时疑惑消失了、成功探究的喜悦出现了;再通过特殊三角形的推导说明,学生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自信心诞生了……通过他们亲身经历数学的探究活动和与同伴的协作互助,不仅促使他们习得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而且促使他们习得怎样探究一类数学知识的方法,同时促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产生了良性变化。

2 要重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注重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是注重获取数学知识经历的体验,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方法,重结论、轻过程”的做法。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使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科学有序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的心智得以运动,并经历这种心智运动所伴随的情感体验。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于是学生猜测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再引导学生举实际例子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当学生发现猜测不正确后,引导学生在计数器上用“算珠”任意摆数、试除,由学生自主发现算珠个数是3的倍数时,摆出的数能被3整除;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摆出的数与算珠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导学生发现: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这样学生经历了猜测、验证、实验、发现的过程,自然能获得深刻的体验,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

3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依照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特征,以三维目标为指导,需要教师把教材认真研究透彻,注重关注其中有哪些内容适合使用创新型教学方法,包括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等。并了解哪一些不太适合使用创新型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三维目标的导向作用。比如,前后联系比较密切的教材,在内容上比较容易学习,学生可以使用知识迁移来进行学习,并以范例进行解答,对于这种内容使用创新教学方法的效果较好。

4 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要真正上好一堂小学教学课,教师仅仅讲解是不够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个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我们更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小学数学知识学习活动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向和启发作用,深化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5 让学生保持对数学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该事物充满着好奇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时,采用富有童趣的提问方式,给学生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保持学习热情,从而有利于更好地融入学习活动。

6 重视探究小学数学知识的本源性

小学数学源于生活,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学习还原到日常生活当中去,再从生活回到数学,从而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好的课堂方案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是需要不断研究和发掘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应用举例,有“深入浅出”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我们首先要回答学生分数从何而来、为什么要有分数的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有效融入学习活动中,也有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7 结语

总之,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隐性知识的渗透,重视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保持对数学的兴趣,重视探究小学数学知识的本源性,从而实现小学数学课堂三维目标。

猜你喜欢
内角数学知识目标
多边形内角和再探
三角与数列试题精选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三角形分割问题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知识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